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古代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各項傳統(tǒng)美德、審美標準的重要傳承,做好文言文教學,對于學生了解過去、對比現(xiàn)在、展望未來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對于鍛煉學生準確的用詞造句能力、擴展學生的知識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單字、語句的翻譯以及背誦,對于學生的理解、吸收往往不太重視,造成文言文教學的一個誤區(qū)。從自身的一些教學心得以及學習體會出發(fā),談談對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刻地認識到學生興趣對于教學的積極意義,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讓教學變得更為簡單有效。在筆者看來,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應該從以下幾點出發(fā):
首先,教師自身素質,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學生感到老師的親近和藹,才會對其所教的科目予以重視,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惡語相加、冷眼相看,相信沒有幾個學生會愿意上他的課的,更不用說教學效果如何了。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養(yǎng),在課上、課下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了解學生對于之前教學的看法,不斷地改進教學。
其次,教師要有足夠的個人魅力,用自己的言談舉止給學生展示一個不一樣的文言文形象,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比如,教師在教學《木蘭辭》的時候,用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將文章朗讀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感到文言文其實是很有趣的,而不是單調(diào)、古板的。
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課堂活動,比如,進行一些基本的會話表演,如《孫權勸學》一文中,我就讓學生分別扮演孫權和呂蒙,讓學生自己根據(jù)對課文的理解組織一段對話,然后我根據(jù)這個對話,再與課本知識相聯(lián)系進行評判,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最后,組織學生進行文言文的寫作訓練,當然這不是寫作的課程要求,而是讓學生根據(jù)學過的文言文進行自我創(chuàng)作,比如,教師就可以運用范例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如2001年的《赤兔之死》就是一篇十分成功的中學文言文作文。
二、抓好文言文教學重點
在教學的過程中,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應該注重對于重點知識的教學,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往往認為讓學生學會翻譯、學會背誦就可以了,在筆者看來,這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的一些教學,雖然讓學生背會了,但是其中要傳達的意境教師往往沒有進行深入的講解,這就造成了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學目的仍沒有完全達到。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語感。文言文是很講究韻律、煉字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言文語感,對于他們更好地去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是十分有效的,同時也便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文言文中“也”“哉”“夫”“乎”等語氣詞的用法,讓學生理解了,那么他們在朗讀的過程中就不會感覺拗口、別扭。
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積累能力。文言文是學生從初中才開始大規(guī)模接觸的,可以說是從頭開始學的,但很多瑣碎的知識都需要學生逐漸積累,比如一詞多義、通假字、互文等等,都需要學生大量積累,才能在以后進行獨自地學習。筆者在班上的黑板上開辟了一個“文言文專欄”,每天只講一個單字或者用法,讓學生逐步積累,同時也要求學生進行筆記積累,“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日積月累,相信就會有很大的收獲。
再次,要進行練習。練習主要有四種類型:理解內(nèi)容、翻譯字詞句、讀后感或改寫,這三點針對性很強,落實得好既可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能在應試中游刃有余。再一個是拓展閱讀。拓展閱讀是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以課文為中心,根據(jù)不同的學習重點精心選擇一些立意、寫作背景、語言風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構設一種輻射性網(wǎng)狀閱讀系統(tǒng),讓學生在思維中進行比較、剪輯、組合的學習過程。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和系統(tǒng)地整理。
最后,知識的拓展遷移。在落實好課堂教學,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感受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同時,給學生引薦一些淺顯文言文課外讀物,也是增強文言文教學實效的有力舉措。選擇一些與課文深淺程度相當,有注釋的文言文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要求學生閱讀,并在關鍵的地方給以點撥,使學生把課堂上學過的文言文詞語和句子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在運用中鞏固,使精讀和博覽相結合,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時村營鄉(xiāng)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