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苦后甜”觀念在現(xiàn)代生活中已是司空見慣,但這種人生觀會使人忽視當下、忘卻人之為人的根本?,F(xiàn)代教育中無處不充斥著、無時不制造著這種觀念,其危害巨大;而扭轉(zhuǎn)此種歪曲的人生觀就要從教育自身做起。
關鍵詞:“先苦后甜”人生觀;幸福教育;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2)11-0015-04
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梢月牭健艾F(xiàn)在辛苦一點沒有關系,以后就好了”之類的話語,筆者把這種“現(xiàn)在辛苦是為了將來幸?!钡挠^念簡稱為“先苦后甜”人生觀。這種人生觀容易使人活在未來、忽視當下,但遺憾的是,現(xiàn)在的教育卻無時無刻不在制造并強化著“先苦后甜”的人生觀,其危害無窮。既然教育充當著制造、傳播和強化這種人生觀的重要工具,那么,扭轉(zhuǎn)此種歪曲人生觀的基本途徑就在于改正當前的教育觀念。
一、“先苦后甜”人生觀的漏洞
“先苦后甜”人生觀的主要觀點是:現(xiàn)在辛苦一點沒有關系,以后能幸福就足夠了。生活中的許多格言都隱含著這樣的人生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等。這種人生觀看似可以鼓勵人們不要在意現(xiàn)在的艱苦,要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看到前途的光明;但其背后卻隱藏著漏洞,極易讓人走入誤區(qū)。
“先苦后甜”人生觀的最大魅惑性在于“甜”這個字眼上。人們都向往幸福的生活,但又知道幸福不是那么容易獲得的。從表面看,“先苦后甜”剛好滿足了這兩個條件,“甜”代表著幸福的生活,“苦”代表著生活的不容易。于是,“先苦后甜”的人生觀總令人深信不疑,人們在這種人生觀的指導下制定目標,不惜歷經(jīng)千辛萬苦去實現(xiàn)它們。
其實,“先苦后甜”的“甜”和幸福不是一回事。首先,幸福具有永恒性,它是人對整體生活的經(jīng)驗,是一個持續(xù)性狀態(tài)而不是一個美好的大結局。所以能給人帶來幸福體驗的往往是親情、友誼、愛情、真理等內(nèi)在于人的生命的東西,而不是名利這樣浮在生命表層的事物?!跋瓤嗪筇稹敝械摹疤稹眳s是短暫的,極易讓人陷入欲壑難填的困境。盡管在目標實現(xiàn)的那一刻,他們也的確感受到了“甜”味,但用不了多久就不“甜”了,因為那些目標在實現(xiàn)的時候就意味著被消費掉,就不再是目標了。于是就往下一個目標進軍,同時對“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次,幸福具有直接性?!靶腋2皇怯么鷥r去換來的,而永遠是一種加倍收獲的行為,即所做的事情本來就是樂意做的事情,而這種事情又往往會產(chǎn)生出額外的收獲?!盵1]如父母無私地養(yǎng)育孩子這件事情本來就是幸福的。而“先苦后甜”的“甜”卻需要付出“苦”的代價,“人們喜歡說,苦盡甘來。這不是關于幸福的理解而只是關于利益的理解?!盵2]
“先苦后甜”人生觀過分追求功利性的結果,忽視生活的過程,導致人們盲目而瘋狂地投入到名利場的競爭中,卻與生活的本真目的南轅北轍。同時,在瘋狂的競爭中,獲勝的人永遠是少數(shù),盡管他們獲得的是與幸福相去甚遠的名利;但更多的人卻只能生活在失敗之中,這樣的人生注定是乏味的。“忙忙碌碌的人類已失去了最根本的物種特性,人們熱衷于喧囂,想方設法回避一切‘反省’的機會,這一切都是競爭的產(chǎn)物?!盵3]由此可見,“先苦后甜”人生觀對生活的理解是膚淺的、片面的、功利的。
“先苦后甜”人生觀蘊含的內(nèi)在邏輯有悖于幸福的要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之所以能做到“先苦”,是因為背后有著“后甜”的支持。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人生有很多階段,每個階段都應該有相應的快樂與幸福,童年有童年的幸福,青年有青年的幸福,壯年有壯年的幸福,老年有老年的幸福。如果一個人生階段被人為設定為吃苦的階段,那么這個重要的人生階段就變成了后一個階段的工具,其應有的快樂和幸福就被毀掉了。而且生活是一個連續(xù)性的整體,是有“慣性”的。前一階段的生活體驗會延續(xù)到下一個階段,前面的苦和甜都會在人的心靈和性格上打下烙印并會一直延續(xù)下去??嚯y固然有其價值,可以讓人學會珍惜,但人為地制造苦難卻實在沒有必要,“任何人都不值得讓別人遭受一種蓄意強加的痛苦或苦難?!盵4]
二、現(xiàn)代教育中無處不在的“先苦后甜”人生觀
人生觀是人對生活的看法,人正是根據(jù)其對生活的理解而存在于這個世界并進行各種活動的,可見人生觀的重要性。人通過后天的學習逐漸形成人生觀,學校教育就是其中的一條重要途徑。
