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美術教育的核心就是加強審美教育,使學生的審美活動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 審美教育 審美活動 創(chuàng)造能力 健康發(fā)展
美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美術課是義務教育小學 階段的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對于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作用?!薄洞?綱》在選擇教學內容的原則中又指出:“小學美術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p>
在美術教育過程中,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術教師普遍地把美術課作為圖畫課來上,圖畫課的任務往往偏重于傳授繪畫技法,其結果就造成學生學美術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要加強美術審美教育就必須改革美術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
一、激發(fā)興趣,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美術課,首要的一點應該使孩子們對所接受的新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實踐證明,孩子們對所參與的事物,如果沒有積極的感情參與認識活動,是不可能表現出興趣來的。興趣與好奇緊密相聯,好奇是興趣的先導,沒有好奇的心理活動就不會產生興趣。只有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積極參與。教師善于誘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是形成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一環(huán)。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兒童,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兒童興趣、刺激兒童的材料,然后讓兒童自己去解決問題?!比缥以谙驅W生介紹中國畫的特點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以前,有位才學出眾的宮廷畫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親手賞賜的一幅綾子,并命他在綾子上作畫。畫家由于高興貪飲了幾杯酒,不料他在作畫時手打顫把一滴墨抖落在綾子上。畫家嚇出了一身冷汗,因為沾污皇帝賞賜之物弄不好是會掉腦袋的。后來,畫家急中生智,巧把墨點兒改畫成一只蒼蠅,這幅畫后來得到了皇帝的夸獎。老師講得繪聲繪色,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強,使孩子們對中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學生急切想動手試一試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學生謹小慎微不敢下筆,這是教學的難點,但學生聽了老師講述的這個小故事后,古人的創(chuàng)造通氣和智慧消除了他們的顧慮,孩子們便大膽放手作畫。
二、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孕育美的能力
美育是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美,反過來對人進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諧的發(fā)展。人們在生產中不僅要獲得物質上的滿足,而且還要從中獲得美的享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藝術設計和創(chuàng)意的范圍變得十分廣泛,美蘊藏在人類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現實生活的美,也就無法正確認識與理解藝術美。藝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美術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和能力,讓學生在觀察生活中去體驗和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生活中的美。我在教《染色圖案》一課時,根據染紙圖案這一民間工藝品本身所賦予的花紋自然色彩對比強烈等美感形式,分別染制了小花傘 (八角形圖案)、小領結(條紋圖案)、花裙子(小碎花圖案),還有頭飾、小手帕等備用。面對黑板上范作染色圖案,先由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然后提出兩個問題,使欣賞與生活聯系起來以引發(fā)學生聯想。一 :“你們在生活中見過這種圖案嗎?”回答是肯定的。二:“根據你對生活的觀察和記憶能不能用它設計一兩件服飾?”因為圖案是染在正方形紙上的,很容易使學生聯想到圍巾、手帕等。當學生說出“手帕”時, 教師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對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這給孩子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讀懂到聯想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活動。這一問一答的環(huán)節(jié)誘發(fā)了學生從觀察生活到聯想設計的欲望??梢哉f天有多寬,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寬。
三、陶冶學生心靈,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凈化人們的心靈。心靈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質、道德情操、文化修養(yǎng)等。美育可以使學生提高正確判斷人類社會中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純潔化、高尚化,進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純潔的精神源泉?!苯處煹氖姑?,是啟迪人類智慧,傳播人類文明;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教師的全部活動都應貫穿著明確的教育目的。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教師還應注意語言美,它應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容美,一個是形式美。內容美要求教師的語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實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開朗的啟迪性;形式美則要求教師在遣詞造句和修辭上顯示出高超的藝術,不能只滿足于一般的規(guī)范化語言,要錦上添花。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的素質時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優(yōu)秀教師語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化平淡為神奇,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求知欲。優(yōu)秀教師的語言還可以使德育顯示出極大的藝術性, 從而對學生產生強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師要學生受感染,必須對所教內容中的感情來一番體驗。一節(jié)成功的美術課,教師要充分醞釀情緒,利用自己的語言、聲調、速度、動作、姿勢和臉部表情的變化,誘發(fā)學生與授課內容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美術教師不僅擔負著文化知識技能、技巧傳播的任務,而且肩負著對學生實施高尚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審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過豐富的視覺藝術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學生展示一個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世界,達到陶冶學生心靈的目的。所以,美術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實踐證明,要全面貫徹《大綱》精神,發(fā)揮審美教育功能,就必須改革美術教學方法,吃透教材,吃透學生;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和藝術創(chuàng)造個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