摘要:郁達夫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在他不長的文學生涯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評論文章。綜觀郁達夫的人生及其作品,始終彌漫著濃郁的憂郁色彩。本文試從郁達夫的憂郁人生、作品中體現(xiàn)出的憂郁美兩方面來解讀他的“憂郁情結(jié)”。
關(guān)鍵詞:郁達夫;憂郁人生;憂郁美;憂郁情結(jié)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189-02
郁達夫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獨具特色的作家,在他不長的文學生涯中,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評論文章。其生前好友劉海粟先生評價他的成就時說:“詩歌第一,散文第二,小說第三,評論文章第四”。他的散文飽含熱情與憂郁,他的小說具有強烈的“感傷色彩和浪漫傾向”。可以說,憂郁,是貫穿郁達夫人生及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審美取向,可稱之為憂郁美。
一、郁達夫的憂郁人生
1896 年12月7日的夜半,郁達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陽城一個破落的書香之家。父親在他不滿三歲時就去世了。父親去世后,祖孫六人全靠母親縫補洗衣,節(jié)儉度日。才九歲的姐姐,也被迫當童養(yǎng)媳。郁達夫在他的自傳中說:“兒時的回憶,卻盡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經(jīng)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饑餓; 對于饑餓的恐怖,到現(xiàn)在還在緊迫著我?!雹伲ㄓ暨_夫《悲劇的出生——自傳之一》)郁達夫年少時,不僅飽嘗了“饑餓的恐怖”,而且平時處于無限寂寞而單調(diào)的生活之中。社會的腐敗和時代的黑暗所造成的痛苦和辛酸,自然給郁達夫幼小的心靈帶來了憂郁、苦悶的傷痕,形成了他內(nèi)向憂郁的性格和同情弱者的傾向。而辛亥革命的失敗,給所有愛國知識分子增添了新的憂郁和苦悶。這時期的郁達夫正求學于嘉興、杭州。少年離鄉(xiāng),一方面得不到母愛的溫暖,另一方面還受到“錦衣肉食的鄉(xiāng)宦人家子弟”的歧視,使他處在極度的憂郁苦悶之中,成為一個“孤獨者”。郁達夫憂郁感傷的個人氣質(zhì)在這時候已經(jīng)形成。1913年秋,郁達夫隨其家兄去日本留學,十年的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激發(fā)了愛國熱忱,也形成了他憂傷、憤世、過敏而近于病態(tài)的心理。他在自傳中寫道:即使那些本來是天真無邪而又溫順至極的日本少女,“一聽到了弱國的支那兩字,哪里還能夠維持她們的常態(tài),保留她們的人對人的好感呢?支那或支那人的這一個名詞,在東鄰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說出的時候,聽取者的腦里心里,會起怎么樣的一種侮辱,絕望,悲憤,隱痛的混合作用,是沒有到過日本的中國同胞,絕對地想象不出來的?!雹冢ㄓ暨_夫《雪夜——日本國情的記述》)他感到太孤獨,沒有可以與他傾訴思想的人,沒有人理解他,他只能把自己的煩惱寫入書信,遠投京國??傻玫降幕匾袅钏笫侵皇钦佌伣虒c勸告。連自己的親人朋友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他太憂郁了!“沉索性沉到底吧!不入地獄,哪見佛性,人生原是一個復雜的迷宮?!雹郏ㄓ暨_夫《雪夜——日本國情的記述》
二、郁達夫作品的憂郁美
(一)郁達夫散文的憂郁美
傅光明曾經(jīng)說過,散文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作為靈魂的避難所或精神的棲息地而存在的。《小春天氣》里的憂郁,《故都的秋》中的悲涼,《感傷的旅行》中的落寞,《零余者》中的頹廢,無不是他憂郁人生的折射。特別是1924 年春所作的散文《零余者》,運用象征的手法,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郁達夫當時歧路彷徨的一種頹廢的精神狀態(tài),更是把他散文的憂郁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拔沂且粋€真正的零余者!”因為“第一,我對于世界是完全沒有用的?!疫@樣生在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類,也不能受一點益處;反之,我死了,世界社會,也沒有一些兒損害,這是千真萬確的?!诙?,且說中國吧!對于這樣混亂的中國,我竟不能制造一個炸彈,殺死一個壞人。中國生我養(yǎng)我,有什么用處呢?……第三,我對于家庭還是一個完全無用之人!“……絲毫沒有功利主義的存心,完全沉溺于的盲目之愛的我的祖母,已經(jīng)死了。母親呢?……我讀書學術(shù),到了現(xiàn)在,還不能做出一點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來,就是這幾塊錢,還是昨天從母親那里寄出來的,我對于母親有什么用處呢?……我完全是一個無用之人呀,我依舊是一個無用之人呀!”這“生而于世無補,死亦于人無損”的零余者不僅是郁達夫本人的寫照,也是當時大部分有識青年生存狀態(tài)的縮影。
