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他的后代,個個成績斐然。他有9個子女,其中3人是院士,被譽為“一門三院士”。
重新打量梁氏家族諸人的命途,可以明顯地看到時代的印記:1930年代,東城北總布胡同3號是北平知識界有名的文化沙龍,梁家第二代梁思成和林徽因是這個沙龍的核心;抗戰(zhàn)爆發(fā)后,梁家兄弟姐妹開始了8年的各自漂泊;新中國成立,梁思懿、梁思禮從海外回到祖國……
我們試圖從紛亂的歷史線索中,還原這個聲望遠播的家族的故事,再一次體驗他們的沖突與轉變、困境與出路、理想與現實、希望與失落,理解他們生活的時代與社會的各種偶然與必然。在豐富我們對歷史的理解之外,更希望他們的故事可以給今天的我們以啟迪,以鼓舞。這或許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在北京大學的蔚秀園,記者采訪了梁啟超的外孫女吳荔明。吳荔明是梁啟超次女梁思莊所生,退休前是北大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系的教授。從兩歲起,她就跟著母親住進了當時的燕京大學,從此一輩子也沒有離開過。吳荔明一再表示:“我真是沒什么好說的,和媽媽、舅舅們根本沒法比”。確實,梁家第二代人的成就太耀眼了,與他們相比,第三代的壓力可想而知。
一門三院士
翻看梁啟超的家庭照片,你會發(fā)現梁家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嘴型很像,都微微上翹?!拔彝庾娓噶簡⒊?、媽媽梁思莊、小舅舅梁思禮都是這樣的嘴型,我也是?!眳抢竺餍χf,77歲的她很和氣,甚至如孩子般可愛。
吳荔明指著照片上的舅舅和姨逐一向記者介紹,語氣中充滿了自豪:“大舅梁思成,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第一屆中國院士,創(chuàng)辦了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建筑系,是我國古建筑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也是我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二舅梁思永,第一屆中國院士,是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小舅梁思禮,是中國第一代航天人,也是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的帶頭人,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除了這“一門三院士”,梁啟超的其他子女也非常優(yōu)秀。長女梁思順,編有《藝蘅館詞選》,精通日語,在梁啟超流亡日本時,是父親的助手、秘書兼日語翻譯。吳荔明的母親梁思莊,是著名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事業(yè)的先行者,曾就讀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獲圖書館學士學位。1952年后,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她精通英、法、德、俄等語言,是我國圖書館西文編目方面的專家,奠定了燕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西文圖書編目的基礎,在目錄學領域有獨創(chuàng)成就。
吳荔明告訴記者:“我們家有個傳統,誰輩分大、年紀大就是族長。我舅舅那一代就只剩下八舅梁思禮了,所以梁家聚會都去他家,每次能聚30多人。”吳荔明說,雖然梁家已經到了第五代,但這個家庭的凝聚力很強,“各家的孩子都和親姐妹一樣”。
最好的家庭教育家
梁啟超不僅是一流的大學者,而且是出色的教育家;他不但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且實際運用到子女教育上,成功地使自己的九個子女人人成才,各有建樹和所長。恰如吳荔明在《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一書后記中所說:“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部奮斗史,但每個人都是成功者?!薄案赣H的‘光環(huán)’并沒有保護他們,他們經歷了中國知識分子所經歷的一切苦難,但他們都能經受住了種種考驗,笑對人生,這就是梁啟超對兒女們的珍傳?!?/p>
梁啟超雖然忙于政治,卻絲毫沒有疏于對孩子們的教育。保留至今的400余封家書中,滿是父親對孩子的期許。在給子女的信中,他依然是“筆端飽含感情”,字字珠璣不再是投向敵人的鋒利匕首,而是噴薄而出的慈父之愛。信中沒有一般長輩常有的說教,只有循循善誘,沒有指責,只有建議,給每個孩子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使愛變成一種無形的力量,源源不斷地注入孩子們的生命,幫助他們戰(zhàn)勝學業(yè)上、生活上的各種困難。
吳荔明告訴記者:“外公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他說:‘我生平對于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么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頭可以說完全沒有?!€強調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一種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僅有個零了。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他堅持用這種觀點和人生態(tài)度教育兒女們,他的兒女們得到了他的這一真?zhèn)鳎蔀橐惠呑佑弥唤叩木褙敻?,每個子女都對自己從事的專業(yè)或工作充滿濃郁的求知興趣,無論在什么艱難困苦情況下都不氣餒,不悲觀絕望,永遠努力奮進?!?/p>
