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關于《霸王卸甲》
此曲為琵琶武曲套曲的代表曲目之一,有多種版本,每種版本都有分段并以文字小標題的方式對樂曲各段加以解釋。最早的版本收錄在1818年出版的《華秋萍琵琶譜》中(共十二段均有文字小標題),① 后來在李芳園的《琵琶新譜》中也收錄了此曲并改名為《郁輪袍》(共十五段均有文字小標題),在1926年出版的沈浩初的《養(yǎng)正軒琵琶譜》中亦有收錄,新編《霸王卸甲》由劉德海先生根據1956年出版的李廷松演奏譜② 在1982年編創(chuàng)的,原曲十六段、有小標題,新編版本則沒有做分段和標題,劉先生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前提下一方面對樂曲的布局有著新的構思,另一方面仍保持著樂曲傳統(tǒng)的風格特點。
樂曲描寫了公元前202年楚漢爭雄,項羽戰(zhàn)敗垓下的英雄悲劇,站在同情和贊頌楚軍的立場上著力渲染項羽的英雄氣概及楚軍的英烈悲壯。劉德海先生用“古曲新彈”的手法進行了新的藝術處理,不再把重點放在描寫廝殺的戰(zhàn)爭場面上,而是以描寫主人公霸王這個失敗了的英雄人物的心理情感貫穿全曲,著重突出了“卸”字的涵義。把全曲的高潮從以往只注重描寫氣勢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轉向描寫霸王與虞姬別離的情感上,在新技法及特殊音響的襯托下表現(xiàn)了悲壯凱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③ 的真實情感。
傳統(tǒng)的演奏方法已不能滿足現(xiàn)代人在情感表現(xiàn)上的審美需求了,劉德海先生的“新彈”之處就在于他抓住了現(xiàn)代人的審美取向、審美需求,并從“古”與“新”的結合中找到了能夠淋漓表現(xiàn)他所追求的音樂情感的新技法。
二 結合音樂美學分析新編《霸王卸甲》
1.音樂情緒
音樂中的基本情緒是一種大眾化的內容,那么情緒越鮮明的音樂作品就越容易被人們牢牢記住,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樂曲第一部分是一個篇幅較長、分量極重的引子,描寫了出征前振奮軍隊的戰(zhàn)鼓之聲,這不僅讓人們感受到了基本情緒,還對整首樂曲的結構起到了呼應的作用。
新編《霸王卸甲》的戰(zhàn)鼓并不像《十面埋伏》中的戰(zhàn)鼓那樣驚心動魄、鼓聲震天,而是運用下出輪演奏,并在整個弦距的中間偏上方演奏,由于觸點高,琴弦發(fā)出松散、幽遠的聲音,立即把聽眾帶入了一個具有悲劇降臨征兆的音樂情緒中來,對應著“卸”字的低沉情緒和戰(zhàn)敗場面,再加上指甲時而觸品的聲音,營造出了沙場奮戰(zhàn)勇士們所穿盔甲的碰撞聲,成功地渲染了情緒,駕馭了聽眾的聽覺感知。
樂曲第二部分是全曲主題人物形象的描寫,用充滿堅定感的夾掃十六分音符來表現(xiàn)霸王的威武形象和英勇奮戰(zhàn)的豪邁氣概。音樂情緒鏗鏘有力、氣度不凡,顯現(xiàn)出整首樂曲的風格和韻味。每個樂節(jié)之間頭尾相疊,形成了遞升遞減的旋律回環(huán)變奏,每句開頭右手大力度的橫掃泛音和急煞弦與左手剛健、挺拔的上滑音技巧相結合更顯現(xiàn)出了霸王堅韌不拔的性格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氣質。此段原曲變奏八次,新編版本刪減為六次變奏,這樣的布局使段落更緊湊,層次更鮮明,在經過三次慢板的變奏后,第四次變奏開始由慢板轉向快板,當速度、力度沖到頂峰時引出全曲的高潮——第三部分。
2.音樂音響
樂曲第三部分描寫了項羽與虞姬生離死別的悲壯情感。劉德海先生在這一段使用了散板、極慢輪的技術手法,是一個對比性樂段,這一對比不僅從節(jié)奏、技法等方面體現(xiàn)出來,更多的是從音樂內涵上體現(xiàn),緊緊地抓住了“別姬”的主題,描寫了主人公強烈的內心情感。劉德海先生把原曲的楚歌和別姬這兩段合為一體,運用極慢輪模擬人聲哭泣的聲音,深刻地表現(xiàn)出了項羽與虞姬的別離痛苦之情。
這些被模仿、具有象征意義的音響,一方面是指示發(fā)音體,使人們通過對這些自然音響藝術模擬的感受,聯(lián)想到某些現(xiàn)實情景和環(huán)境。另一方面,由于這些自然音響在音樂中已經被“人化”,它們已經失去了原來的自然屬性,所以也能作為傳達人的情感與思維活動的一種象征體來發(fā)揮作用。④ 由于模擬的人聲哭泣是被音樂化了的,所以,雖不是自然音響中的真正哭聲,但在渲染情緒方面成功地傳達了對應性的環(huán)境、情景和人的情感與思維活動。因此,我認為從音樂音響的發(fā)生來看,它與所有對應性的自然音響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段音樂的成功在于突出的戲劇性矛盾,用琵琶的音樂語言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霸王的心理動態(tài),音樂哀婉動人,催人淚下,具有沁人肺腑的藝術感染力。
3.特殊音響
在樂曲的第四部分和尾聲處都有特殊音響的出現(xiàn),它既豐富了琵琶的音色,又擴大了琵琶的表現(xiàn)力,為樂曲增添了不可或缺的色彩。說到色彩,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分析,色彩就是音響效果上的體現(xiàn),而這里的音響效果與特殊音響效果的區(qū)別就在于一個是自然和諧的音樂,一種是不和諧甚至是噪音的音樂。而這具有畫龍點睛作用的色彩效果不僅僅是一種點綴,它更貼近于音樂的內涵,使音樂場景更真實。
第一,上指帶:上指帶音用左手小指按在音位上,同時用食指在按音品上方用指腹或指甲面用力抓起,使琴弦打品發(fā)出“嗞”聲,產生一個小二度的音高。音色清透、尖銳。此技法更加濃郁,形象地刻畫了樂曲主人公的內心活動及悲傷、憤怒等情緒的宣泄,并為此曲增添了超凡的藝術效果,這一技法在劉德海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出了其更多的潛質。
