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諷是簡·奧斯汀著作的最主要的寫作特色和基調(diào)。通過反諷產(chǎn)生的幽默詼諧語言凸顯了小說中各式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及相互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本文以主人公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感情為線索,探討反諷言語行為在《傲慢與偏見》中的運用。
關(guān)鍵詞:闡述性反諷; 指令性反諷; 承諾性反諷;表達性反諷
作者簡介:石曉紅,女,籍貫: 遼寧阜新,學位: 學士,職稱:講師。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144-01
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對反諷情有獨鐘,這種修辭手段幾乎遍及她的所有作品,尤以《傲慢與偏見》為突出之著。小說中的主線為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和達西之間的感情糾葛。幽默的筆觸是簡·奧斯汀作品的特色,而對于反諷的應(yīng)用則是其作品成功的一大要素。從小說情節(jié)的設(shè)計到人物對話,簡·奧斯汀將反諷利用的淋漓盡致,從而為小說的發(fā)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chǔ)。以下將以主線人物伊麗莎白及達西為例證明反諷言語行為理論在《傲慢與偏見》中的應(yīng)用。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的總體感情歷程在《傲慢與偏見》中是以宏觀反諷言語行為中的結(jié)構(gòu)反諷展現(xiàn)的。而在戀情的發(fā)展中,兩人之間的交流則是以微觀反諷中的四種形式展開,即闡述性反諷,指令性反諷,承諾性反諷及表達性反諷。
1、闡述性反諷
賽爾曾指出:“闡述性言外行為的言外之的是使說話人對命題的真實性承擔義務(wù)?!盵1] 闡述性反諷即指說話者在發(fā)出話語是本身對命題的真實性持懷疑態(tài)度,但希望聽話者能依據(jù)語境及命題的語義結(jié)構(gòu)等領(lǐng)會自己所傳遞的反向意義。在《傲慢與偏見》中,簡·奧斯汀在大多數(shù)的對話中借用了闡述性反諷。譬如:
伊麗莎白與達西初識與社交舞會,當時達西對伊麗莎白并無好感,更甚者將伊麗莎白與其他“庸脂俗粉”視作一般,從而伊麗莎白在心中對達西埋下了一粒偏見的種子。尤其在姐姐簡與彬格萊之間的感情出現(xiàn)誤解的時候,伊麗莎白將此歸咎于達西的暗中操控,而不滿情緒在言談中顯露無遺。
“你這樣的安慰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伊麗莎白說?!翱上О参坎涣宋覀?。我們吃虧并不是吃在偶然的事情上面。一個獨立自主的青年,幾天以前剛剛跟一位姑娘打得火熱,現(xiàn)在遭到了他自己朋友們的干涉,就把她丟了,這事情倒不多見?!?"
對話中伊麗莎白所提的“他自己朋友們”指的是達西及彬格萊小姐,當然在伊麗莎白心中達西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句中所示似乎在指責彬格萊的優(yōu)柔寡斷,但跨過這個表層含義,伊麗莎白真正想指責的其實是達西的干涉行為。
2、指令性反諷
指令性言外行為所指的是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去做其話語傳遞的動作。[2]然而,如果在說話人發(fā)出命令或要求時,聽話人根據(jù)所處語境及上下文分析得出相反的意圖,話語就具有了反諷意味,即為指令性反諷[4]。例如:
在伊麗莎白與達西經(jīng)歷了初識的尷尬相遇后,達西已漸漸對睿智的伊麗莎白產(chǎn)生了一絲眷戀,而伊麗莎白卻依舊被偏見蒙蔽了雙眼。當二人再次在舞會相遇,達西終于鼓起勇氣邀伊麗莎白共舞,而伊麗莎白依舊不忘諷刺達西的傲慢。
“現(xiàn)在該輪到你談?wù)劺?,達西先生。我既然談了跳舞,你就得談?wù)勎璩氐拇笮∫约坝卸嗌賹ξ璋橹惖膯栴}。”這句話的命題內(nèi)容是伊麗莎白對達西進行指令性的要求,伊麗莎白通過這一指令所傳達的本意是諷刺達西的“傲慢無禮”,并希望達西也能接收到這重字表意義下的深層諷刺含義,從而了解自己對他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不屑。
3、承諾性反諷
賽爾曾指出,承諾性言語行為是說話者承諾完成某種動作或行為。[3]而當說話者違背了承諾性言語行為所遵循的誠意原則時,此種言語行為則具備了反諷性質(zhì),即當說話者發(fā)出話語或作出承諾時,本身卻沒有能力或不情愿去實施該諾言或動作,此時就形成了承諾性反諷。譬如:
當達西在彬格萊的府邸邀請伊麗莎白跳舞時,伊麗莎白抓住機會對達西冷眼相對:
“噢,”她說,“我早就聽見了;可是我一下子拿不準應(yīng)該怎樣回答你。當然,我知道你希望我回答一聲‘是的’那你就會蔑視我的低級趣味,好讓你自己得意一番,只可惜我一向喜歡戳穿人家的詭計,作弄一下那些存心想要蔑視人的人。因此,我決定跟你說,我根本不愛跳蘇格蘭舞;這一下你可不敢蔑視我了吧?!?
在伊麗莎白的話語中,表層含義似乎是在承諾自己有揭穿別人伎倆的愛好,但事實上是借助此類話語表達自己對達西的不滿和偏見,希望達西能了解自己心目中他就是那種“存心想要蔑視人的人”。
4、表達性反諷
賽爾認為:“表達性言外行為的言外之的是對命題內(nèi)容標明的事物狀況表達說話人的某種心理狀態(tài)” [4]。在此類話語中,通常有表示感激,恭喜,遺憾等類的詞語,例如 “thank”, “apologize”, “congratulate”, “condole”及 “welcome”等。然而如果聽話人在說話人的話語中并沒有得到表層含義的謝意或歉意,相反卻理解了話語深層的反向含義時,就形成了表達性反諷。例如:
伊麗莎白對于韋翰最初是充滿了幻想和好感的,從而聰慧如她也難以免俗的單方面聽信了韋翰對達西的責難,這讓伊麗莎白對達西有了更強烈的反感。當達西善意的提醒伊麗莎白時,伊麗莎白“義氣地”為韋翰辯駁。
"伊麗莎白加重語氣回答道:“他真不幸,竟失去了您的友誼,而且弄成那么尷尬的局面,可能會使他一輩子都感受痛苦?!?
對話中,伊麗莎白似乎為韋翰失去達西這樣的朋友感到遺憾,而實則是對達西的“不良”行為感到不齒,覺得韋翰失去達西的“友情”并非什么可惜或遺憾的事,而應(yīng)該是值得慶幸的。
5、結(jié)語
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對反諷的應(yīng)用處處可見,不僅僅限于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交流,在更多的角色設(shè)定上,反諷言語行為也得以發(fā)揮并使小說中的各色人物更加的生動。因此在分析及欣賞文學作品時,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框架結(jié)合反諷理論而形成的反諷言語行為理論有助于理解作品主題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關(guān)系。
參考文獻:
[1]、[2]、[4]、 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3]、涂靖 Irony言語行為研究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年10月第1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