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神秘的原始狩獵部落——目前只剩兩百多人的使鹿鄂溫克族的傳奇:在這個狩獵部落里,居住著“中國最后一位女酋長”——瑪利亞·索老人……
在北緯52度、東經(jīng)122度的大興安嶺苔原森林中,是使鹿鄂溫克人生活的根河市敖魯古雅鄉(xiāng)。當(dāng)你得知敖魯古雅這個人跡罕至的中國冷極,一年中冰凍期近6個月,最低溫度可達(dá)零下50多度;沒有日歷、沒有文字的時候,想必你一定會驚訝這個使鹿部落會延續(xù)至今。不僅如此,使鹿鄂溫克族的歷史、文化、習(xí)俗、景致,都飽含著重重的神秘色彩,而這種神秘,又是莊嚴(yán)而凝重的,使得你有一種強(qiáng)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時,內(nèi)心會油然生成對自然、神靈以及使鹿鄂溫克人的敬畏之心。
極地生存之謎:
“撮羅子”何以抵抗零下50℃的極限低溫?
在敖魯古雅這個人跡罕至的中國冷極,氣候多變,常常九月就會下雪。一年中冰凍期近6個月,最低溫度可達(dá)零下50多度,而使鹿鄂溫克人居住的帳篷——“撮羅子”,易搭易拆易搬,由松木搭建成半張開雨傘似的架子,夏天在上面覆以樺樹皮,冬天則蓋上防寒保溫的狍、鹿皮。
即便如此,在如此艱難的冰冷環(huán)境里,使鹿鄂溫克人以此抵御中國冷極的凜冽寒風(fēng)而生存下來,確實(shí)是一件不可思議之事。所以,不少人認(rèn)為,使鹿鄂溫克人是有火神的庇佑才會在嚴(yán)寒中如魚得水。使鹿鄂溫克是極地森林深處守護(hù)著神秘圖騰的狩獵部落,他們堅(jiān)信“萬物有靈”:不止是動物,連自然界中的山、水、火等也都是有靈魂存在的,它們會嬉戲、會生氣。尤其是火,獵民們在吃飯、喝酒時都要祭火神、燒火忌火崩裂出聲,更忌拿刀刺火,否則激怒了火神,在嚴(yán)寒中他們將無法生存,獵到的動物也無法食用。
歷史傳承之謎:
文字、無日歷部落如何記錄歲月光輝?
使鹿鄂溫克族是一個沒有文字也沒有日歷的民族。他們究竟是如何傳承自身文化,記錄部落歷史的呢?其實(shí),千百年來,他們絢麗多彩的神話傳說,民俗文化都是靠祖祖輩輩口口相傳,他們最擅長的口傳身授途徑就是民歌。他們將獨(dú)特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神話傳奇化為歌詞,配合他們原始的發(fā)聲方式、悠揚(yáng)旋律,在深山密林中不斷傳唱。正是一代又一代對民族文化的堅(jiān)守,才使得使鹿鄂溫克沿襲至今。
在使鹿鄂溫克族內(nèi),幾乎人人對民歌都能“信手拈來”,聽到的、看到的,都能變成歌謠隨編隨唱,唱他們追逐野獸、棲息山林、漂泊動蕩的狩獵生活,也唱他們民族亙古不變的精神與情感,在唱與傳中形成了他們的“口頭文學(xué)”。
這些傳奇色彩濃厚的民歌,也被原汁原味地搬上了《敖魯古雅》的舞臺,為我們娓娓道出使鹿鄂溫克流傳千百年的文化歷史。而《敖魯古雅》的主題曲《東泉》,其創(chuàng)作歷程也頗具浪漫神秘色彩?!凹槿龑殹敝械臑跞漳仍诙鯗乜说貐^(qū)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刻在白樺樹上的民歌簡易曲譜,僅有幾小節(jié),以及寥寥幾句記述的愛情故事:
我要與我心愛的人搭一個“撮羅子”,等待他娶我,一起過幸福的日子。
不知何年的小小愛情民歌居然在今天還能尋得蹤跡,烏日娜深受感動,抄錄后精心修改,豐富了曲調(diào)并填詞,她的丈夫布仁巴雅爾和秦萬民添加制作了漢語版本,他們共同續(xù)寫了這個平凡感人的愛情故事,終于讓這首未被傳唱過的愛情小調(diào)回蕩于人們耳畔。
頻繁遷徙之謎:
一年搬家超過六十次只為馴鹿?
使鹿鄂溫克人搬家頻繁,在冬春季節(jié)每兩三天就遷徙一次,夏秋在一個地方最多也就住二十天。使鹿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使用馴鹿的狩獵部落,如今馴鹿只剩下了一千兩百頭。起初,他們不斷搬遷正是因?yàn)樗麄兊鸟Z鹿伙伴如果長期在一個地方居住,就會吃光附近的苔蘚,不得不跑去較遠(yuǎn)地方覓食,這樣就容易受野獸攻擊。然而長年的游獵生涯,使鹿鄂溫克人逐漸養(yǎng)成了樂于搬家的心理,他們總希望在新的地方迎接客人,認(rèn)為這樣才是對客人最大的尊重。如此一來,每一次的搬家,也成為了純樸獵民們喜慶歡樂的大事情。
2003年,政府為了讓鄂溫克人獲得更美好、更穩(wěn)定的生活,將他們集體安置到了山下,然而這似乎并非是鄂溫克人想要的。
搬遷的時候,全鄉(xiāng)231名鄂溫克人都按了手印。中國最后一位女酋長——瑪利亞·索老人沒有按。有人說老人是舍不得鹿,其實(shí)她是舍不得鄂溫克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