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鋼琴的音色即所發(fā)聲音之色彩,鋼琴有它獨特的音色美,有它的“自我”,無法與其它東西混淆。鋼琴音色的壞與好,冷與暖對鋼琴演奏者的演奏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要用心想象什么樣的聲音才是美音。要發(fā)出美妙的音色,必須注意以下幾項因素:觸鍵部位、觸鍵速度、離鍵高低、觸鍵重量、觸鍵深度。 關于鋼琴的音色是一個極為廣泛和復雜的課題。要把鋼琴彈的好聽,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探討,譬如,聲音與節(jié)奏;與音樂表現(xiàn);與不同風格;與不同作曲家的不同作品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
【關鍵詞】鋼琴音色;鋼琴音色的選擇;如何演奏好的音色
一、音色的念
音色是不同人聲或樂器所發(fā)出的音的音質特征,通俗地說,音色便是聲音的色彩。音樂真的有顏色嗎?誠然,音樂作為聽覺藝術,本無顏色可言,可是,當它幻化成視覺形象時,就有顏色了,而且是五光十色,絢麗多彩。你聽!小提琴音色熱親、醇美,而中提琴和它比較起來顯得憂郁而略帶鼻音。雙簧管的音色明朗,頗有田園風情,而長笛的音色卻像銀鈴般清純,大管像大老爺?shù)纳ぷ痈蓾挥谟哪?。人聲的音色最富于藝術的感染力,善于把各種不同的感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鋼琴的音色即所發(fā)聲音之色彩。鋼琴這種樂器在筆者的印象中是最理智的,彈奏時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各種更感性的、更具體的聲音形象,包括人聲和世界上所有樂器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各樣的色彩。因此鋼琴演奏者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一個人就可以單獨在鋼琴上塑造出絕對完整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某種完整和完美的鋼琴作品。
從鋼琴彈奏的原理上看,鋼琴是鍵盤樂器,是通過琴槌擊弦發(fā)出聲音的,因此顆粒性聲音是鋼琴的特色和所長。彈跳音、彈連奏就特別能顯示鋼琴的優(yōu)勢。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就是鋼琴效果的精妙寫照。要訓練好手指,使其獨立、主動、靈活;使彈奏的聲音清晰、流暢、均勻。這對展現(xiàn)出鋼琴所長是關鍵性的步驟。
二、鋼琴構造對音色的影響
鋼琴構造對鋼琴的音色有著重要的影響,鋼琴的音源來自琴弦,聽覺感知的聲音來自音板,使用同一的琴弦會產生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鋼琴它的音色不同,哪怕同一架鋼琴在不同濕度環(huán)境下彈奏,在不同的地區(qū)區(qū)域環(huán)境下彈奏,音色也略有不同,有時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此說來鋼琴的音色是一項難以把握的綜合因素,究其根本,音色的成因是“琴弦振動時在發(fā)出基音的同時,所產生的泛音的數(shù)量和強度的不同”。
音色形成的原理是如此簡單,而造成“泛音數(shù)量和強度的不同”的原因卻復雜到甚至無法把握的程度,這在樂器制造行業(yè)是司空見慣的常事,乃至生產出一把(臺)好琴簡直是一種“運氣”。
鋼琴的冷與暖——音色,它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鋼琴有它獨特的音色美,有它的“自我”,無法與其它東西混淆。我們應當了解并喜愛鋼琴獨特的“自我”,從而徹底理解它、掌握它。
三、如何演奏好鋼琴音色
鋼琴是單一音色,既缺乏對比,又沒有變化,比起豐富多彩的管弦樂隊是不是顯得太單調了?鋼琴能產生音色變化嗎?科學家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茖W家認為用人手彈出來的音色,同機械撞擊而產生的音色毫無二致。換言之,用雨傘尖也能奏出魯賓斯坦的音色。早在20世紀30年代,H.C.哈特等便在《美國聲學會》月刊發(fā)表論文,并以精密的實驗證實了“雨傘尖理論”。
