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燕,女,陜西省寶雞市人,本科文憑,學(xué)士學(xué)位,曾有多篇文章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美食》雜志、《西北信息報》、《財富》等報刊雜志發(fā)表,現(xiàn)為寶雞市群眾藝術(shù)館館員、《寶雞文化報》編輯。
趁著春節(jié)的七天長假,一家三口回老公的家鄉(xiāng)陜西乾縣看望父母,父母親均七十高齡,平時我們工作忙、孩子學(xué)習(xí)緊張,雖說都在關(guān)中地區(qū),兩地相距也不算太遠,但平時也難得回去一次。在汽車上老遠就看到小叔子在村口接我們吶,他告訴我們:婆婆做了我們非常愛吃的家鄉(xiāng)烙面。一進家門就聞見了烙面的香味,婆婆在廚房忙著呢,這烙面老公最愛吃,女兒也愛吃,我就更不用說了。
所謂乾縣“烙面”的獨特性就體現(xiàn)這個“烙”字上,它的做法是先將面粉攪拌成稀糊狀,用飯勺把稀糊均勻地倒在燒熱的平底鍋內(nèi),用木匙抹勻,這時,要小火,火大了,面餅就糊了,待面餅卷邊后翻個個,這時,就會看到,翻過來的這邊面餅成金黃色,已經(jīng)散發(fā)著誘人香氣了的,過一會兩面就都好了。待面餅涼了后,切成面條狀,待用。
因每碗只有一筷子面,放量大的人能吃十幾碗,吃的人胃口大開,直冒熱汗,湯是要放到碗里燒開循環(huán)使用的,所以,有人又稱戲稱為“口水面”。
乾縣烙面又叫“澆湯面”是陜西省的乾縣、禮泉一帶的名吃,過去,在乾縣、禮券禮泉一帶,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家家做烙面,面吃完,湯再倒到鍋里,甚至幾百人同吃一鍋,很不衛(wèi)生,這是延續(xù)多年的風(fēng)俗,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這種習(xí)俗已經(jīng)改進。
女兒一直對烙面這個吃法的來歷感興趣,關(guān)于這烙面還真有一個故事,婆婆說這個故事在當(dāng)?shù)剜l(xiāng)村家喻戶曉。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個寒冬,有個皇帝要到乾縣打獵??h令膽戰(zhàn)心驚,又喜又怕。他知道,服侍好了皇上,就能升官晉爵;如果稍稍大意,就會株連九族。
他風(fēng)急火燎地傳來傘縣最有名氣的廚師安排御善。廚師隨差役來到縣衙大堂,抬頭一看,只見縣老爺當(dāng)堂正坐,忙上前請安,“父母官在上,受小民一禮!”說著就跪了下去??h令離座下堂,滿臉堆笑地扶起張廚師:“免禮!免禮!今天朝廷傳下圣旨,明天萬歲爺要到咱縣黑松林打獵,你要小心侍候吃喝”。張廚師一聽,嚇得渾身像篩糠一般,忙說,“小人笨拙無能,還是請父母官另尋高手廚師?!?/p>
