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初高中物理課程是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學習初高中物理能夠幫助學生對物理知識與技能進行有效的獲取,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并對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進行一定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 物理教學 銜接 有益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1 初高中物理教學難度大的原因分析
1.1 學生角度
一般情況下,在學生正式接觸到物理課程之前,已經或多或少地從一些渠道了解到物理的難度,而當他們入學學習物理時,心中已經對物理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恐懼。這種心理暗示,使得他們在物理的學習之中“躡手躡腳”,不敢思考,甚至會產生放棄對物理的學習。
同時,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國家的教育計劃,初中、高中擴招規(guī)模逐漸擴大。這樣雖然能夠推進平民教育,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學校擴招,一些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差,加之所學的課程較多,使得學生在物理的學習上十分吃力。
另外,還存在一個學生思維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學生的思維過渡存在著較大的難度。根據(jù)皮亞杰的理論,初中生正處于一個由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然而,在這一時期,經驗思維仍然占絕大部分。對于高中物理來說, 它十分重視抽象思維,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學生學習起來自然難度較大。
1.2 教師角度
對于一些老師來說,他們雖然有足夠的教學水平,但是往往會忽略初中學生與高中學生之間的差異以及初中教材與高中教材之間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往往過分高估學生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所布置的作業(yè)以及測驗都存在較大難度。學生在遇到困難之后,遭受初高中的強烈反差,往往失去學習物理的自信心,進而帶來給教師帶來教學上的困難。
1.3 教材角度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所學習的教材注重科學,所涉及的物理知識相對較少,且層次較淺,大多為直觀的物理現(xiàn)象。進入高中之后,所需要學習的物理層次較深,概念相對初中更具抽象性與復雜性。學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培養(yǎng)自身的思維能力,兩者之間形成了十分強烈的反差。
進入高中后,學生接觸到的物理學便是運動學,而運動學對學生的要求較高,除了要對相關概念與規(guī)律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還必須具備較強的數(shù)學運算能力。而對于目前的學生來說,由于在初中缺乏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或者過分依賴于計算器,使其運算能力較弱,不能滿足高中物理對學生的高要求。初中所學習的物理規(guī)律相對較少,而且大多停留在表面層次,對于物理規(guī)律的強調更是少之又少。進入高中后,物理規(guī)律繁多,一個規(guī)律之中往往涉及到了多個物理量,同時還需要與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學生一時間難以做出正確調整。
除此之外,數(shù)學學科與物理學科的匹配也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問題。簡單來說,數(shù)學其實是學習物理的一門工具,要想學好物理,必須具備足夠的數(shù)學知識。然而,在高中物理的學習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數(shù)學知識學生在初中并沒有學習過,或者不是教學重點。這樣一來,學生對物理公式的理解就顯得十分困難,為學生學習物理帶來巨大的阻礙。
2 銜接教學
2.1 因材施教,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
2.1.1 加強基礎教學
教師要對學生的基礎進行有效的夯實,采取滾動式方法提高其物理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之中,需要十分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的訓練,不要操之過急。例如,在物體的受力分析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從最基本的開始教學,讓學生充分掌握分析思路與分析方法。在學生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再結合具體例題逐步提高難度。
2.1.2 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教師應當隨機應變,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法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對于教學方法來說,它的適宜性對教學效果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他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師與學生兩者共同完成的雙邊活動。在教學時,教師需要關注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并在此基礎之上對教學方法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調整。例如,在矢量運算的教學之中,教師應當放慢進度,補充一些矢量運算的例題,對這一教學難點進行有效化解。
2.1.3 教師要增強學生自信
教師應當適時對學生進行鼓勵,以樹立學生物理學習的自信心。其實,在大多數(shù)學生的認識中,物理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但是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安排一些有趣、有意義的物理實驗,讓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物理的快樂。在起初的作業(yè)與測試中,應當盡量出些簡答的題目,讓絕大部分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并時常進行鼓勵,激發(fā)學生自信心。
2.2 有效處理教學內容的銜接
2.2.1 利用知識上的連接點
例如,在重力、彈力、摩擦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學生在初中學習的簡單知識,將之作為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點,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由淺及深、由表及里,一步一步挖掘,深化拓寬。同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充分的考慮,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上,將新知識進行一定程度的同化,促使其原有的知識結構發(fā)生拓寬,加深學生對于物理概念以及物理規(guī)律的理解。
2.2.2 有效填補物理知識的間斷點
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之中,往往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教學間斷點,其中一個典型例子便是數(shù)學知識與物理知識不匹配,它對學生接受新知識產生了消極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任務時,需要對這些間斷點進行及補充與彌合,以此對學生學習難度進行一定程度的降低。
2.3 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變遷學習方法
2.3.1 重點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感性的物理過程獨立概括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對于思維來說,一般情況下,它都存在著一定的基礎,往往是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然而,個人經驗往往帶有很濃重的主觀性,并不是十分科學,甚至有時會對思維活動帶來消極影響。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在思維上的錯誤進行及時糾正,明確正確解題思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2.3.2 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積極的引導
很多學生在物理的學習之中往往對一些物理概念與物理規(guī)律死記硬背,這樣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師應當重視物理概念與物理規(guī)律的學習方法指導。在教學中,應當多介紹幾種方法,并要求學生能夠充分地掌握。
2.3.3 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規(guī)范性
高一學生普遍存在不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弱點,做題時往往死記硬套公式,對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使學生有條理地進行分析與推理,從而提高其思維能力。例如,在解計算題時,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從中分析所求量與已知量之間的關系,并聯(lián)想與其存在關聯(lián)的公式,最后進行解答并檢查結果。
3 結束語
總之,初高中的銜接教學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研究,創(chuàng)新與改進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樹立學生物理學習的自信心,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學習方法的引導,爭取對教學質量做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于郁東.初高中物理銜接的點滴思考[J].新課程(上),2011(11).
[2] 李英.怎樣做好高一物理銜接教學[J].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