那么,鋼琴家怎樣才可以發(fā)出美妙而又富于變化的音色呢?首先要用心想象什么樣的聲音才是美音。有的人天生就有美音的感覺,他無需旁人指點。有的人彈出來的音生硬、甚至像打鐵似的,居然麻木不仁、無動于衷,對美音完全是個“音盲”。如果是這樣,也不必失望,只要多聆聽富有美音的大鋼琴家的演奏,就能提高耳朵的審美能力,并經常在琴上反復模擬、琢磨。有了對美音的想象和追求之后,還必須靠技術手段加以配合。根據查閱的相關國內外資料可知,要發(fā)出美妙的音色,必須注意以下幾項因素:
(1)觸鍵部位。 著名鋼琴家約瑟夫·列寧在《鋼琴彈奏的基本法則》第三章“美音的秘密”中寫道,要想獲得優(yōu)美、如歌的美音,“首先要盡力用手指在有彈性的部分觸鍵”,指尖哪個部分最有彈性呢?是手指的第一節(jié)稍靠下面的部分,那里有一塊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肉墊。“當你的指面部分接觸面越大,就越能控制琴鍵。同時腕部盡力放松,使腕部自然下垂到鍵盤的平面之下?!碑斎?,假如你要發(fā)出華麗清脆富于顆粒的音,則要用指尖去彈。我國著名鋼琴教育家李嘉祿先生在《鋼琴表演藝術》中提出用力部位的不同,直接改變音色和音量。單純用手指主動觸鍵,腕部保持不動能彈出干凈利落的音色;由腕部主動通過手指接觸,多用一些重量通過腕部傳送到指尖,能彈出如歌似的深厚音色;由前臂主動通過手指觸鍵,放松下垂的臂部,通過腰部把力量傳送到指尖,能彈出侵襲、類似銀鈴般的音響效果;由整個臂部主動通過手指觸鍵,使整個臂部的力量,通過腕部的動作將重量傳送到鍵底,就會彈出狂風暴雨般的效果。鋼琴觸鍵的用力形式一般包括:垂直方向用力和水平方向用力。像連貫柔和的連奏就需要以水平方向的用力形式觸鍵,這種方式可以使琴鍵以一種緩沖的方式受力。
(2)觸鍵速度。觸鍵速度與力度有關,觸鍵速度還影響著聲音的明暗、剛柔等。 要想彈得響一些,觸鍵速度相應快些,要想彈得柔和一些,觸鍵速度就要相應慢些,緩慢的觸鍵速度是創(chuàng)造柔和歌唱性聲音的關鍵因素。此外,彈連音觸鍵速度最慢,彈跳音觸鍵的速度最快,彈非連音觸鍵速度居中。
(3)離鍵高低。手指離鍵高有利于增加提高手指觸鍵對下鍵的速度有重要作用,如要得到明亮的顆粒性聲音,常需手指的提高。而對聲音柔美的連奏則不需提高手指,要求以平穩(wěn)的貼鍵方式觸鍵。快觸鍵的速度,發(fā)音干凈清晰,有顆粒感;手指貼鍵效果就較為柔和。
(4)觸鍵重量。彈一個強音或弱音究竟該用多大的力量,僅靠外表動作是覺察不出來的,只有演奏者本人才心中有數(shù)。而陰涼和音色的關聯(lián)又非常微妙,完全靠彈奏者巧妙地御用整個臂部靈活地加以調整,并通過手指觸鍵實現(xiàn)。初學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用指尖輕輕的拖著老師師范的手,能夠較明確地體會到使用重量的多少及其細微變化。
(5)觸鍵深度。不同的觸鍵深度可以發(fā)出不同的音色,在鋼琴學習的基礎階段,要求學生把手臂及身體的重量放下去,并通過手指把每個音彈到底,以避免發(fā)出虛、浮、飄的聲音。一旦掌握了基本的正確觸鍵方法后,可在老師的知道下嘗試運用不同深度的觸鍵方法獲得微妙的音色變化。
綜上所述,好聽的聲音是不同力度、各種時值聲音的相互結合、相互對比、極為復雜的過程。聲音練習只有在練習作品、練習音樂及其基本要素的時候才是實際有效的。而這種練習也不能和一般的技術練習分割開來。當然,在彈奏鋼琴時,不可能千篇一律。由于每個人的悟性、靈感、對作品的理解等都不盡相同,所以,只有不斷積累經驗,深入地摸索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彈奏出更美妙的音色去感染人。
參考文獻:
[1]蔡松琦,蔡幸子.鋼琴寶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9:25.
[2]李嘉祿.鋼琴表演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3(2):15-21.
[3]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9-256.
[4]張大勝.鋼琴音樂研究[J].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8,(7):80-82.
[5]鐘鳴遠.中國音樂圣典[M].北京:九州島島出版社,2006,25(6):1.
[6]劉承華.中國音樂的人文闡述[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8:23-151.
[7] 邵義強.鋼琴與鋼琴音樂[M].臺灣:全音樂譜出版社,1989,2(3):31.
[8]彭圣錦.彈鋼琴的藝術[M].臺灣:全音樂譜出版社,1995,46-52.
[9]約瑟夫·列寧.鋼琴彈奏的基本法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