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哲學觀并非完美無缺,但當下我國教育也的的確確與社會生活出現(xiàn)了巨大的偏離,這嚴重影響了教育效果和教育自身的發(fā)展?!白x書無用論”、“畢業(yè)即失業(yè)”等危險言論或者思想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我們的頭腦,讓我們不得不駐足反思我國的當今教育。
關鍵詞:教育與生活 我國學校教育 偏離與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a)-0245-01
1 “教育即生活”的理論探討
教育與生活的關系一直都是教育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關于它們的關系,或者說教育與生活的把握程度,自古以來,不論中外,那是眾說紛紜。我國古代儒家思想也曾一度強調(diào)過教育與生活的親屬問題。所謂“格物致知”便是知識與科學來源于實踐。然而,由于南宋以來,程朱理學以及明清八股文在思想和教育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讀書人便開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教育與生活實踐幾乎完全脫離,致使封建社會末年朝廷培養(yǎng)出來的大批知識分子都成了只知道“之乎者也”的“百無一用”的書生。這與后來清朝的國勢衰微有一定關系。而我國現(xiàn)代教育,由于應試考試或者說是“以考課本內(nèi)容”的考試教育模式,教育與生活也出現(xiàn)了相互脫離的態(tài)勢,由此也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教育與社會問題。那么,教育領域生活的親疏尺度如何把握呢?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的倡導者,即本世紀最富盛名的教育改革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教育”的哲學觀。杜威認為教育不應脫離實際的社會生活,應改變以往的只知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shù)慕虒W方式。他認為學校教育的產(chǎn)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形式。那么它就應該遵守社會生活中的相關規(guī)則,應與社會融為一體,教育的形式、內(nèi)容、方法、措施,以及教育目的的設定等都應緊跟社會發(fā)展變革的步伐,把符合社會發(fā)展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社會主體的人,這樣才能推動教育自身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論已經(jīng)在美國得到了驗證。從20世紀以來,美國實力的飛速前進與其教育方面的相應改革有這很大的關系。可見,無論從理論層面來講,還是從實踐層面來講,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是只能親,不能疏。一方面,教育根在生活?!胺灿腥祟惿婧臀幕纬傻牡胤?,勢必有從事創(chuàng)造、傳播和繼承這種人類文化的教育職能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教育,文明必將“一代而亡”,沒有教育,社會生活將停滯不前。見賢思齊,我國當前學校的教育與社會生活又出現(xiàn)了怎樣的親屬關系呢?
2 “學校即社會”——反思我國學校教育與生活的疏離
“學校即社會”是杜威的另一個教育觀點,是他的實用主義思想的出發(fā)點之一。他認為學校是融入到社會中的一個組織,與社會同為一體。不應把學生封閉在學校之內(nèi),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而忽略了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需要。否則,教育就難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甚至成為社會發(fā)展中的“雞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改革,那么我們現(xiàn)在也許就看不到美國在世界格局中獨占一超的格局了吧。
遺憾的是,我國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距離越來越大。而隨著大學擴招,學校教育由以往的精英時代步入了大眾教育時代,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卻漸行漸遠。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及其家庭的生活,甚至有可能成為了社會的一種潛在危機,這絕不危言聳聽。杜威認為學校最大的優(yōu)勢應該在于讓學生能完全自由的運用他在學校所得的經(jīng)驗,把所學運用于日常生活。而我國當前的教育也不同程度地面臨著這樣的尷尬的局面。其主要癥結(jié)主要體現(xiàn)在4個方面。
首先,我國當前學校教育的教育目的與社會生活相疏離。自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開展?!翱萍寂c工業(yè)”已經(jīng)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經(jīng)濟及綜合實力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學校教育也應天順時地背負起了為我國科技進步與工業(yè)化發(fā)展提供人才的歷史任務。可以說,學校的目的從以往“修身”,變?yōu)榱伺囵B(yǎng)科技人才。在這種教育目的的影響下,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開始漸行漸遠,學校教育不再強調(diào)人的生活的完整性,只急功近利的去尋求某一方面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價值、德育等方面的培養(yǎng)。
其次,由于學校教育目的與社會生活的疏離,學校教育的內(nèi)容與社會生活也相去甚遠。我國學校教育更多是關注學生的讀與背,死記硬背書本上被視為真理的內(nèi)容??v使古人有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我國學校教育表現(xiàn)出的主知主義,以及師道尊嚴,是不容許學生脫離課本話生活的。教科書是老師與學生的唯一“圣經(jīng)”,他們不得不唯教科書是從。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高分低能”的學生就不足為奇了?!皟啥宦劥巴馐?,一心只讀圣賢書”成了當今我國學校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學習生活的真實寫照。
再次,當前我國學校的教育方法明顯滯后于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要求。由于功利主義和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學校教育方法通常是“老師講,學生聽,滿堂灌”。課后,學生背課本與講課筆記,苦游于“題海無涯”之中。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完全都是老師主導,學生只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甚至學生在考試做題時,還要花盡心思、費勁腦汁揣測出題人的“真正意圖”和標準答案。因為一旦所答內(nèi)容與出題人的意思不符,或者不是標準答案,那么即使答的再好,也是得不到分數(shù)的。在這種教育方法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批判精神又怎么可能培養(yǎng)起來呢?
最后,我國學校的教育評價與社會生活格格不入。我國的教育評價,特別是義務教育和中學教育,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唯分數(shù)最大。若沒有高分數(shù)這個雷打不動的王牌,對教師來說,即使人品再好,師德再高,那也只能被貽笑大方,在學校里也是沒有發(fā)言權與立足之地的。而對于學生來說,分數(shù)就是命根,沒有高分數(shù),失去任何東西對他們來說都有可能,甚至包括最為珍貴的生命??梢哉f,分數(shù)、成績成了教育評價的核心標準。本應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初衷已經(jīng)改變。這種片面而單一的教育評價原則,不僅傷害了眾多“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教師的心,更傷害了我們的學生,不利于他們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3 結(jié)語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種促進人不斷發(fā)展、不斷成長的生活。它是每個學生人生中必然要經(jīng)歷的一個總要階段。重要到它可以左右學生以后的人生走向,甚至影響一個國家未來的命運與榮辱興衰。親近生活,根在生活,是教育的必然選擇。
但是,強調(diào)教育根在生活,是說它與生活恰如其分的融合,達到和諧共進的最佳狀態(tài),并非完全依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也并非完美無缺。我們必須根據(jù)我國的具體國情具體分析與利用。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才能事半功倍,我們的生活才能擁有源頭活水,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