在如何做學問上,梁啟超在給長子思成的信中指出:“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huán)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思成,你已經熬過三年了,這一年正該用燉的工夫。不獨于你身子有益,即為你的學業(yè)計,亦非如此不能得益。你務要聽爹爹苦口良言?!绷簡⒊岢龅淖鰧W問需“猛火熬”與“慢火燉”相結合的方法,不但對思成日后的學業(yè)成就有指導,而且對其他子女的學業(yè)進步都有啟發(fā)。實際上這是梁啟超自己多年做學問的經驗總結。
梁啟超特別重視培養(yǎng)子女的實踐能力,支持子女們通過各種實踐考察活動獲得真知。次子思永在美國哈佛大學讀考古專業(yè),想回國實習,梁啟超十分支持,積極想辦法給他創(chuàng)造機會去陜西參加考古實習。后來因各種原因這一計劃未能如愿實現,又設法安排思永去新疆參加考察。梁思永從哈佛大學畢業(yè)歸國,1931年春參加河南安陽小屯和后岡的考古發(fā)掘,秋季參加山東歷城龍山鎮(zhèn)城子崖的第二次發(fā)掘,1934年出版了由他主筆的《城子崖遺址發(fā)掘報告》,這是我國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報告集,他終于成為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的開拓者之一。長子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國學成即將回國,梁啟超喜悅之余,于1927年12月18日給思成、徽因寫信,和他們商討歸國行程:“我替你們打算,到英國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極有特色,市政亦極嚴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為南美諸國,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則北歐特可觀),必須一往。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參觀一二。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復興時代的美,徹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國,在馬賽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劉子楷在那里當公使,招待極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歐洲文化實以西班牙為中心。)中間最好能騰出時間和金錢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術,附帶著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替我)?!迸c其說這是父子間通信,不如說是知心朋友在商討和切磋學術訪問考察事項更貼切。須知,梁啟超寫此信時已重病纏身,在協和醫(yī)院開刀被錯割了右腎,可他對子女的關心和教育依然和從前一樣。后來,上世紀30年代初,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為了全面系統地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寫出中國自己的建筑史,他們不畏艱險,在華北各地的窮鄉(xiāng)僻壤到處跋涉,實地考察大量經典的古建筑,可以說這正是當年梁任公教育培養(yǎng)的結果。
吳荔明告訴記者:“外公的教育思想內容很豐富,他不但注重子女的知識學習,更注重他們的道德培養(yǎng),一再要求他們生活樸素,熱愛生活,注意交友取益,做個品德高尚,對社會有用的人。他自己則身教重于言教,關愛每一個孩子,不偏心,不溺愛,不拔苗助長?!痹谏蟼€世紀20年代的中國,梁啟超開創(chuàng)了家庭教育的新探索、新模式,他沒有要求子女們都和他一樣,都走他的路,他相信孩子們的主動創(chuàng)造力,最終孩子們將走自己的成才之路。事實上,他的子女個個都有出息,而其中思成、思永、思禮三位更在建筑、考古和航天火箭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梁思成、梁思永二人早在1948年就因各自非凡的學術成就雙雙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梁思禮則是我國向南太平洋發(fā)射的遠程液體火箭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副總設計師,是我國導彈控制系統的領頭人,為我國航天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1987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因此,學習和研究梁啟超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今天每個家庭都急切地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時代,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它告訴人們怎樣才是真正合格的家庭教育,怎樣才符合人才成長的規(guī)律。
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外公和子女的相處模式,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即便在今天看也是超前的?!眳抢竺鞲嬖V記者,梁啟超從1923年起到1929年去世,始終堅持給在海外的5個子女寫信,幫助他們確定學習方向,指導他們做學問,同時又充分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意愿。