現(xiàn)代社會無處不充斥著“先苦后甜”的人生觀,現(xiàn)代的教育也無法逃脫被這種觀念影響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教育還是促成“先苦后甜”人生觀的幫兇。聯(lián)想我們的經(jīng)歷:小學被無窮的作業(yè)困擾,只想著到初中就好了;初中有中考的壓力,就想著考上高中就好了;高中更是有高考的壓力,便盼望著考上大學得到解脫;上了大學卻有了更多的壓力:學業(yè)、工作……試想,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這些孩子又承受著多少無法承受之重!那么現(xiàn)代教育是如何傳達“先苦后甜”人生觀的?這種人生觀對學生有何危害?因此,對這些問題的揭露勢在必行。
1.現(xiàn)代教育:“先苦后甜”人生觀的灌輸
從小到大,我們耳熟能詳?shù)暮诵慕陶d就是——現(xiàn)在的辛苦是為了以后的享受。在學校教育中,無處不充斥著這種“先苦后甜”人生觀。
幾年前曾有過這樣一則報道:某高中老師為了激勵學生,就在黑板的兩側分別掛了一只草鞋和一只皮鞋,意在時刻激勵學生:如果現(xiàn)在努力以后就能穿皮鞋,如果不努力就只能穿草鞋;高考班的教室里掛著倒計時表,時刻提醒學生為了以后的美好要抓緊現(xiàn)在的每分每秒,累了、困了不要趴下,趴下就永遠起不來了;直接把學生拉到辦公室,用父母的辛勞、老師的辛勞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類似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學校中隨處可見。
老師不厭其煩地在學生耳邊重復著這些話語,日久天長,學生會“免疫”,導致這些正面引導失去作用。老師不得不改用其他的辦法,榜樣激勵就是現(xiàn)代教育中另一種常用的方法。一個班級里學生的成績總有差別,于是直接在班上挑一些成績好的人出來做榜樣:“同樣的教室,同樣的教材,同樣的老師,為什么別人能學好,你就不能?”某些高考班的班主任煞費苦心地找來往屆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讓其現(xiàn)身說法,如何在高考中脫穎而出,而這些人的常用論調(diào)就是,天沒亮就起來學習,直到半夜。還有老師找來市場上暢銷的成功學書籍……總之,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上用盡所有的力量,老師們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2.“先苦后甜”人生觀教育的危害
老師、家長給學生許諾的那看不見摸不著的“甜”實現(xiàn)了嗎?為了那所謂的“甜”學生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現(xiàn)代學校中,孩子的生活是圍著學習轉(zhuǎn)的。每天除了在學校上課之外,還要參加各式各樣熱門的培訓班,每天早出晚歸,且沒有周末。他們小小的身體就像一部永遠轉(zhuǎn)動著的機器。所以用眼過度導致的近視眼、缺乏睡眠等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教育中早已見怪不怪,更有甚者,還會因承受不了這巨大的壓力而出現(xiàn)厭學、抑郁、輕生等問題。對于這些心理問題,學校里有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試問:身心都不健康了,還怎么去享受人生?
在以上思路的指導下,孩子有且只能有一個任務——學習,偶爾短暫的玩耍只是為了緩解學習的疲勞以便更好地學習。孩子正處于人生的初級階段,剛接觸到世界,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他們發(fā)展自我、感受世界的方式,他們的興趣和天賦也往往會在玩耍中無意地展現(xiàn)出來。但孩子的生活已被學習填滿,沉重的書包和繁多的作業(yè)壓得他們透不過氣來。玩耍是罪惡的,只能早早地遠離孩子的生活,他們不得不放棄自我,各種興趣和天賦也被扼殺在搖籃中。這就是現(xiàn)代教育的產(chǎn)物,有這樣的童年,人生又何談幸福?
現(xiàn)代教育還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這些學生對現(xiàn)代教育相當適應,是現(xiàn)代教育的佼佼者,他們深得老師喜愛,是學生的榜樣。但這些人除了學習什么都不會,不能自理生活,不會與人相處。其實他們的高分也只是泡沫而已,由于大學之前的學習都有老師嚴格的管理,一切都是按照老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地進行;到了大學之后,沒有老師來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他們往往會不知所措、迷失方向。試問,這樣的人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甜”到底何時出現(xiàn)?每個學習階段老師都會對以后的“甜”有一個許諾。但“甜”卻遲遲不出現(xiàn),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其實,老師是別有用心的。因為在現(xiàn)代教育中,孩子的分數(shù)和老師的利益密切相關,老師激勵孩子認真學習,表面上看是為了學生的未來,但實際上另有所圖。而且,為了激勵孩子還許下了一個根本實現(xiàn)不了的承諾,這一謊言到底欺騙了多少幼小而純真的心靈?在謊言下成長的孩子如何超越謊言?