“若說人的生活可以涂抹了改作的時候,我的第二次的生涯,決不愿意把它弄得同過去的二十年間的生活一樣的!”對于這樣的既無事業(yè),又不能擺脫苦悶的生活,他選擇了自我放縱,手里有了錢便去大嚼一番,喝個亂醉;而當情感與性欲無法得到正常滿足,便去偷看女人,找妓女,聽土娼與客人調(diào)情,想上妓院,這在《還鄉(xiāng)記》、《感傷的行旅》、《歸航》等多部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他拼命地發(fā)泄著一個人的本能,竭力地想要在病態(tài)中滿足自我,這種種的一切與其說是由于性欲得不到滿足而產(chǎn)生變態(tài),不如說是由現(xiàn)實社會的壓迫才去尋求變態(tài)的性的滿足。這些散文中的主人公們,在重壓的呻吟之中寄寓著反抗,這種“頹廢”的反抗雖然沒有像魯迅的“吶喊”那樣有力度,但它卻比高昂的吶喊更能感染人,更具有普遍性,更能與“五四”時代精神相契合。于是傷感頹廢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其散文中憂郁美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二)郁達夫小說的憂郁美
綜觀郁達夫的小說,始終彌漫著一種憂郁美,《沉淪》是迷茫,《南遷》是落寞與孤寂,《銀灰色的死》是絕望,《蔦蘿行》是吶喊式的哀號,《迷羊》則是淡淡的憂傷和若隱若現(xiàn)的惆悵。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寫于1921年的《沉淪》了。文章寫一個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由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冷酷而感到苦悶煩惱,在各方面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時候選擇了結(jié)束生命。主人公在自殺前,悲憤地對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疾呼:“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他那大量失望情緒傾瀉的背后,顯然還藏著希望,藏著熾熱的反抗的火苗!小說是在強烈地表達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國富強的心聲。在這里,“憂郁”并不意味著作家真的沉淪了,真的墮落了,他只是把反對帝國主義壓迫,要求擺脫封建束縛的精神積于一個深受著時代壓迫,染著當時憂郁傷感的“時代病”的留日中國學生身上。小說深刻地剖析這個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他酷愛自由,熱望著真正的生活,卻受著社會的嚴重壓抑;他希望祖國的強盛,而看到的卻是祖國的日漸“陸沉”。他那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終日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他把自己的精神寄予虛幻之中。他那孤冷的性格,忍受著殘酷的現(xiàn)實。他將自己所有的精神寄托都傾注在愛情的追求上:
“我所要求的就是愛情!
若有一個美人,能夠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個婦人,無論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地愛我,我也愿意為她死的。”作品中是以強烈的激情要求這種愛,而這精神上的饑渴,實際是要求對自己這顆被侮辱的心給予撫慰和同情:“我只要一個安慰我體諒我的‘心’,一副白熱的心腸!從這一副心腸里生出來的同情!”然而,一個貧弱國家的留學生,他那卑賤的地位,在軍國主義日漸高漲的日本是求不到的。作為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他只有絕望:“槁木的二十一歲!死灰的二十一歲!”與郁達夫同時代的黎錦明談到《沉淪》時說:“今日青年在革命上所生的巨大的反抗性,可以說是從《沉淪》中那苦悶到了極端的反應所生的。雖然一部《沉淪》并不是記述關(guān)于性的問題、革命心理的文字,然而那真情實感的啟示,比《吶喊》那較鮮明的激動,尤其來的深遠?!崩桢\明《郁達夫的三時期》)
總之,郁達夫的憂郁情結(jié)始終貫穿其一生及其作品中,盡管他的作品有一定消極性,作品中的憂郁感傷基調(diào)也有著一定的消極性。但總的來說,他始終以自己的方式對當時的社會進行著堅決的反抗。可以說,郁達夫的“憂郁情結(jié)”是時代桎梏之下的病態(tài)呻吟;是對所謂“國民性”的沉痛失望;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是他對時代、民族、社會都感到極度失望的結(jié)果。
參考文獻:
[1]、《郁達夫自述》 曾華鵬 編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
[2]、《人妖》郁達夫 著京華出版社 2009年4月第2版
[3]、《故都的秋》郁達夫 著京華出版社 2009年4月第2版
[4]、《郁達夫海外文集》郁風 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1990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