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是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為此,筆者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對話式教學,通過“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在認知、思想與情感上得到了充分直接的交流與合作,真正體現(xiàn)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文選取了一些案例呈現(xiàn)了對話式教學。
關鍵詞 對話式教學 生本對話 師生對話 生生對話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對話式教學是在吸取蘇格拉底式對話精髓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的一種革新,它是師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進行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方式,是一種尊重主體性、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學形態(tài)。
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筆者追求的是以思維為基礎的互動對話,它包括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
1 “生本對話”,體驗教材
文本是課程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載體,是課程實施中重要的資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圖文并茂,可讀性強,我們鼓勵學生對教材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見解,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多角度、多層次地體驗教材的意義,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收獲人生感悟。
在教學“認識運動 把握規(guī)律”這一框題時,筆者首先請學生自己看書,與教材對話:本框題共有幾目?每一目的核心知識點是什么?究竟如何認識運動?誰在運動?運動是雜亂無章的,還是有規(guī)律的?如何把握規(guī)律?談談你對本框三個探究活動的認識,你能畫出本框的知識結構圖嗎?你在自學中還有哪些疑問?
生本對話,促使學生學會細心研讀教材,體驗教材,理清知識結構,也促使學生在思維中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2 “師生對話”,啟迪思維
師生對話,是師生雙方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礎上,通過談話、傾聽實現(xiàn)雙向溝通。對話式教學,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要有豐富的背景知識,認真考慮向學生提出哪些能激起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要符合學生心理,貼近學生實際,這樣才能吸引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話式教學中。同時,在對話中,教師應適時引導,恰當點撥,使對話或討論充滿啟發(fā)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思維能力。
如,教學“儲蓄存款和商業(yè)銀行”時,筆者給學生展示了下列情境材料:生活情境一:見仁見智。劉奶奶是個農民,今年69歲,居住在某城區(qū)某鎮(zhèn),孫子小明今年上高一,跟奶奶住一起。前不久,在廣州打工的爸媽托人帶回了5萬元,讓劉奶奶使用。面對這5 萬元,劉奶奶不知道怎么辦。假如你是小明,會給奶奶提出怎樣的建議?學生在課堂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給出了許多建議,例如炒股、買國債、買基金、存銀行等。經過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會得出廣義儲蓄與狹義儲蓄的內涵。這樣的情景設置和師生對話可以激發(fā)起學生的參與意識。如果只是簡單地問什么是儲蓄存款,學生可以直接看書找到答案,激發(fā)不了學生的興趣,師生也就無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生活情境二:出謀劃策。經過商討,劉奶奶準備讓小明去把錢存起來,但小明沒有存過錢,拿著5萬元,小明犯了難:該到哪去存錢呢?怎樣存才能既方便用錢,又能使存款利息不受損失呢?同學們,你能幫助小明解決上述問題嗎?這部分內容較多,較簡單,直接講述會很繁瑣、無味。而這樣的問題設置可以提高學生自覺學習書本知識和小組合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直接提問則不會有這樣的效果。
生活情境三:問題咨詢。為了實現(xiàn)方便、安全的目的,在存款之前,小明來到鎮(zhèn)農業(yè)銀行,對營業(yè)部主任進行了一次相關咨詢。請參看教材,幫助小明設計3個問題,并模擬營業(yè)部主任做出解答。教材中商業(yè)銀行部分的知識安排比較零亂,不利于教學。而這樣設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表演能力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回答后,筆者讓學生自評和互評,說明理由,改進答案,使學生對問題理解得更深更透。
生活情境四:儲蓄常識。 你能否替營業(yè)部主任回答小明的下列問題:①首次到銀行去儲蓄存款要注意什么?②存折或存單丟了怎么辦?③存了定期,需要提前支取怎么辦?這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能夠直接運用,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欲望非常高,于無疑處設疑,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知識面得到了拓展延伸。
師生對話應是平等的對話,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甚至畏懼自己的回答會否令老師滿意,會否遭同學譏笑。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應注意自己的措辭、語氣,要有親和力,能與學生平等地對話。
3 “生生對話”,辨明觀點
生生對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讓他們意識到在學習中表達自己的意見、貢獻自己的智慧是每個人的責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情況提出自己的問題,并由學生討論回答,引導學生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從而主動地學習知識。
如教學“多彩的消費”這一課中,恩格爾系數(shù)是個重要的概念。筆者要求學生互相提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并引發(fā)爭論。學生甲:“一個家庭食品支出多,說明其食品豐富營養(yǎng)好,因此可以肯定其家庭生活水平高?!睂W生乙:“食品豐富營養(yǎng)好還不行,關鍵是要看家里有沒有房子和車子。沒有房子和車子,不能說家庭生活水平高。”學生丙:“如果兩家人收入水平一樣,一家人講究吃,吃得好,而另一家人省吃儉用,食品支出少,從恩格爾系數(shù)角度看,能否說明講究吃,吃得好的這家人的消費水平低,省吃儉用的這家人消費水平高?”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看似簡單,卻反映了學生的認識狀況。筆者提醒學生注意,用恩格爾系數(shù)衡量人們消費水平的高低和生活水平的變化,是從社會整體意義上講的,不是針對某個人而言的。同時,通過討論,知道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兩家人收入水平一樣,則決定其消費水平大體上是一樣的。而由于兩家人消費觀念不同,家庭消費呈現(xiàn)不一樣的消費結構??梢?,學生的質疑,也為后面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內容的教學作了鋪墊。
通過學生的質疑和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問題,發(fā)現(xiàn)自己在認識中的障礙,并通過討論形成正確觀點,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單之勇.對話教學展示政治課魅力[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1).
[2] 蔣歸鳳.對話教學的課堂運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