縣令一聽火了:“什么?老東西,你一家人活得不耐煩了!今日吾老爺把話挑明,如把皇上侍候好了,吾老爺重重有賞,如其不然,就像這個!”說著,抓起案頭上一只硯臺,往地上一摔,硯臺立時成為碎塊。張廚師從大堂出來,心里想:皇宮里有多少天下名廚在用山珍海味,魚翅燕窩烹制佳肴,就這,常常還因不合當(dāng)今萬歲爺?shù)目谖抖粺o辜殺害,何況咱……張廚師愁腸百結(jié)地回到家里,急得無計可施,心想,只有拼著自己一人去死,好讓家里人逃個活命。這時,全家人抱頭痛哭:唯獨小女兒不哭也不語,靠著鍋臺,怒眉瞪眼地沉思看。天快亮了,張廚師急忙吩咐老伴快準(zhǔn)備逃難的干糧。老伴去盛面,一不小心,撞倒了壇子,頓時,小女兒心中有了主意;那皇上每天山珍海味不離口,腸胃填滿油脂,見了禽、蛋、魚,肉一定心里發(fā)膩。我何不用咱農(nóng)家的粗糧蕎面攤成薄餅,再切成面條形狀,放進碗里,然后.在鍋里加水,加肉湯并放上鹽、醋、胡椒粉、辣子等調(diào)料,湯熬成后,再撇上芫荽做飄菜,將湯澆入面碗,吃起來既柔軟又筋長,皇上一定喜歡。
想到這,心頭一陣高興,急忙奪過母親手中的面碗說;“媽,不用怕了,明天的飯由我去做,保證皇上不會責(zé)怪的”。第二天,張廚師沒讓小女兒去替代自己,而是照著女兒昨夜所說的如法炮制,果不然,做成后香飄滿堂。皇上一碗吃下去,滿頭大汗,二碗咽下肚,膩去胃開;三碗填進肚,展臉舒眉。吃罷,皇上立即傳旨給縣令加官晉爵。
后來,廚師就在縣城開了個面店,因為這種面是先烙后切,所以就叫它“烙面”。
從此,每逢過年過節(jié),乾縣一帶人都要吃一頓烙面;在北山區(qū)更把它看成宴客的佳品。
婆婆把故事講完了,烙面也烙好了。鄉(xiāng)村的鍋大、灶也大,烙幾張就夠全家吃的了。
這時。婆婆把烙好的烙面切成面條狀備用。開始做關(guān)鍵的一步——酸湯。把雞蛋烙成餅狀,切成菱形小塊,韭菜或蒜苗切碎備用,鍋內(nèi)放少許油,待油熱后,把醋倒進熱油里,這樣,就不會太酸,湯就更香了,再倒一些水,燒開后,在鍋內(nèi)入放雞蛋餅、蒜苗、鹽、油(過去是放豬油哦)等調(diào)味品,這酸湯就好了。
這時,女兒大概餓了,不等婆婆動手澆湯,她自己動手了,把熱湯澆進放入了面餅的碗里,自己端一碗走了。
乾縣的烙面和西府的臊子面很相近,有一次,老公的一個外地同學(xué)到家里來,老公給他做了地道的家鄉(xiāng)“烙面”,沒想到同學(xué)吃完后認為“烙面”就是“臊子面”,“ 臊子面”就是“烙面”,是一回事。
這“烙面”和“ 臊子面”還真不是一回事。首先,在和面上就不一樣,“烙面”是把面拌成稀糊狀,而“ 臊子面”是把面合成搟面條能用的硬塊,搟成薄厚均勻的面條,對和面要求很高,一個是“烙”,一個是“搟” 這是在面上的區(qū)別;“烙面”對菜的要求不高,而“ 臊子面”對菜的要求很精細,先把肉切成丁做成“臊子肉”,再把紅蘿卜、土豆、豆腐、切丁,炒成菜備用,還要用木耳、黃花等配料,相同的是湯里也要放醋、雞蛋餅、蒜苗或韭菜,做漂菜用。這和當(dāng)?shù)厮幍牡乩憝h(huán)境有關(guān)吧。乾縣所處位置位于陜西關(guān)中渭北黃土高原, 屬東府地區(qū),黃土高原之上,缺水,菜品也少,所以,做法上對菜的要求也不能太高;西府寶雞地區(qū),處于關(guān)中平原,雨量充沛,菜品資源豐富,在吃法上也講究些。
無論是乾縣“烙面”還是西府“臊子面”都是三秦大地上勤勞智慧的父老鄉(xiāng)親們的杰作,八百里秦川大地,從東到西,富饒又美麗。富庶又神奇,孕育了豐富的美食文化,這些美食,吃到嘴里的是美味,給人的回味是濃濃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