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系山東科技大學科學研究“春蕾計劃”基金項目階段成果。立項年度:2010;
項目名稱:ESL學習者隱喻能力研究;項目編號:2010AZZ151
摘要: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模式,它是人們思維方式的一種體現(xiàn)。而隱喻能力對ESL學習者的英語學習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它已成為ESL學習者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能。在英語詞匯學習方面,ESL學習者可以在學習一定的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上,理解記憶詞匯;并重視比較英語詞匯所包含的概念隱喻與ESL學習者母語隱喻的異同,尤其注意其深層的文化差異,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隱喻能力。
關鍵詞:ESL學習者;詞匯學習;隱喻能力
作者簡介:王薇(1980-),女,滿族,山東平度人,碩士學位,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142-02
1、隱喻和隱喻能力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隱喻成為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中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再只是一種修辭方式,而是一種認知思維方式。概念隱喻理論的代表人物Lakoff 和Johnson[1]于1980年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他們指出隱喻的實質(zhì)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jīng)歷某一類事物,它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jīng)驗用來認知、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jīng)驗的認知活動。隱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東西”。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學習語言實際上是要了解目標語本族語言操控者的思維過程的。而很多時候ESL學習者對這樣的隱喻表達理解并不是那么順利,因而幫助ESL學習者克服這種困難,培養(yǎng)其隱喻能力就變得十分迫切。
Marcel Danesi[2]提出了“隱喻能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 這一概念。他認為“隱喻能力”是“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 的下層結(jié)構。用隱喻方式說話是講本族語的能力的一種基本特征,缺乏隱喻能力就會造成學習者的外語表達沒什么錯誤,但缺乏本族語者的地道性。因此,隱喻能力是人們熟練掌握一種語言的重要標志,也是二語學習中的一項基本能力。國內(nèi)的許多學者也意識到了對ESL學習者隱喻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如,胡壯麟[3]曾指出“對隱喻能力的掌握是第二語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王寅[4]也認為在語言教學中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交際能力之外,還應加上隱喻能力。對ESL學習者來說,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與其英語思維的建立密切相關。
2、英語詞匯學習與隱喻能力
詞匯學習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英語也不例外。對于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人們,即ESL(English as the second language)學習者來說,詞匯學習的難點往往在于一詞多義的記憶、理解與使用,而詞的多義性又源于它的隱喻性表達。Lakoff和Turner[5]等人在調(diào)查和分析了英語中大量表達后指出,普通語言中大約70%的表達方式來自隱喻概念,語言的本質(zhì)就是隱喻,隱喻造就了語言。從概念隱喻的角度來說,詞匯隱喻意義的產(chǎn)生過程是人們通過熟悉的、具體的領域去認知陌生的、抽象的領域的結(jié)果,即將一個概念域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使詞語具有隱喻性,從而獲得隱喻意義。很多英語詞匯的新含義、新表達的出現(xiàn)比較明顯地體現(xiàn)了這一過程。比如,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大量新事物出現(xiàn),而很多關于這些新事物英語詞匯新的表達的出現(xiàn),都是建立在新舊事物的共通性上,把已有的概念系統(tǒng)中的特征映射到新事物,從而構建新的語言表達形式[6]。因此,ESL學習者與其死記硬背某目標詞匯的多個的意思,如果多注意該詞匯所對應的一些概念隱喻,建立詞匯多個詞義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再去記憶、使用該詞匯,就會變得事半功倍。
3、ESL學習者英語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
ESL學習者英語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是與其語言能力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在本國語言的學習過程中這是一個高度統(tǒng)一化的過程,本國語言的使用過程中,語言的使用者會自然的運用隱喻表達,這是一個不需要進行過多努力的過程。但是對于我國大部分的ESL學習者來說,這是在一個非英語的環(huán)境下進行英語的學習,本該同步發(fā)展的語言能力和隱喻能力被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而被分裂了,因此這就需要ESL學習者刻意的努力去培養(yǎng)自己的英語隱喻能力,來跟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需要,盡量地使這兩個本該同一發(fā)展的能力在同一水平上,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相互促進。從英語詞匯學習的角度,ESL學習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注意自身英語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
3.1、學習一定的概念隱喻理論
筆者認為與其盲目的談論英語隱喻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不如從理論開始讓ESL學習者理解概念隱喻的理論,從而在英語詞匯學習中有意識的注意到英語中概念隱喻的表達。MacLennan[7]曾指出給外語學習者講授隱喻可使學習者獲得益處,而不講授的壞處卻是顯而易見的。當然這種理論上的講解對于一般的ESL學習者來說不必那么深入,畢竟他們大多數(shù)無意致力于語言研究。至少通過這樣的講解,他們可以知道,很多與始源域war相關的表達,可以映射到目標域argument的表達中,這樣許多與詞匯argument相關的表達就被范疇化了,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重要的是,這樣的理論學習后,ESL學習者去主動發(fā)現(xiàn)概念隱喻的意識增強了,因此在此后的詞匯學習中,ESL學習者可以自己主動地去注意觀察發(fā)現(xiàn)詞匯的概念隱喻,進行一定的歸類總結(jié),由此促進詞匯學習。
