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翻譯英文句子當中,常聽到學生抱怨它的難度和準確性。其實,翻譯本身就是一樁吃力的工作,不管老手新手,在做翻譯的時候字字斟酌,以達到行云流水之效果。
無論是文學翻譯還是英文句子的翻譯,其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便是中式英文,即按照英文本身的次序逐字譯出。這樣的譯文,不僅生硬死板,毫無文學色彩,有時甚至出現語句不通的現象。比如,在八年級英語下冊第八課中有這樣一句話:”It’s Spring!Time to play outdoors!”。有一位同學是這樣翻譯的:“它是春天,到戶外玩的時間了”。這就犯了生硬,死板,語句不通的毛病。若譯成:“春天到了,該去戶外活動活動了”就顯得比較順暢和精彩了。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這是因為兩國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不同,所以一句英文在英美人看來順理成章,而在中國人看來卻顛顛倒倒,斷斷續(xù)續(xù),極為別扭。另外,翻譯時對各種文化知識的要求很高。如果不具備相應的知識,難免不會出現一些翻譯中的差錯或笑話。蘇聯語言學家巴爾胡達羅夫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John is in the pen”。任何人不會把句中的pen翻譯為筆,而只能譯為”牲口圈”,因為”人在鋼筆里”是不合理的。這就說明在翻譯中我們必須對兩種語言背后文化廣泛的接觸和了解,才能更精確的譯出原作的意思。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翻譯技巧而不至于使譯文出現上述的問題呢?這就要求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多下功夫。
一、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
看一篇文章譯的是否得當,是否精彩,這與作者的文學造詣有莫大的關系。換言之,它與文學能力的高低是成正比的。而所謂的語文能力,可以包括對原文的理解,對兩種語言文化的認識,對各種文化常識的接觸等,只有全面地了解了,才會使翻譯的句子更加精確和具有文學色彩。比如說:“Mimi chan’s All the King’s Women’”文中有一句為“The litter girl,Ying,was so small’”。譯者翻為“英是一個小女孩,年紀很小”,而評論者認為“small”應指“個子很小”。倘若翻查字典,“Small”既可指“年紀小”又可指“個子小”那么到底怎么譯呢?作者為什么先用“l(fā)itter”后用“small”呢?按說,小英應為年紀又小,個子又小,但翻譯時,譯者往往需要化虛為實,審慎落筆,因此,這么簡單的英文原文也會造成困難。經過思量,該學生譯為“小女孩英,這么個小不點”,因為在口語中,“小不點兒”即可指“年紀”,又可指“個子”,譯來既妥貼又傳神,這也就能看出譯者的文學造詣與理解能力。
二、在翻譯中實踐錘煉
孔子曾說過:“欲速則不達”(More hast,less speed)不論做什么事,都要一步一個腳印來,翻譯是一項再創(chuàng)造的語言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必須通過大量的時間和詞匯文化的日積月累才能慢慢提高翻譯水平,只有不斷地堅持,最終才能獲得成功。
翻譯就像是戴著鐐銬起舞。這鐐銬就是原文的句式,語法,詞匯,字義,文化底蘊,這一些都有份量,加在一起,變得沉甸甸,壓得人透不過氣來,要想戴著鐐銬回旋起舞,我們必須在中英雙語的寶庫中去發(fā)掘,在日積月累中不斷實踐,久而久之,必能舉重若輕,舞姿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