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改革,給初中歷史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幫助學生掌握書本上的歷史知識已經不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目標,教師要轉變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高度統(tǒng)一,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結合教學經驗,對教師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進行細致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課堂教學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認知客觀歷史知識,還要幫助學生學會高效的學習方法以及感受學習過程,要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了解整個中國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以及世界的發(fā)展方向,增加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民族精神,激發(fā)學生對于祖國悠久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初中歷史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的。
一、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方法去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就要先明白其具體內涵,這個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部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情感主要指的是學生對客觀歷史事件的態(tài)度體驗;態(tài)度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對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產生一種心理評判傾向;價值觀指的是學生對待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事件和人物有自己的評價,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觀念。所以這三部分是緊密結合的,要幫助學生辯證地去學習歷史知識,以達到三者的融合,以此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
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在講到某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時難免會有一定的評價和情感的態(tài)度表達,教師的這種情感態(tài)度評價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所以教師要正確地、客觀地去評價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不能只用今天的眼光去評斷歷史,也不能只站在當時歷史環(huán)境下去思考問題,要把兩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認識到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有優(yōu)點就會有缺點,要辯證地去思考問題。在評價某一歷史人物時既要讓學生看到他的優(yōu)點,也要指出其不足之處,幫助學生站在歷史角度上客觀地去評價歷史人物。比如,在川版教材中講到曾國藩,在評價曾國藩時,教師不僅要客觀地說出其屈辱簽訂一系列條約的錯誤以及鎮(zhèn)壓農民運動的殘暴,同時也要肯定其對于晚清歷史有一定的貢獻,以及其文學造詣。這樣就會讓學生在了解客觀情況之后,能有一個自己的是非判斷。
二、教師注意自身素質的培養(yǎng)
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好奇心理比較大,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就要在直觀視覺以及聽覺上對學生進行刺激引導。這需要教師在實際課堂中控制好自己的教學情緒,因為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是由教師的教學情緒所控制的,教師要想出色地完成一堂課,就要培養(yǎng)自己的教學激情,教師有了激情,學生也會受到感染,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更好地完成學習,教師還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教師所說的話語,還要能夠吸引學生興趣,鼓舞學生學習情緒。比如說筆者在講到南京大屠殺的時候,通過事先準備好的演講稿,在課堂上對于這段歷史進行了深沉的講述,不僅痛斥日本侵略者的殘忍,還訴說被屠殺人民的無辜無助,對于整個歷史進行主觀性加工,使得學生聽得格外認真,調動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教材中的實際內容進行授課,把具體歷史數(shù)字以及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客觀地講出來,這就更加刺激了學生的愛國情緒,很多學生因此流出了悲傷憤怒的眼淚,在講完這堂課之后,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就被潛移默化地提高了,這對于學生思想情感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有著重要意義。
三、做好課堂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
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需要在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活動進行升華,對于一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評價時,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多多進行溝通,取長補短,互為借鑒,這樣不僅讓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見,也能夠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尊重和理解,對于歷史知識學習也就會更加感興趣了。在師生互動活動前,可以適當?shù)亟M織小組討論,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對于同一歷史話題進行討論,在每個小組討論出結果后,再由教師一起參與討論研究,在整個分析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歷史知識的魅力,還學會了團隊學習,在教師進行總結歸納時,學生也會認真思考自己小組的意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這樣就會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
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教師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有助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師可以采取巧設問題情境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說講到漢武大帝時,既要講到漢武大帝的大一統(tǒng),也要講到漢武帝重用酷吏、不愛惜軍隊等缺點,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進行相應的提問,使得學生在知道歷史真相的同時,也能夠正確評價歷史人物,還可以進行多媒體教學,使得陳舊的歷史鮮活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歷史故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樣就更能有效地激發(fā)他們去思考,產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為養(yǎng)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做好鋪墊。
綜上所述,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一個復雜而又繁瑣的過程,需要廣大歷史教師認真對待,在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積極采取新方法,幫助學生不僅學會嚴肅、科學的歷史知識,還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思想上的提升,建立起科學的、健康的價值觀,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許薇薇.以《抗日戰(zhàn)爭》為例談初中歷史教學的銜接與整合[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11).
[2]韓雪女.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J].科海故事博覽,2010(9).
[3]郭琛.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J].新課程研究,2010(6).
(作者單位 江蘇省睢寧縣高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