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變觀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讓課堂“動”起來
語文教學是一種人文教學,是一種情感教學,是一種美的感受,它需要產生心靈的共鳴,是一種雙邊的活動,它需要學生們的參與,因此,必須要讓學生們“動”起來。
如何營造這種師生關系呢?首先,教師要樹立教學民主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始終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和服務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教師絕不能像家長一樣指東劃西,發(fā)號施令,強迫命令學生去思考。而應盡量縮小師生間的鴻溝,信任、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的創(chuàng)新發(fā)現。其次要營造課堂民主氣氛。為了保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教師應該態(tài)度親切、平易近人,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個性特點,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啟發(f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當支持者和幫助者。這樣,就會給課堂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二、激活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起來
(一)巧妙導入法
興趣決定閱讀效果,決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否真正的自主學習起來,這是不爭的事實。教師務必在學習每一篇課文前都要精心設計導語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優(yōu)化教學結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語文課堂應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為主的格局,要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科學引導,適時點撥,合理組織。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全面發(fā)動學生質疑問題,在教學中不要唯課本論,不應把課本當作教材的全部,而應力求壓縮講授課本的時間,盡量的多給學生一些課堂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學生能質疑敢提問,使學生進入創(chuàng)造狀態(tài)。學生不應是消極的聽眾和接受者,而應是主動的探索者。因此,教師應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作熱情,讓學生大膽參與到對作品的欣賞活動中,并對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要素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組織與補充,從而形成自己新穎獨創(chuàng)的見解,而不被前人的定論所束縛。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達到充分的發(fā)揮,就能從過去的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質疑性、研究性學習。真正達到自主學習起來的境界。那么學生的“主體作用”來源于哪里?這是過去沒有的提到的,現在也很少有人去想的,原因何在,因為這要求“主體”的本質是高素質的,是善思的,它得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同時還得有相當的求知精神,這樣,教師才能談到如何去啟發(fā)、支持,而過去限于某種局限,只能實施灌輸式教學。
(三)優(yōu)化課堂設疑,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起來
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要使學生自主學習起來,要使課堂始終處在一種探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單靠一兩個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整篇課文來謀劃,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提問,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活躍思維。從而積極主動的去閱讀思考,對課文作出獨到的評判,使課堂在探究性學習的氛圍之中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乃至創(chuàng)造能力。
三、動而不亂的課堂
話說,沒有規(guī)矩就不成方圓。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起來以后,很容易產生亂的情況,那么要怎么樣來把握好尺度,讓它動而不亂呢?首先,教師要當好導演,指揮官,活動目的要明確,要在一定的教學范圍內展開相應的活動。其次,要善于激發(fā)思維,是思想上的活躍,而不是行動上的自由。另外,教師還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一定的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尊重而服從你,使整個課堂教學能有條不紊的正常進行,放得開收得攏,貌似混亂,實則動而不亂。
在新課改中,方式方法是不拘而論的,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的。在今天社會化了的校園里,沒有禁錮的思想,沒有統(tǒng)一的言論,只有百花開放,互相探究,教學相長,才會給教學帶來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