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語文新課標的一次革新,它能很好地改善傳統教學的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語文的情境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更加深刻細致地理解文本內容,豐富情感體驗,而且對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起著積極的作用。如何運用情境教學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是教師不可忽略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境教學;特征;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境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又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情境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虛擬的教學情境,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的發(fā)展、知識的構建,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更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那么如何看待并實施有效的情境教學呢?
一、情境教學的特征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充分理解情境教學的特征才能更有效地實施情境教學。情境教學突出“情境”二字,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應具備以下特征:
(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真切感
此特征就是要求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與教學內容的意境相符合,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想學和會學。初中階段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認知經驗,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與新知識的鏈接、同化,直接讓學生感知知識,在相似的情境中獲得對應的形象感知,從而帶給學生真切的感覺,更加投入到學習中。
(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富有情感性
語文情境教學,情感性是關鍵,豐富的情感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知識的傳達中伴著強烈的情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愛,學生才會更喜愛學習,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更利于學生精神世界的滿足,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能誘發(fā)學生的“情”,讓學生在文本中感受各種“情”(親情、友情、師生情、愛國情等),不僅讓學生自主地學到了知識,而且提升了精神境界,更加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富有想象力
富有想象力的情境設置不僅能激起學生的情緒,推動內需,更能成為學生想象的契機。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相結合,設置富有想象的情境,更能拓展深遠的意境,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文本所要展示的情境中,加強學生間的交流,通過聯想、想象拓展思維,讓語文教學更加富有情趣。
二、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的策略
(一)重視情境的問題性
1.在情境中提問,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們學習的助推力,因此在創(chuàng)設問題時要關注學生的好奇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羚羊木雕》教學,上課初始教師設置問題情境:請同學們從標題入手,你能提出哪些問題。這就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了,學生主動提問:羚羊木雕的主人是誰?羚羊木雕名貴嗎?不知羚羊木雕的形狀是什么樣的?課文圍繞“羚羊木雕”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學生的猜想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但是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需要的,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給學生自由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時間。
2.在情境中揭示矛盾,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如果探求“是什么”體現了學生的好奇心,那么,尋求“為什么”則更多地體現了學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發(fā)展而來,是人們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東西而產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勵著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研究問題、探索規(guī)律。因此,教師在教學情境的設置中要適時揭示事物本質,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如,《奇妙的克隆》教學,教師設置了4個問題:“克隆是什么”“克隆技術的發(fā)展脈絡”“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克隆技術如何造福人類”。在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逐步找出問題的答案,在問題處適時地插入當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讓學生感悟并學習科學家研究、求實、鍥而不舍的態(tài)度與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二)重視情境的互動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經常處于緊張機械式的學習中,導致學生學習失去自主性,缺乏心理安全,思維受到限制。因此,要想充分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必須有自由自在的思維空間。鐘啟泉教授指出:“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沒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人與文本之間的平等,就沒有對話者的真正自由,就沒有對話;沒有民主的精神氛圍,也談不上對話?!币虼耍榫辰虒W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1.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寬松、和諧、民主的情境教學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愿意參與到情境學習中,利于學生進行思維再創(chuàng)造。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見,師生共同探索,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2.創(chuàng)設良好的生生互動氛圍,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互動,進行交流,互相合作,互相補充,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情”“境”“人”互動
師生是情境的實現者,亦是情境的一部分,師生充分地融入情境中,更能發(fā)揮情境的教學意義。如,《天凈沙·秋思》寫的是詩人馬致遠的所見所感所悟,通過多媒體播放畫面,配上“秋日情思”的曲目,可讓學生充分融入詩的情境中,充分感受詩的意境,更能激活思維,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
三、重視情境的開放性,培養(yǎng)學習思維
開放性的情境教學,能擴展學生的認知范圍,對事物的認知更加深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給學生的思維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如,《最后一課》盡管描述了小弗郎士的種種變化,但沒有交代他后來會怎樣做。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一下: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之后會怎樣呢?通過對情境的拓展,激勵學生發(fā)散思維的提升。
總之,情境教學不是簡單的事情,它需要教師不斷地思考和分析研究,那樣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教師應在情境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學生思考、想象、實踐,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顯示自己的個性,從而實現有效的情境教學。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社會建構主義:在對話與合作中學習.上海教育,2001(7).
[2]孫春玲.情境式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語文:下旬,2012(6).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qū)鄂溫克自治旗鄂溫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