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握多媒體使用的最佳時機,可以達到傳統(tǒng)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目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智能素質。揭題質題后及時使用,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具體的表象;解決課文重點和難點,領會課文中心思想時使用,利于深入理解課文;介紹地理位置時巧用,利于學生體驗課文的意境;欣賞課文時配合使用,利于激發(fā)學生愛美的情感;指導復述或背誦時使用,以利于提高效率,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最佳時間;豐富表象;深解課文;體驗意境;激發(fā)情感;提高能力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五個感官中,就學習效率而言,最高的是視覺(占83%),其次是聽覺(11%)。而傳統(tǒng)教學中卻是大部分時間由于教師講,學生實際用的主要是聽覺,教學效率怎么能提高呢?電教媒體信息量大,集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所以運用電教手段,能把視、聽結合起來,即運用94%的途徑來獲得學習信息,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因而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要求。因此,《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明確指出:積極發(fā)展學校電化教學,推廣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那么,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把握電教媒體使用的最佳時機,以達到傳統(tǒng)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目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智能素質呢?下面我談幾點拙見:
一、揭題質題后及時使用,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具體的表象
教師在揭題質題后,學生處于渴望盡快了解課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狀態(tài)。此時適時映出課文描述的畫面,可以使學生正確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內容,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通過看幻燈、電視錄像等畫面,加以獲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為理解文章的詞句提供了鮮明的形象。如學《桂林山水》這一課,當板書課題、質題后,學生處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體情景的心理狀態(tài),此時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寫鏡頭,可使學生進入水靜、清、綠,山奇、秀、險的意境中,激發(fā)起他們對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為學生學習文中的詞句打下了伏筆,提供了鮮明生動的形象。
二、解決課文重點和難點,領會課文中心思想時使用,利于深入理解課文
電教媒體的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使聲、圖、文并茂,彌補學生難以感知的東西。如《飛奪瀘定橋》一課,重點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紅軍戰(zhàn)士飛奪瀘定橋時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難點是學生沒有瀘定橋的感性認識及周圍環(huán)境的感性認識,不知道瀘定橋的結構和奪橋過橋時的危險。教學這一課的第六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朗讀課文,映出幻燈片(復合),引導學生觀察瀘定橋的結構:只有13根鐵鏈,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并排9根,沒有木板。然后又打開錄音機,播放“震耳欲聾”的波濤聲。還快速拉動活動拉片,顯示出滔滔的江河水傾瀉直下的情景,摹擬當時的地理環(huán)境的險要,使學生體會到瀘定橋的地理位置的險要。此時,我又讓學生對照課文,研究為什么稱“瀘定橋”為“天險”,這時,在錄音機中,又不斷傳出“嗒嗒嗒……”的機槍聲,更渲染了當時緊張激烈的戰(zhàn)斗氣氛,突出奪瀘定橋的艱難。課文的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最能體現(xiàn)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學習這段時,我先提問:“紅軍戰(zhàn)士怎樣奮勇奪橋的?”在學生閱讀課文,初步理解該自然段的情節(jié)后,再讓學生看幻燈片。此時我在一張幻燈片的基礎上覆蓋了一幅二十二勇士奮勇奪橋的幻燈片,并播放配有沖鋒號、槍炮聲、喊殺聲等緊張、雄壯音樂聲的錄音,形象地再現(xiàn)了緊張激烈的戰(zhàn)斗情境,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由于我恰當?shù)厥褂脧秃匣脽艉弯浺?,學生就仿佛置身于奪橋的情景,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紅軍戰(zhàn)士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在理解重點、難點體會中心思想期間,由于播放了波濤轟鳴的聲音,學生也就很直觀地理解了“震耳欲聾”的意思。
三、介紹地理位置時巧用,利于學生體驗課文的意境
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地理位置較廣,而小學生在地理知識方面認識較少,知識面窄、不易理解。電教媒體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小學生難以感知的事物和現(xiàn)象,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具體、形象地顯現(xiàn)出來。因此,在介紹地理位置時,運用電教媒體,適時投影,可使學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黃鶴樓”、“揚州”各在什么地方?與詩人有什么關系?再如《泊船瓜洲》中“京口”、“鐘山”、“瓜洲”各在什么地方?與詩人有什么關系?這些假如弄不清楚,就會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因此,在學這兩首古詩之前,我先畫了一條由西向東流的長江,再畫出有關地理位置,用投影的方法放映地理位置圖,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地理位置,便于體會詩人用詞的準確性,如“西辭”。還便于學生理解詩人“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心境和“孤帆遠影碧空盡”所表達的詩人對老朋友依銥惜別的情意。通過運用幻燈手段,學生很清楚地了解了詩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關系,便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四、欣賞課文時配合使用,利于激發(fā)學生愛美的情感
在欣賞課文時,配合電教手段,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深入領會課文的意境。如教完《桂林山水》后,可以放映教學電影《桂林山水》,這樣可以給學生直觀的整本的感受,在電影優(yōu)美的音樂和動人的解說伴同下,學生們好似蕩舟漓江上,“人在畫中游”,同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產生美的情感。
五、指導復述或背誦時使用,以利于提高效率,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文中的內容可以在圖上形象直觀地顯現(xiàn)。而圖上的內容,在文又能找到與之相吻合的具體表述的語言文字。因此在指導學生復述課文或背誦課文時,教師恰當?shù)胤庞钞嬅妫梢宰寣W生依據(jù)畫面內容,進行記憶或復現(xiàn),起到引路的作用。還如《飛奪瀘定橋》中“奪橋”是重點,教完后,可再次利用映片,讓學生根據(jù)情節(jié)發(fā)展,抓住指導員們神態(tài)、動作、語言和主要詞語,看圖練習復述奪橋的經過,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精神。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最佳時機運用電教手段,把電教手段與傳統(tǒng)手段相結合,就能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智能。
參考文獻:
[1]顧明遠,石中英主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出版
作者簡介:
李曉云(1978~)女,河南林州人,本科,林州城郊鄉(xiāng)大屯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