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義是語言表達中重要的部分,決定著語言使用即交際的成敗。本文從語義重合及語義錯位兩方面對比分析了英漢動物詞聯(lián)想意義的異同,揭示了造成這些異同的社會文化原因和聯(lián)想意義在詞匯學習和交際中的重要性。
關(guān)鍵詞:動物詞;聯(lián)想意義;語義重合;語義錯位
作者簡介:李青,籍貫:山東臨沂,出生年月:1985年3月,職稱:助教(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152-01
1、引言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Geoffery Leech將語義劃分為七個不同類型: 理性意義、內(nèi)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主題意義, 除理性意義與主題意義外,其它五類均屬聯(lián)想意義。對英語詞匯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習者掌握其理性意義,更需要了解和把握其與民族文化和心理想象緊密聯(lián)系的聯(lián)想意義。本文就英漢動物詞從語義重合及語義錯位兩方面探討其聯(lián)想意義的異同, 用典型的英漢動物詞為例對其相同和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進行闡述。
2、語義重合:英漢動物詞聯(lián)想意義相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實踐活動和思維方式的文字體現(xiàn)。英漢民族在勞動生活過程中積累的共同經(jīng)驗和在解決問題時產(chǎn)生的相似思維方式造就了詞匯的文化重合,即語義重合現(xiàn)象。英漢語言中有很多動物詞的聯(lián)想意義是相同或相似的。 如“狼”(wolf)在英漢語言中的聯(lián)想意義是相同的, 英漢民族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都了解它生性兇殘、冷酷、貪婪,于是與“狼”有關(guān)的習語、成語都含有貶義色彩,如:漢語中的“引狼入室、聲名狼藉、狼心狗肺”。另外,狼的叫聲也是非??膳拢谑怯钟小肮砜蘩呛?、狼嗥鬼叫”。英語中的比喻 “as greedy as a wolf”等。有趣的是,有些習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也有相同的表達,比如漢語有“披著羊皮的狼”,英語同樣有“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又如狐貍在中國人的眼中代表著奸詐,狡猾,多疑,人們用“老狐貍”一詞來指那些奸詐狡猾的人,這與fox在英語中的意義是相同的,英語中就有 “as sly as fox”的慣用語。
但是, 由于英漢民族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思維習慣、世界觀念等,動物詞的聯(lián)想意義更多地表現(xiàn)在語義錯位上。
3、語義錯位:英漢動物詞聯(lián)想意義不同
語義錯位是指英漢動物詞的理性意義相同, 但聯(lián)想意義差別較大, 甚至出現(xiàn)語義空缺。語義錯位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英漢動物詞理性意義基本相同,聯(lián)想意義不同或相反,另一種是英漢動物詞的理性意義不同,聯(lián)想意義相同。
3.1、英漢動物詞理性意義相同,聯(lián)想意義不同
由于英漢民族的社會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對同一動物的感情和認知也不大相同,這是造成英漢動物詞理性意義相同、聯(lián)想意義不同的首要原因。漢語中,貓頭鷹是不祥之鳥,聽到貓頭鷹叫,一般會認為要倒霉,而在英語語言中owl是智慧的象征, “as wise as an owl”反映了這種說法。又如,炎黃子孫都自稱“龍的傳人”,龍在漢語語言中象征著權(quán)利和威嚴,比如“望子成龍、藏龍臥虎、乘龍快婿”等。而在英語語言中,“dragon”是邪惡的象征,在西方神話中,dragon是使人恐懼的惡魔。圣經(jīng)把dragon隱喻成惡魔,把與上帝相對立的惡魔撒旦稱為“大龍”(the great dragon);the Old Dragon即為魔王,或撒旦之意。英語中的dragon還經(jīng)常被用來形容專橫跋扈,讓人討厭的人。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的夫人曾多次插手政事,
被人冠以“dragon lady”(龍夫人)的綽號。
另一個造成英漢動物詞聯(lián)想意義不同的原因是英漢民族文學作品的影響。蟋蟀是避寒趣暖的昆蟲,在漢民族文學作品中,古人往往以蟋蟀對氣候的反應表達季節(jié)的變遷,《詩》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彼追Q蛐蛐,別名促織,諺曰:促織鳴,懶婦驚。農(nóng)業(yè)文明以男耕女織為主,一年的生活都按季節(jié)安排。蟋蟀之音,預示秋爽秋蕭天冷了,女人應該趕快制布做衣以備過冬之需,不然北風吹,大雪飄,一家大小穿什么,遂謂蟋蟀為促織。而在英語中,蟋蟀是一種能給人帶來幸??鞓返男±ハx,自從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中用過“as merry as crickets” 以后,英美人就一直沿用著as merry as cricket 這一明喻成語。
3.2、英漢動物詞理性意義不同,聯(lián)想意義相同
由于英漢民族從事生產(chǎn)活動及使用的生產(chǎn)工具的不同,表達同一概念時不同民族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同。英語源自于英國,而英國又是島國,航海運輸捕魚業(yè)都非常發(fā)達,于是英國人的主要食物就是魚,接觸最多的動物也是魚,英語就用“drink like a fish”來形容人酒量大。漢民族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以土地居多,過的大多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所以就需要牛來耕地播種,以獲得生活所需,于是就有“牛飲”來形容人喝得多。
由于英漢民族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不同,他們往往用不同的參照物和不同的表達形式反映同一事物。典型的例子是漢語中的“虎”與英語中的“獅子”(lion) 有相同的文化聯(lián)想意義,出現(xiàn)了漢語用“虎”而英語用“l(fā)ion”表達同一概念的現(xiàn)象。我們都認為“虎”是百獸之王,是權(quán)利的象征,所以有“虎視眈眈、調(diào)虎離山、伴君如伴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習語。而在英語中“l(fā)ion”取代了漢語中“虎”的位置?!發(fā)ion”才是百獸之王(Lion is the king of animals),也可以象征權(quán)力和最大利益,如:“l(fā)ion ;s share”。
4、結(jié)束語
語言反映文化,由于英漢語所在民族文化上的異同, 作為文化重要部分的語言特別是詞匯層面中的動物詞語也會產(chǎn)生相同或者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對于學習外語的人來說, 只有了解了英漢語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民族特色, 把握具有民族內(nèi)涵的詞在交際語言中的聯(lián)想意義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這些詞,也只有這樣,才能高效準確的進行交際,才算是真正習得一門語言。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89.
[2]、喻云根,張積模, 英漢動物詞的比較和翻譯[J]. 外語研究,1992,(3).
[3]、楊元剛,說牛道馬:英漢動物詞的聯(lián)想意義與翻譯[J].山東外語教學,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