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只知道,南昌是因為“八一”南昌起義而蜚聲中外的。而當(dāng)我穿過夏天的雨簾,從起義紀(jì)念館的前南昌大飯店走向贛江邊,興致勃勃登上滕王閣時,才發(fā)現(xiàn),此樓非彼樓,蘊藏其中的,不只是一段故事一篇駢文一幢建筑,分明陶冶過一座城一個時代的魂魄,寄托著一個人一個民族的風(fēng)雅。
上過洞庭湖畔的岳陽樓,見過長江邊的黃鶴樓,當(dāng)滕王閣巍巍然聳立在我面前時,心中陡然生出一種肅穆感:壯哉!偉哉!滕王閣自古以來就被推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這還不是滕王閣身價與日俱增的全部理由,它的出名,主要得益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那篇《滕王閣序》。比之黃鶴樓詩句及《岳陽樓記》,王文毫不遜色,別有韻味。
走進滕王閣,整個身心皆被籠罩在王氏那千古美文的濃烈氛圍中,仿佛歷史上是先有了“序”爾后才有了“閣”。一樓大廳里的漢白玉浮雕《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構(gòu)思不俗,惟妙惟肖地將王勃登臨閣樓揮筆撰文的情景與序中意境合二為一,傳統(tǒng)美術(shù)的繪景和浪漫風(fēng)格的寫意相得益彰。而三四樓的大型壁畫《人杰圖》《地靈圖》展示的江西歷代名人及秀麗山河,簡直讓你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第五層大廳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蘇東坡手書的《滕王閣序》,其飄逸豪放,磅礴大氣,足以使你屏息難舍。出門憑欄,極目遠(yuǎn)眺,贛水東流,云天蒼茫,市井喧囂,人氣正旺。只可惜,沒了“漁舟唱晚”“雁陣驚寒”,難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站在滕王閣上,想象著當(dāng)年王勃是怎樣在短暫的時光中讓思想插上了飛騰的翅膀;猜測著究竟是什么使這位26歲的風(fēng)流才子在瞬間竟能揮灑出畢生才情。那天,本是省親過路的王勃接到上滕王閣的邀請時一定感慨萬千,因才華出眾屢受打擊的他潑墨抒懷時一定豪情盈胸,揚眉吐氣。于是,觸景生才,望江興嘆,筆走龍蛇,文載古今。瀟瀟灑灑道出滿腹經(jīng)綸,浩浩蕩蕩寫就傳世篇章。序文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彩,不乏處世做人為官行文之真諦。他用“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喚起人們對江山社稷的熱愛。他以“勝友如云”“高朋滿座”傳達(dá)人事秘訣。他從“宇宙之無窮”識出“盈虛之有數(shù)”。他諍言人生應(yīng)“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他告誡落第者“東隅已失,桑榆非晚”。他淡漠名利聲稱“勝地不常,盛筵難再”。我驚異,曾經(jīng)讀過若干遍的《滕王閣序》中竟有如此多的內(nèi)容。我斷定,如果沒有了這些,那閣樓就沒了靈魂,沒了味道。
一聲汽笛,將我的思緒拉回了現(xiàn)實。俯瞰渾濁贛江中那來來往往的船只,遠(yuǎn)眺蒼茫天穹間那隱隱約約的山嵐,突然想到,距我站立處一南一北兩三百公里,屹立著兩座聞名遐邇的大山,一曰匡廬,一曰井岡。它們后來在中國歷史中的名聲,的確比滕王閣要響亮得多。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自《滕王閣序》一舉出名后上過山或在那山中有過抱負(fù)有過顯赫有過壯烈有過恩怨有過失落的人,無論其身份朝代信仰如何,大多數(shù)應(yīng)該知道滕王閣其樓其事,甚至也曾登斯樓品斯味,也曾從王勃的激揚文字中明事悟理。樓之形,文之神,在這里編織成獨特的經(jīng)緯。閣樓千秋,文貫古今,大地才盎然著蓬勃的生命。離開時,又見在滕王閣前一巨大石碑上,鐫刻著杜甫褒揚“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絕句》。其中的經(jīng)典名句為:“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不禁隨之共鳴:文如此,人如此,歷史如此。
(選自《滄??春!罚?/p>
品讀賞析
本文開頭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出了滕王閣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接著通過與岳陽樓、黃鶴樓的對比,寫出了滕王閣之所以成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原因。隨后實寫進入滕王閣所看到了景觀,從一樓到第五層大廳條理清晰地描寫了各層的景觀。緊接著站在滕王閣上,放飛思緒,聯(lián)想想象,從而肯定《滕王閣序》的價值。最后回到現(xiàn)實,升華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