教育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會受到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有自身的能動性,對社會有著改造的作用。在“先苦后甜”人生觀教育之下制造的是個體人,每個孩子被引導只要關心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別人的好壞與己無關,同學與同學之間只有緊張的競爭關系。所以,我們經(jīng)常可以聽到孩子說“我只和成績好的同學玩”;經(jīng)常可以看到在一個班級里的孩子是分“階層”的:好學生階層、后進生階層,這兩個階層在生活、學習上很少有交流。這與教育本該有的公共性和公平性追求都相去甚遠,致使教育失去了其應有的品質(zhì)。
總之,“先苦后甜”人生觀教育不僅使孩子失去了豐富、快樂的童年生活,失去了在玩樂中發(fā)現(xiàn)自我、感悟生活的機會,也會在以后的生活中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更會使教育偏離它應有的追求。
三、警惕“先苦后甜”人生觀:從教育開始
教育不僅包括顯性的教育目的、教育內(nèi)容,更通過一些隱性的東西如教學手段、校園文化等對學生起作用。老師的只言片語、舉手投足都會影響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往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了。為了警惕“先苦后甜”人生觀在無形之中深入學生的骨髓,我們要從改變教育觀念做起。
1.找到上學的快樂與幸福
學校中的很多學生都有意或無意地受著“先苦后甜”人生觀的影響,在這片烏云的籠罩下,他們過著沒有色彩的童年,對其一生都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影響。其實,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其相應的幸福,教育應該引導學生去感悟上學本身的幸福,而不是人為地制造出“苦”和“甜”來讓學生接受。
首先,學習是人的天性,是基于人本性的一種需要。人正是通過不斷地學習而慢慢成長起來的,當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新東西的時候,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是沒什么東西能與之相比擬的。學校是人學習的一個重要場所,應該承擔起保護并發(fā)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責任,而不是一切向分數(shù)看齊,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步一步地磨滅掉。其次,人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有著交流和分享的需要。學校是一個公共場所,學生在這里可以認識老師、同伴和學校的工作人員,并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成長起來。很多人關于學校的美好回憶都與同伴交往有關,學校應該保護這種美好,而不是讓這種美好在可怕的競爭中消失殆盡?!霸诎蛯W園里,和年齡沒有關系,所有的人對對方的困難,都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盵5]
“幸福與教育是密切關聯(lián)的:幸福應該是教育的目的,而一種好的教育就應該極大地促進個人和集體的幸福。”[6]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上學的快樂和幸福并把這種快樂和幸福一直往后延續(xù),這才是教育應該做的。
2.牢記終身學習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人必須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作為一個人,必須不斷探索和前行,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和激情。終身學習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必然?!敖逃囟ㄊ亲园l(fā)的,是一條以廣泛的經(jīng)歷、不斷自省、排除干擾專注于目標交織而成的彩帶,是好奇、恒心和高度謹慎的匯聚,它需要大量的嘗試,以及從失敗中得到反饋的能力——即從失敗中學習。”[7]這其實是要求人學會自我教育,在不斷地學習中找到自我、堅定自我、更新自我,過有意義的人生。
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對人本身進行由外而內(nèi)的無止境探索,“做人的結構具有一種自尋煩惱和自我詰問的內(nèi)在傾向”[8]。赫舍在《人是誰》中對問題和難題的區(qū)分更充分地表達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問題是從一個客觀的角度看事物,此時人是一個局外人的角色;難題則是身處其中,來源于自身的困惑和矛盾,具有情境性,有一種非解決不可的迫切感。問題的提出來源于理智,難題則是理智與情感的糾葛。進而,赫舍提出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獲得難題并解決它們,這些難題往往與獨特而珍貴的個體相關,與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相關。
總之,人生是奇妙的,它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誰都不能確定它的未來,我們應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意義在哪?什么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不時地追問自己這些問題。
參考文獻
[1][2]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2.
[3](奧)康拉德·洛倫茨.文明人類的八大罪孽[M].徐筱春,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66.
[4][6](美)尼爾·諾丁斯.幸福與教育[M].龍寶新,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46,1.
[5](日)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M].趙玉皎,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202.
[7](美)約翰·泰勒·蓋托.上學真的有用嗎?[M].汪小英,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10:68.
[8](美)A·J·赫舍爾.人是誰[M].隗仁蓮,安希孟,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95.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蘇南京 210097)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