3.2、注意與母語隱喻異同的比較
筆者曾針對某高校的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做過一次小規(guī)模的隱喻能力測試,在測試中,大部分的被測試者對于與母語類似的英語概念隱喻可以識別甚至于很好地理解。
那么對于兩種語言不同的概念隱喻怎么辦呢?姜孟[8]曾指出,語言學習者的目的語詞匯行為與本族語者有很大差異但與其母語詞匯行為有很大的一致性。也就是說對于ESL學習者來說會很容易的去運用本國語言和目標語言之間相同的東西,而如果不重視其存在的差異就會出現(xiàn)姜孟所說的這種現(xiàn)象——直接挪用或借用母語的表達而使目標語的表達“不地道”。Deignan[9]等人曾對如何通過教學提高學生隱喻意識進行了研究。研究要求學生完成翻譯任務,同時對外語隱喻與母語隱喻的異同進行比較,然后通過講解、交談等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隱喻意識,結(jié)果表明這種教學法是教授外語隱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對于ESL學習者來說,要特別注意比較母語與英語的概念隱喻的異同。針對詞匯的學習,隱喻差異的比較對于準確地理解詞匯的意思顯得更加重要。以dinosaur一詞為例,基本意為“恐龍”,近年來在漢語的網(wǎng)絡語言中“恐龍”一詞指的是長得丑的女人,但在這個句子中,“You are a dinosour,” Michael said. “The world has moved on and you don’t even know it.”,dinosour一詞在英語中的隱喻意明顯與中文不同,它指的是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is very old-fashioned and no longer useful or effective[10]。
3.3、注意深層文化差異
=對于我國的廣大ESL學習者來說,英語是第二語言,語言與文化是密切聯(lián)系的。而隱喻是具有文化性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文化制約體驗和隱喻思維[11]。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面對某些單詞的概念隱喻表達,可能當時能記住,但是很容易遺忘。但是如果能夠去追根溯源,追究不同隱喻表達背后的文化差異,這樣有利于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記憶詞匯的隱喻意。正如楊樹芳[12]指出的那樣,隱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一個民族文化模式的熟悉和掌握。
而很多詞匯在一些習語中隱喻用法尤其體現(xiàn)了這種文化性。比如,在英國,人們的主食是面包,蛋糕類食品,這種生活必需品是人們經(jīng)常接觸的,非常熟悉的,于是人們把它們映射到一些不熟悉或者抽象的目標域中,從而形成了一些習語表達。如,a piece of cake (小菜一碟);You canno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等等。在上面所列舉的這些習語表達中,bread和cake兩個詞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其基本意思上,這必須對其相關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們在這些習語中的隱喻表達。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詞匯和習語進行記憶,無疑將會事半功倍。因此,深層文化差異的比較是ESL學習者培養(yǎng)隱喻能力時不可忽視的方面。
4、結(jié)語
對ESL學習者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近年來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而在如何培養(yǎng)方面很多學者提出了他們的看法,如,王寅,李弘[4]提出外語學習者應多讀詩歌,加強文學修養(yǎng);注意收集隱喻表達。李衛(wèi)清[13]認為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應與詞匯教學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徐萍[14]指出在我們的語言教學大綱中,應充分體現(xiàn)出當代隱喻認知理論的最新觀點,推出“隱喻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方案、內(nèi)容、舉措等。
總之,隱喻能力作為一種基本的思維認知能力,必須得到ESL學習者的重視。在結(jié)合英語詞匯學習方面,廣大ESL學習者可以在學習一定的概念隱喻理論的基礎上,理解記憶詞匯的多個詞義、復雜表達,并重視分析英語詞匯所包含的概念隱喻與母語隱喻的異同,尤其要注意其深層的文化差異。
參考文獻:
[1]、Lak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Danesi,M.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 neglected dimension. In J . E.Alatis (ed. ) .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992 [C] . Washington,D. C. : George 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2: 489-500.
[3]、胡壯麟. 認知隱喻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31.
[4]、王寅,李弘. 語言能力、交際能力、隱喻能力“三合一”教學觀[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6).
[5]、Lakoff,G. M.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6]、張超. 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隱喻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J]. 科技信息,2009(4).
[7]、MacLennan,C. H. G. Metaphors and Prototypes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J].IRAL,1994(1):97-110.
[8]、姜孟. 外語學習者在外語使用中的隱性不地道現(xiàn)象[J]. 現(xiàn)代外語,2006(1).
[9]、Deignan,A.,Gabrys,D. Solska,A. Teaching English metaphors using cross-linguistic awareness-raising activities[ J ]. ELT Journal,1997,51(4) : 352-360.
[10]、蘇立昌. 英漢概念隱喻用法比較辭典[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65.
[11]、Gibbs,R. W. The Poetics of Mind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39.
[12]、楊樹芳. 英語詞匯學習中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1.
[13]、李衛(wèi)青. 大學英語教學隱喻意識和隱喻能力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J].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9,8.
[14]、徐萍. 培養(yǎng)學生的“隱喻能力”——認知語言學CMT理論對二語教學的新啟示[J]. 文教資料,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