“母親在加拿大上大學后,面臨著專業(yè)的選擇,外公曾在信中建議:‘你們弟兄姊妹,到今還沒有一個學自然科學,很是我們家里的憾事,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這方面不?我很想你以生物學為主科,因為它是現代最進步的自然科學……”吳荔明說,當得知梁思莊對生物并無興趣后,梁啟超馬上寫信:“莊莊: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之路,所以趕緊寄這封信?!弊罱K,梁思莊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父親的意見學了圖書館學,考入美國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成為一名圖書館專家。
梁啟超對于子女們的學習成績并不十分關注。梁思莊一次考試得了第十六名,大大傷了自尊心。梁啟超得知后寫信給她:“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簡單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在寫給梁思莊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說:“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著急……我對于你們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
梁啟超曾自述信仰的是“趣味主義”,人生觀“拿趣味做跟柢”。他曾說:“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
在他的影響下,梁家人大多性格開朗,風趣幽默。梁啟超給每個孩子都起了小名,梁思順是“大寶貝”,梁思莊是“小寶貝”,梁思懿被叫做“司馬懿”,小兒子梁思禮是“老baby(嬰兒)”,被梁啟超譯成“老白鼻”。梁啟超生前曾許了個愿,60歲后不再從事社會活動,要專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歲便撒手人寰。梁啟超去世時,最小的兒子“老白鼻”才5歲,對于父親,兒女們卻有很多珍貴的回憶。
母親的坎坷人生
吳荔明幼年喪父,從小跟隨母親從廣州搬到北京生活,得到了來自這個大家庭的更多關愛。吳荔明家里至今保存著當年二舅梁思成為梁思莊設計的一套家具?!澳憧催@椅子、寫字臺,七十多年了,一點兒不過時吧?”吳荔明指給記者看。
吳荔明一直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現在回想,她一個人把我?guī)Т螅媸呛茈y?!?/p>
吳荔明父母的愛情,堪稱傳奇。父親吳魯強是梁思永的“鐵哥們兒”。1924年,他們一同赴美讀書,梁思永在哈佛大學,吳魯強在麻省理工學院。在加拿大讀書的梁思莊,偶爾會去美國看望哥哥,吳魯強便對她產生了感情?!案赣H當時很浪漫,他給母親寫過上百封情書,中文都是漂亮的小楷,英文都是熟練的草書,還夾有很多英文詩,每封信都熱情洋溢。其中一封信中寫道:‘莊莊,你是我的‘煙士波里純’inspiration(靈感),你是我的靈魂驅使的人。記得你曾親口向我施過命令,叫我好好地用功。我頓時就覺得精神百倍……’”
吳魯強的真摯感情最終打動了梁思莊,兩人回國后于1933年8月舉行了盛大的西式婚禮。在北平著名的協和禮堂,當梁思莊穿著林徽因幫她設計的白色結婚禮服緩緩走進大廳時,新郎吳魯強突然流起鼻血,后來梁思莊回憶時說:“現在想起來,真是不祥之兆!”
婚后,兩人去廣州定居。吳魯強在中山大學化學系做教授,梁思莊則在廣州市立圖書館任職。第二年,吳荔明就出生了??上?,不幸很快降臨到這個幸福的三口之家。1935年底,吳魯強在去香港出差時染上傷寒病,回到廣州不久就病發(fā)身亡,從發(fā)病到去世僅僅20多天。
“爸爸去世時31歲,媽媽才27歲?!碧岬礁赣H的亡故,吳荔明感到很是悲痛,嘆著氣說:“那以后,媽媽和我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她沒有再婚,并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到了她的圖書館事業(yè)和我身上?!?/p>
梁思莊從未向女兒表露過悲傷和無助的情緒。直到吳荔明15歲那年,無意中翻開家中的一個箱子,才發(fā)現一疊母親寫給過世父親的信:“魯強:我今天又給你寫信了……女兒已經會說北京話了……她很結實可愛,吃得很多,胖胖的……”信中語句斷斷續(xù)續(xù),每封信都沒有落款。這件事吳荔明從未向母親提起過,但卻對吳荔明的感情沖擊很大,令她永世難忘。
母女相依為命的日子雖然艱難,但梁思莊一直保持著樂觀的心態(tài)?!皨寢尳洺J前l(fā)工資之前就沒錢了,只好向鄰居借10元,發(fā)了工資馬上再還上。但即便這樣,我們家還是長期有保姆,媽媽不會做家務?!蹦概畟z一直過著“窮開心的舒服日子”。吳荔明結婚時,向丈夫提出“還是要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丈夫欣然接受了她的要求。
1981年4月,梁思莊因腦栓塞忽然病倒,癱瘓在床。1986年,與世長辭,終年78歲。在照顧母親的日子里,吳荔明萌生了一個想法:“母親這一生很偉大,我想在她活著的時候把它寫出來?!睂懥四赣H,吳荔明又有了新的目標,她又撰寫了《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并于1999年出版。
吳荔明感觸最深的是,國人對梁啟超的評價正慢慢地發(fā)生著變化。她告訴記者:“現在人們評價梁啟超說:‘在每一個歷史事件中,他都走在最前面。’這正是外公一生的寫照。至于一部分人認為外公性格‘善變’,是個陰謀家,我對此并不認可。外公的‘善變’其實是對社會變革不斷探索的結果?!眳抢竺髡f,她晚年最大的目標就是繼續(xù)寫書,流傳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