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被告人王某拾得一張戶名為趙某的工商銀行活期存折,因該存折設有密碼,被告人王某即在家中多次估猜、配寫密碼,并多次到銀行試圖取款,均因密碼錯誤未果。一次,被告人王某來到工商銀行某分理處,以趙某身份證號碼后六位數(shù)作為密碼輸入時,取出現(xiàn)金1000元,又到其他分理處取出現(xiàn)金1萬元,并且找到其堂哥王某某要求其幫忙取款,王某某即于當天下午持存折在工商銀行某分理處取出5萬元現(xiàn)金。同月15日上午,王某又到工商銀行某分理處用趙某的存折取出現(xiàn)金4.5萬元之后將該存折撕毀扔掉。當公安機關詢問時,王某即承認上述事實,并退回贓款100000元。
【分歧】
本案該如何認定,有四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王某構成侵占罪。另一種觀點認為王某構成盜竊罪。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王某構成詐騙罪。最后一種觀點認為王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而屬于民法上的不當?shù)美?/p>
【評析】
筆者比較認同第三種觀點,王某的行為應認定為詐騙罪。理由如下:
首先,王某的行為不構成盜竊罪。盜竊罪的最顯著特征就是秘密竊取。王某獲取存款,不是在存折所有人趙某和經手人銀行工作人員完全不知道的情況下取得的。另外,一般來講,只有在財務持有人對財務實際控制的前提下,才能談得上秘密竊取該財物。本案中王某的存折是撿拾的,其并沒有實施秘密竊取行為。
其次,王某的行為不構成侵占罪。一是該存折是遺失物,而非遺忘物。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只有遺忘物才能成為侵占罪的犯罪對象,遺失物則不是。二是王某沒有拒不交出。從案情看,當公安機關詢問時,王某即承認了犯罪事實,并退回贓款。所以,王某的行為不符合侵占罪的特征。
第三,王某的行為不屬于民法上的不當?shù)美2划數(shù)美?,通常都是消極被動獲取的,本案中王某獲取存折可以說是不當?shù)美?,但其后來的取款行為就不能視為不當?shù)美恕T摯婵钍峭跄硨嵤┝艘幌盗蟹e極主動的行為后得到的。在取款過程中,王某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犯罪故意和目的,客觀上實施了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應以犯罪論處。
筆者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詐騙罪的構成必須以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為前提。本案中,王某親自或者委托他人冒充趙某持存折利用估猜的密碼先后四次前往銀行取款,主觀上有隱瞞真相騙取存款的故意,客觀上向銀行隱瞞了不是趙某本人前來取款的真相,使銀行上當受騙,誤以為是趙某本人前來支取,從而“自愿”將存款支付給了王某。因此,王某的行為符合詐騙罪的特征,構成詐騙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