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有意識地強化適當形式的詞的填空練習,特別加強了非謂語動詞使用的訓練,以便讓學生掌握非謂語動詞的用法。為了檢驗教學效果,我設計了一個非謂語動詞使用的專項練習。本以為學生會掌握得很好,哪知結果卻讓我大失所望。課堂上我反復強調的內容,甚或是講過的原題,學生都錯得一塌糊涂。我真不明白,在課堂學習中表現還不錯的學生,為什么在獨立做題時就錯誤百出了呢?
帶著難解的疑問,我找到了不同層次的幾個學生進行調查,除了個別學生,多數人都說在課堂上老師帶著大家做題的時候,自己確實會了,可是,不知為什么,一到自己獨立做題時就不知如何應對了。有的學生還慨嘆,非謂語動詞的使用就是難,英語學習就是難??粗鴮W生滿臉的畏懼和無奈,我陷入了深思。應該說,我在課堂上講得非常透徹了,學生學得也很“賣力”,可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讓我始料未及的結果?原來,我的“教”與學生的“學”,呈現出平行的態(tài)勢,而沒有“交集”。更重要的是,我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沒有想方設法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發(fā)現了問題的癥結,我決定改變教學思路,在講評試卷時,變以往課堂上教師的“主講”為學生的“趣學”。我讓學生尋找非謂語動詞的使用規(guī)律。在自主性的學習中,學生很快就發(fā)現有些動詞后的非謂語動詞是動名詞,有些詞后接的是動詞原形,還有的可以直接接動詞不定式。在學生有所發(fā)現的基礎上,我又換了個方式將以前講過的原題重新排序歸類出示給大家:
1.remember to do sth. 記住去做某事(未做)
Remember doing sth. 記得做某事(已做了)
e.g.You must remember to leave tomorrow.
你可要記著明天動身。
Don’t you remember seeing the man before?
你不記得以前見過那個人嗎?
2.mean to do sth. 打算、有意要做某事……
mean doing sth. 意味著……
e.g.I didn’t mean to hurt your feeling.
我沒想要傷害你的感情。
The illness will mean your going to hospital.
得了這種病你就要進醫(yī)院。
并讓學生在歸類中明白,具有類似用法的詞既可以接不定式,也可以接動名詞,類似的詞還有forget,stop,try,go on,propose,當它們和不定式連用時表示的是動作的趨向性,準備去做某事,而它們和動名詞連用時則表示動作的終止或完成。其中還有l(wèi)ike/love/hate/dislike/prefer+to do sth.表示的是具體行為;like/love/hate/dislike/prefer+doing sth. 表示抽象、傾向的概念。
3.若以上這些動詞前有should出現,其后只跟不定式,而不跟動名詞。
e.g.I should like to visit him tomorrow.
4. need/want/deserve+動名詞表被動意義;
need/want/deserve+不定式表示主動意義。
5.在表示生理感覺的動詞后接不帶to的不定式。
這類詞有feel 覺得,observe 注意到,overhear 聽到,watch 注視,listen to 聽,notice 注意,see 看見,look at 看,hear 聽,perceive 察覺。
e.g.On seeing the young child fell into the lake,Tom sprang to his feet, and went to the rescue.
另一類是某些實義動詞make,let,have其后跟動詞原形。
e.g. Let him do it. 讓他做吧。
I would have you know that I am ill.
我想要你知道我病了。
課后,我又找了幾組同學進行檢測,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應該說,練習還是原來的練習,只是我把教師的“告知”變成了他們自己的“尋找”,讓他們做了本該由他們自己做的事情,效果就大不相同。這件事讓我明白,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地位,他們的思維就會陷于停滯狀態(tài),難以發(fā)揮他們的學習能動性。
原來,學生在教師大量的知識轟炸面前,必然會產生學習上的倦怠,進而促成課堂教學中的“低效”。而改變這種狀況的辦法非常簡單,只要把英語課堂還給學生,引導他們主動學習,探求知識本身所具有的規(guī)律就可以了。
將英語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學生,學生就不會經常高喊“學不會”“記不住”。畢竟,一個人在實踐中得來的知識是不會輕易忘掉的。而我們將課堂還給學生,不僅有利于學生探尋知識世界的奧秘,更有助于他們的生命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