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愈加頻繁,同時也促進了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至少越來越多的人研究翻譯從事翻譯事業(yè)了。文化交流角度我們該如何看待正在蓬勃發(fā)展的翻譯事業(yè)呢?本文將從楊憲益和David Hawkes的《紅樓夢》兩個譯本的例子分析后給出作者的答案。
關(guān)鍵詞:文化;翻譯;不可譯性
作者簡介:張浪浪,出生年月:1983年5月,性別: 男,籍貫:陜西省綏德縣,學(xué)歷:碩士,研究方向:翻譯與翻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136-02
一、引言
從文化角度來講,由于各個國家的文化不同于差異,導(dǎo)致在交流中翻譯就成為了必須,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認真考慮過什么文化,什么是翻譯呢?
二、文化的定義
什么是文化?“《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xué)、藝術(shù)、教育、科學(xué)等”。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tài)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gòu)成,是人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及其產(chǎn)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zhì)實體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guī)范構(gòu)成。包括社會經(jīng)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jīng)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shù)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fēng)民俗形態(tài)出現(xiàn),見之于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態(tài)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jīng)過長期孕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gòu)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三、翻譯的定義
什么是翻譯呢?簡單來說,就是將一種文字轉(zhuǎn)換成另外一種文字,更精確些就“是將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zhuǎn)換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而其真正難度在于歷來中外各類學(xué)者給它定了許多的準則使其成為人類最復(fù)雜、最困難的活動之一。早在清末時期嚴復(fù)就明確提出了翻譯的三大標準:信、達、雅。后來傅雷在總結(jié)前人的經(jīng)驗之后提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錢鐘書則指出:“文學(xué)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zhuǎn)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xí)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fēng)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眹怅P(guān)于翻譯標準最常引用的有Alexander F. Tytler和 Eugene A. Nida。Alexander F. Tytler提出了三條翻譯基本理論: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大致“翻譯”過來就是總結(jié)成一句話就是譯文在保持和原文風(fēng)格以及筆調(diào)一致的基礎(chǔ)上要流暢的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思想觀點。Eugene A. Nida提出了equivalent response principle, Peter Newmark將其總結(jié)為“the translation should produce the same effect on the readership of the translation as was obtained on the readership of the original”。 “翻譯”過來大致就是譯作在讀者中產(chǎn)生的效果要與原作相等。
四、《紅樓夢》的兩個譯本
那么在真正的文學(xué)翻譯中,這些理論到底怎么樣呢?下面作者將從多數(shù)學(xué)者們公認的具有較高文學(xué)價值的楊憲益和David Hawkes的兩個《紅樓夢》譯本中選例來說明。
《紅樓夢》中曹雪芹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詩詞。其中有《西江月》二詞,在此摘錄其一: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v然生得好皮囊,腹內(nèi)原來草莽。潦倒不懂時務(wù),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性乖張,哪管世人誹謗!楊憲益譯為:
Absurdly he courts cares and melancholy
And raves like any madman in his folly;
For though endowed with handsome looks is he,
His heart is lawless and refractory.
Too stubborn to apply himself to study,
Foolhardy in his eccentricity,
He’s deaf to all reproach and obloquy.
David Hawkes的譯文為:
Oft-time he sought out what would make him sad;
Sometimes an idiot seemed and sometimes mad.
Though outwardly a handsome sausage-skin,
He proved to have but sorry meat within.
A harum-scarum, to all duty blind,
A doltish mule, to study disinclined;
His acts outlandish and his nature queer;
Yet not a whit cared he how folk might jeer!
這首《西江月》是來描寫賈寶玉的叛逆的。其中有的句子是七言,有的是六言,韻腳也是標準的從頭到尾都是拼音ang韻,我們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jié)奏感。轉(zhuǎn)而讀一讀兩個譯文呢?抑揚頓挫的也有押韻,意思也傳達的不錯??墒?,原著中這是一首中國傳統(tǒng)的詞,它有很多要求的,每個句子該有幾個字,該押什么韻,平仄也是有要求的,這些能在兩個譯文中找到多少呢?英語中就沒有詞這么一種文體,所以只能將就著一行一行的當(dāng)做詩歌來翻譯了。那詞和詩在英語里就成了一種文體了。這樣的翻譯是達到了“信”、“化”、“神似”、還是在讀者身上產(chǎn)生了equivalent response呢?
五、結(jié)語
作者的以上分析不是要批評兩位譯者的譯作有多失敗,事實上,在他們花費了巨大心血的背后,確實譯出了很多出彩的地方和閃亮點。可是,從文化角度分析,文學(xué)翻譯到底有幾分可譯性?作者認為,凡是在一種語體內(nèi)所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時,在翻譯中就變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了。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把這種特有的文化原汁原味的翻譯到另外一種語言當(dāng)中。所以作者認為,像《紅樓夢》這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xué)是不能被完整的翻譯的。作為譯者,如果非要翻譯,就應(yīng)該大量的在譯文中對原語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詳盡的解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一種文化的完整的保真。
參考文獻:
[1]、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北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2]、崔永祿,文學(xué)翻譯佳作對比賞析 [M].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1.
[3]、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4]、王金芳,半畝歷史[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44.
[5]、王宗炎.模糊語言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