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論述了迭部縣蠶豆蟓防治技術。
關鍵詞:迭部;蠶豆蟓;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67-1
迭部縣位于東經102°55′~104°05′,北緯33°39′~34°20′。地處青藏高原東側,岷山山脈北麓,白龍江上游,海拔高度在1600~4900m,平均坡度30~35°。年平均氣溫在3~11°,年平均降水量在450~800㎜。平均無霜期為147d,最長為180d,最短為126d。氣候特點是冬不嚴寒,夏不炎熱,春季風多雨少,秋季陰雨綿綿,由于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垂直變化顯著是本縣氣候的基本特征。
我縣蠶豆常年種植面積1267hm2,占全縣糧油種植面積的22.9%。平均產量3274.5kg/hm2,總產量414.8萬kg。據(jù)我們近年來的調查:我縣海拔在1600~2550m的下至洛大鄉(xiāng)上至電尕鎮(zhèn)種植蠶豆的地區(qū)蠶豆蟓均可越冬。并且在向高海拔地區(qū)逐年蔓延。由于受蠶豆蟓的為害蠶豆產量銳減,商品性能降低?,F(xiàn)將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蠶豆蟓俗叫豆龜、豆牛、豆猴子、豆蛀蟲、石蒼蠅,是蠶豆最主要的蟲害。在蠶豆開花時成蟲飛到蠶豆植株上采食花粉、花蜜和花瓣,到結莢時,在幼莢上產卵,卵孵化后幼蟲鉆入豆莢危害豆粒,隨著豆粒長大,幼蟲在豆粒內也長大。收獲后幼蟲在豆粒中化蛹。被害豆粒養(yǎng)分損失,品質下降,種皮變色,食味變壞,甚至不能食用,還影響發(fā)芽。被害豆籽一般在10%以上,甚或50%。豆象一年發(fā)生一代。成蟲在豆粒內、倉庫內、壁縫及樹皮裂縫等處過冬,第二年春天蠶豆開花時飛到田間活動、覓食并在幼莢上產卵。因此最好的防治時期是在幼蟲未化蛹前。
1 發(fā)生規(guī)律
以幼蟲鉆進蠶豆子實中危害,致使子實食味變苦,重量減輕,引起減產,質量變差。貯藏中的種子表面,出現(xiàn)直徑2~3mm的圓孔。這是幼蟲成蟲化后,離開種子的出口。幼蟲取食的子葉和胚芽,導致發(fā)芽不良。嚴重時所有的種子受害。
害蟲的性質:我縣下迭地區(qū)在4月份、上迭地區(qū)在5月初,當蠶豆花開時節(jié);成蟲便云集,卵分散產在嫩莢表面。l只雌成蟲可產40粒左右,初孵幼蟲,咬破卵殼下部,蛀入豆粒。幼蟲期為2個月,在豆粒中化蛹,蛹期7d。從7月中旬~9月中旬成蟲羽化,大部分飛離戶外。
2 防治措施
2.1 日光暴曬
種子收獲后,選擇晴朗的天氣,將種子攤曬在干燥的地塊,暴曬4~6h,曬種時要勤翻動,使溫度升高到46℃~50℃,殺蟲滅菌,并趁熱進倉儲藏。
2.2 “三灰”防蟲
將暴曬過的種子倒入缸內,不要裝滿(2~3cm),在上面鋪一層紙,在紙上裝草木灰、或石灰、煤灰,加蓋保存。
2.3 沸水燙種
將蠶豆種子裝在籮筐內,置于沸水中半分鐘,然后取出放于涼水中浸涼,攤開曬干,可全部殺死蠶豆蟓,并且對種子的發(fā)芽沒有影響。
2.4 藥劑防治
在蠶豆初花期至盛花期每畝用20%速滅殺丁20毫升對水60千克噴霧毒殺成蟲,7天后再噴1次,防效良好。在蠶豆終花期,噴施40%樂果1000倍液。
2.5 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
改種非豆類作物,三年后待蠶豆蟓基數(shù)減少或滅跡時再種植蠶豆。
2.6 統(tǒng)防統(tǒng)治
必須全縣、全鄉(xiāng)、全村統(tǒng)防統(tǒng)治才能達到顯著的防治效果。
作者簡介:竇光明(1968-),男,甘肅卓尼人,甘肅省迭部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業(yè)技術示范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