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正值學生的變聲期,要適當地減少學生歌唱的數量要求,注意嗓音保護,那么音樂欣賞的內容就必須加大。學生欣賞的能力便成為欣賞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難題。隨著流行音樂的不斷發(fā)展,學生把欣賞的重點幾乎全集中到了歌曲的旋律是否好聽上,對課本中的欣賞歌曲尤其是藝術歌曲的欣賞不屑一顧,認為不好聽,因此每次上欣賞課學生大多數聽了想睡覺,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不知道如何欣賞這類歌曲,不知道從哪方面去欣賞歌曲,他們只會聽一聽歌曲的旋律,如果認為好聽就多聽聽,如果覺得不好聽就干脆睡覺,所以他們體會不到歌曲里真正的旋律美、歌詞美以及歌曲的深刻內涵,違背了編者的本意,這就給音樂教師帶來了挑戰(zhàn)。針對該問題談了幾點在上音樂欣賞課時的體會。
關鍵詞:音樂欣賞;聆聽;多媒體
初中階段正值學生的變聲期,要適當減少歌唱的數量要求,注意嗓音保護。音樂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要求我們每位音樂教師要加大、拓寬音樂欣賞的內容,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欣賞是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梢哉f,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產生共鳴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我們每位音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讓學生學會欣賞,學會感悟,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一、學會聆聽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人只要有健全的聽覺,就能夠聽音樂,但人僅靠聽覺,卻不一定能聽懂音樂。馬克思說過:“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惫湃嗽疲骸捌呦覟橐嬗?,兩耳是知音?!比绻胪ㄟ^聆聽深刻感受、體驗、理解音樂,就需要具備“音樂的耳朵”。
“音樂的耳朵”不是與生俱有的,需要通過培養(yǎng)訓練才能獲得。那么要獲得“音樂的耳朵”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節(jié)奏、旋律、速度、力度等各種基本要素敏銳的感知力,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體驗,逐步感受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例如在欣賞八年級上冊《天堂》這首歌曲時,可以先讓學生完整地傾聽音樂,形成初步印象,然后再仔細感受樂曲中旋律的走向、音高的變化和力度的控制,特別是第二樂段音區(qū)的突然提高,更進一步地從音樂的角度分析樂曲,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感。
二、給聆聽插上想象的翅膀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來源于音樂的啟發(fā)?!币魳肥浅橄蟮乃囆g,這一點是它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最大的區(qū)別,但并不是說音樂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過各種音樂要素使模糊的東西具體化和造型化。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學生自由想象,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通過“音樂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樂作品。
例如,我們在欣賞八年級上冊《川江船夫號子》,這首歌曲描繪的是川江上船夫們與驚濤駭浪的搏斗,在生死的考驗中贏得壯麗人生的場景。歌曲豐富多變,充分展現了船夫從出船→見灘→上灘→下灘這一系列精彩的場面。歌曲通過速度、力度、節(jié)奏等方面的不斷變化,形象、生動地刻畫了船夫與險灘作斗爭的場面,描繪得非常細膩、真實。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講解也能了解樂曲中的這一系列速度、力度的變化,但學生好像只限于此,因為他們沒有親身體驗過那種場面,因而無法更深刻地體會到船夫在與險灘搏斗時的那種精神,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作品聯系自己的實際展開想象。比如有的同學將船夫劃船的過程想象成自己騎車爬坡的過程,真實而貼近日常生活,由此他們更能深刻地體會到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在聆聽中充分發(fā)揮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類不同器官之間的相互聯通。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官表面上互不干擾,實際上卻相互感通。我們經常會在欣賞一幅花鳥畫的時候,仿佛聞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叫;在欣賞一首抒情的歌曲時,仿佛看到了青山綠水的景象,這都是通感在起作用。白居易的《畫竹歌》中“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中“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也都說明了這一點。
例如,在欣賞八年級上冊《天堂》這首歌曲,可以讓學生在第一次聆聽時,利用手中的紙筆,畫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通過色彩與線條把聽到的音樂表現出來,再請學生根據自己所畫的內容為樂曲起名。在第二次聆聽時,可以請學生朗誦歌詞,進一步感受樂曲的意境,最后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畫面,讓學生一邊聆聽音樂一邊觀賞圖片,這樣學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在聆聽中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這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領域發(fā)展的新技術,以利用其計算機的交互科學性、界面友好性、反饋及時性的特點,在教學中集圖文聲像多形態(tài)信息為一體,使虛幻的音樂形象具體化、使復雜知識簡單化、使零亂知識條理化,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給音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不僅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能擴展學生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則會取得許多積極的效果,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投入欣賞活動中,營造一個良好的藝術氛圍。
七年級下冊《太湖美》是一首具有濃郁江南水鄉(xiāng)氣息的歌曲,如何讓學生通過欣賞,感受到江南民歌秀美、流暢的風格呢?在欣賞過程中,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歌曲,用波浪線“ ”表示旋律,讓學生欣賞歌曲的旋律美。對一些難點句段,如裝飾音等,我制作了一些動畫,并運用了特定的色彩以作比較,同時演示其細膩甜美的唱法,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江南小調的韻味,他們結合課件展示的江南水鄉(xiāng)美景圖盡情地享受。
五、在聆聽中加強學科的綜合
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有一定的知識面。我們可以在音樂欣賞的內容和含義上作更廣泛的探索,站在音樂文化的高度上欣賞作品,使音樂欣賞更貼近學生已有的歷史、地理、文學、美術知識,更容易被廣大的學生接受。
例如,在欣賞七年級上冊馬思聰的《思鄉(xiāng)曲》時,可以把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用大屏幕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思鄉(xiāng)曲》,一邊朗讀《鄉(xiāng)愁》。名曲配名詩,可謂是珠聯璧合。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復習了那首著名詩篇。
六、聆聽多元化的音樂
我國著名音樂家朱踐耳先生主張音樂家必須具備四副耳朵,即聽古典音樂的耳朵、聽民族民間音樂的耳朵、聽現代音樂的耳朵、聽流行音樂的耳朵。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風格的音樂作品,對于增進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都大有裨益。
總之,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最重要的莫過于聆聽、初聽、復聽、細聽、精聽。只有通過不斷的聆聽,才能真正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豐富審美經驗。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天印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