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是農業(yè)部重點試驗示范推廣的一項糧食高產新技術。伊通滿族自治縣自2010年開始引進并在水稻主產區(qū)進行試驗性推廣,累計試驗示范面積50畝。經過三年來的實際應用,在增溫、節(jié)水、促早熟和滅草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實踐證明,該項技術可在全縣范圍內大面積推廣應用。
關鍵詞:水稻;地膜覆蓋濕潤栽培;技術;優(yōu)勢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120-1
1 水稻地膜覆蓋濕潤栽培的技術優(yōu)勢表現明顯
相對水稻常規(guī)栽培方式,采用水稻地膜栽培技術具有明顯的技術優(yōu)勢,對比情況詳見下表。
2 育苗
2.1 播種前處理
每公頃需要的種子量,根據移栽密度不同所需的種子量為拋秧盤育苗40~60斤,地膜式散育苗60~80斤。浸種前要將種子進行浸種消毒,拌種消毒和包衣消毒,應根據消毒藥的要求進行消毒,市面上常用浸種藥咪酰胺,福甲和亮盾??v觀藥效,先正達出品的亮盾是包衣型水稻消毒藥,使用效果最好。亮盾在使用時應按1:10的藥水比,將藥液稀釋,然后將備用精選水稻種與稀釋后的藥液混拌,使藥液充分附著在種皮上。將拌好的種子攤開陰干。浸種時采用靜態(tài)浸種,即直接用清水浸泡即可,不用攪動,保證水沒過種子5公分即可,浸種5~7天,撈出瀝干水直接催芽。
2.2 播種時間
一般4月5~20日是育苗的最佳時期,根據插秧的時間推算播種的時間,育3.5葉片的苗需30~35天,育4.5葉片的大苗時需35~40天。
2.3 澆苗床底水
旱育苗時,床土干旱,播種前一天需要澆水,如果水澆不透出苗就不齊,出苗率也低,拋秧盤育苗需澆透底水,一定要把上面澆的水與地下濕土相連。
3 田間操作
3.1 整地
稻田在耕翻時必須將田間作物根茬、草根、石塊等硬性雜物清除干凈。結合耕地將碾細的農家肥施入,施足底肥后混翻,灌水耕耙,達到田平、草凈、泥融、無硬物。
3.2 地膜選擇
選用寬1.8米、厚0.005毫米的黑色地膜,一般每畝用量5.5公斤。最好選擇降解膜,省去清除殘膜的勞動用工,減少土壤污染。
3.3 開溝作畸
先在田埂邊開40cm寬、45cm深的圍溝,然后用覆膜機進行覆膜。將地膜頭與埂邊對齊,用泥壓住,兩人沿著新開圍溝拉動覆膜機,地膜便緊貼畸面,覆膜機的滾桶上有長3cm的錐尖,整齊的在膜面扎出27cm×18cm的小孔,便于插秧,達到膜泥緊貼不留空隙,平整嚴實,膜的側面被覆膜機滾桶邊上的鋼圈壓入泥中5cm深,達到畸面平整光滑。今年我們采用拖拉機懸掛覆膜機覆膜,省去人工拉動和人工開溝的工序,效果也很好。
3.4 插秧
開腰溝。挨著覆完的畸開溝深30cm、寬35cm腰溝;人工插秧。以覆膜機打孔為準進行插秧,保證插秧深淺一致,利于秧苗成活,使株距,行距,整齊;清溝灌水。插秧結束,用人工將溝內殘泥和腳印撫平,使灌溉通暢。第一次灌水應淹沒畸面,確保秧苗迅速返青。返青后灌水只保證溝內有水即可,露出畸面,有利于地膜吸熱,增地溫,滅雜草。
3.5 田間管理
秧苗移栽后要及時查苗補苗,確?;久鐢担镩g作業(yè)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地膜不受破損。如有損壞應及時用泥壓住,防止灌水時地膜漂起,不利于秧苗生長。秧苗徹底返青后要實行濕潤灌水,做到溝內有水,膜面無水,嚴防干旱和漫灌。
3.6 適時收獲
水稻地膜覆蓋有促早熟作用,比常規(guī)種植稻提早成熟5天左右,要適時收獲,否則易倒伏,不便收獲。收獲后應及時清除殘膜,以利于下年春耕生產。
4 水稻地膜覆蓋與常規(guī)種植的優(yōu)點
地膜稻比常規(guī)稻節(jié)水,濕潤灌溉即可,由于地膜覆蓋減少肥水流失,提高肥利用率,有保肥、省肥的作用。免施除草劑,無農藥殘留,米質優(yōu)良,適口性好,綠色無害,地膜稻值得推廣。常規(guī)稻,浪費水資源,除草是個關鍵,尤其近年,田間滋生雨久花,澤瀉等惡性雜草,稻農很是沒辦法,并且草害會損失肥料,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分蘗率下降,嚴重影響產量,米質也是一般。
作者簡介:王靜遠(1972-),男,漢族,吉林伊通人,就職于伊通滿族自治縣水稻新技術推廣辦公室,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