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幾種常用模式,探析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方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教學設計
新課改的主戰(zhàn)場是課堂,在這40分鐘里,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使課堂教學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提高審美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知識回顧部分的教學設計
這個年齡的學生體驗感受和探索創(chuàng)造的活動形式能力曾強,因此可以從這兩個優(yōu)勢入手進行作業(yè)布置,例如在“五十六朵花”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讓每個學生查找資料,至少說出一個少數民族的相關信息,內容可以是居住地區(qū)、服飾,歌曲舞蹈片段等,一小段話即可,盡可能的利用網絡找一些我們不常見的民族。在這個單元開課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先來介紹他們所了解的內容,如果遇到有些學生所描述的民族與課堂上介紹的民族吻合,教師適當加以補充即可引入新課,如果沒有碰到,則可以用評價性的言語對學生說:“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都很詳細,介紹的也都很全面,那讓我們看看在課本上有哪些還沒有了解到的少數民族?!眮磉M入課堂教學部分。例如在講完“林中的鳥”之后,試著讓學生用豎笛模仿幾種鳥的叫聲:模仿喜鵲、麻雀和布谷鳥的叫聲,學生要想完成這個作業(yè),就必須在豎笛上找到音高,還要分析出相應的節(jié)奏,這時學生的聽音和節(jié)奏就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鞏固。
一般這樣的提問和表演控制在四至五個學生,每個學生一分鐘左右的陳述或演奏時間。在創(chuàng)造型作業(yè)和實踐型作業(yè)的基礎上要加入研究型作業(yè)、活動型作業(yè)和體驗型作業(yè)。
二、感受與鑒賞部分的教學設計
由于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加強,理解能力提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教師可以適當的加些具有代性的音樂資料用于教學欣賞。例如“環(huán)球采風”這個單元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提到上海的世博會,說說韓國館里跟我們節(jié)奏學習有關聯的“亂打”(就是用鍋碗瓢勺等廚房用品為樂器進行打擊樂合奏),體現韓國人注重飲食文化的民族特點。世博會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全球溝通的平臺,讓學生知道開闊眼界對一個人成長有多重要,而音樂就是幫助我們了解各國風土人情和地理風貌的一個最好工具,它不受語言的限制,直接通過音樂所帶給我們的感受去了解這些知識,雖然我們沒有機會去遍世界各地,但我們可以聽到世界各地的音樂,從音樂中感受他們的生活。同時讓學生聽聽世博會的主題曲《微笑上海》,對歌詞和曲調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欣賞“民族的舞步”這個教學單元中,要多放幾段少數民族的舞蹈,告訴學生少數民族舞蹈的動作大多都是在生產勞動的生活中“提煉”出的,也就是把生活中的動作提升到美的表現。例如蒙古族舞蹈有擠奶的動作,有賽馬的動作,還有摔跤的動作,都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又例如彝族舞蹈動作大多表演狩獵、耕種、放牧、豐收的場面,以及表現與敵人斗爭的勇敢姿態(tài)和男女傾訴愛情等情節(jié)。阿細是彝族的一個分支,“阿細跳月”所表現的就是“跳月”的過程中男女相識并成姻緣的生活??梢宰寣W生對常見的藏族、維吾爾族舞蹈和朝鮮族舞蹈動作進行分析,教師要簡介這幾個民族的生活特點,讓學生通過觀察學會欣賞,同時去思考這個動作在生活中的現實表現,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中國功夫”教學單元中,教師一定要和學生談談成龍,還要聽聽由他演唱電影《黃飛鴻》的主題曲《男兒當自強》,還要問問學生對李小龍了解多少,他的典型動作誰能上臺學學等等,在學生學習興趣高漲的時候展開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內容先找的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然后再進行知識引人,如果一開始你沒有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那他們就沒有聽你講下去的耐心。同時還要讓欣賞的內容生活化,學生的審美感受才能更真實、具體。
三、表現能力部分的教學設計
這部分教學內容的重點主要是學習氣息唱法和了解曲式結構及作曲要素。隨著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嗓音條件的生理變化,表現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演唱上要從自然聲向氣息唱法過度、看懂簡單的指揮動作和對樂曲的伴奏做出恰當的反應;音樂理論上要介紹作曲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各種調式的曲式結構特點。其中較為難解決的是學生歌唱時氣息的運用,教師要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下功夫,漂亮的聲音是離不開正確的發(fā)聲法,首先對學生的發(fā)聲要求以自然聲音為基礎,把追求音質美放在第一位,掌握正確的呼吸法,學會用氣息唱歌。教學當中盡量把抽象地語言說得通俗,告訴學生唱歌也是一種運動,是一種呼吸運動。歌唱時的呼吸和日常生活的呼吸一樣,只不過在這個基礎上用的力,氣吸的深,并且對氣息有所控制地進行使用。例如講到吸氣就像打哈欠開始的那一霎那,試著讓學生模仿抽泣,嘆氣等氣息活動,來感受氣息下到肺底,下腹部感到膨脹、繃緊,然后再均勻的吐出?!熬徫徍簟弊钸m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訓練呼吸.在演唱中要根據樂曲的情緒控制氣息力度,就像是在讀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特別要強調句與句之間換氣的重要性。學生不善于在演唱時對作品的內容做到恰到好處的換氣處理,他們不管唱到哪里,氣短就換,結果使樂句零亂,聲音和感情的表現受到破壞,導致對樂曲情緒整體感受把握不準,教師在示范時要進行換氣指導。有些非聲樂專業(yè)的教師在講解氣息歌唱法時,對歌唱的技巧把握不準,所以特別提醒相關教師一定要跟聲樂方面有突出表現的教師學習,多看相關的教學碟,認真鉆研教法,不能允許學生無方法大聲歌唱,一定要保護好他們稚嫩的嗓音。
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講解一定的作曲知識,抓住作曲的基本要素和結構來進行講解。我們創(chuàng)作的樂曲一般有四句,與寫作一樣具有“起承轉合”的特點。第一句是上揚句,相當于“問句”,第二句是答句,要“抑”,第三句是“轉”,可以是有補充、變化、創(chuàng)新的一句,也是“問句”的形式,第四句“合”語氣也是“抑”,近似“答”句,但內容多跟第一句相似,所以也叫再現句,形成首尾呼應。在這個基礎上還要介紹樂曲骨干音和調式主音并分析其特點(骨干音具有開頭結尾出現和使用頻率高兩個特點)。教師可以找學過的四句小樂曲進行實例分析,為學生的創(chuàng)編課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