第二,相角揉:在相把位按住一弦音位,手指用力拉弦,至相外并大幅度揉弦,使弦與相角發(fā)生摩擦,音色刺耳,似刀劍相撞之聲,這一特殊音響不僅烘托了樂曲氣氛,更使人感到揪心、哀痛,深刻地體現(xiàn)出霸王項羽戰(zhàn)敗后的悲痛與絕望之情。
第三,松弦:出現(xiàn)在樂曲尾聲部分,在滾奏空弦二弦時,即刻調松一弦弦軸,使一弦松懈后發(fā)出“噗噗”的噪聲,此刻喻意霸王項羽拖著盔甲,手提鋼刀,一步步走向烏江邊四面受敵走投無路的境地,最后以一聲不和諧的泛音強掃結束全曲,暗示著項羽自刎的情節(jié)和鋼刀落地之聲。
三 中國傳統(tǒng)曲式的結構原則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與西洋樂曲一樣都在曲式結構上有著各自的特點、風格?!栋酝跣都住敷w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曲式原則。起、呈、轉、合就是以呼應為基礎發(fā)展成這四個部分。而這一曲式結構也只是民族器樂曲中眾多結構的其中之一,它多用于武曲、大曲中。
起部——表現(xiàn)音樂的最初陳述。從樂曲的調式、調性來看,在引子(散板)B羽結束后上板(慢板)進入G宮系統(tǒng)時則是起部的開始。樂段中包含了循環(huán)、變奏兩種寫作手法,就是具有主題性的材料反復出現(xiàn)兩次以上并在節(jié)拍不變、強拍上的骨干音相同的基礎上進行變化演奏的,使得起部表情威武雄壯。
呈部——通過重復或變化重復來鞏固所陳述的內容。從起部第三次變奏開始轉向快速構成樂曲的呈部。結束在E羽上,音樂表情緊張激烈。
轉部——發(fā)展所陳述的內容,具有較大的不穩(wěn)定性。在更新(對比)中求得統(tǒng)一,在音樂材料上不僅是新素材還出現(xiàn)了三次轉調,依次是E羽、B羽、A宮。除了在內容和調式、調性上的對比外,節(jié)奏散、慢板的變化更堅定了此段為轉部的立場。音樂表情凄涼、哀婉。
合部——結束整段音樂。以簡練的手法再現(xiàn)了樂曲的主題,再一次回到G宮系統(tǒng),并與引子的散板形成呼應,為結束做好準備,最后落在E羽上引出尾聲。
尾聲——合部的準備使尾聲順利回到引子的調式調性D宮B羽上,在調式調性與板式的首尾呼應中完美結束全曲。
中國藝術不追求漂亮,不追求形式的美麗,而是追求一種內在的韻味和律動。就中國的藝術實際來看,它的魅力核心也正在這韻味和律動上,我們應當看到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應繼承并發(fā)揚中國文化基奠下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
四 新編《霸王卸甲》的美學理念及再創(chuàng)造原則
在劉德海先生的作品中,他的美學理念和再創(chuàng)造原則都是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奠基為背景并表現(xiàn)出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歷史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意識和欣賞情趣也在不斷地變化,這是藝術的自然軌跡,不斷發(fā)展的必然。劉先生正是發(fā)現(xiàn)并遵循這一審美上的變移,從對此曲“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結合上就能看出,他是在經過對傳統(tǒng)的深刻了解和學習后,才將自己的理念、主義,大膽地發(fā)展開來的,并因此成了既是傳統(tǒng)琵琶的繼承者又是勇敢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者。
新編《霸王卸甲》是劉德海先生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入新的構思和新的技法改編、創(chuàng)作出來的,他為樂曲注入了新的生命與活力,并用新的審美觀念、新的思維來詮釋歷史與傳統(tǒng),只有這樣才能在新的歷史階段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才有可能成為新的傳統(tǒng),在他的創(chuàng)作里,除了在演奏技法上的不斷開拓外還有一個更廣闊的天地,那就是對文化和哲學的深度了解和思索。⑤ 劉德海先生是少有的具有深厚美學觀念的琵琶演奏家,他把他的美學觀念與音樂創(chuàng)作緊緊融為一體,每首作品都耐人尋味。⑥ 劉德海先生開拓了琵琶創(chuàng)作的新領域,以今人的眼光審視歷史,理解生命,正視人生。在藝術中體現(xiàn)人的價值,使當代琵琶音樂又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注 釋
①見劉德海琵琶藝術研討會
②琵琶曲譜(二)(第一部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③莊永平.琵琶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④張前.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⑤參見《劉德海琵琶藝術研討會》
⑥張新.四弦翻出是新聲[A].李光華.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文集[C].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參考文獻
[1]莊永平.琵琶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劉德海.劉德海傳統(tǒng)琵琶曲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張前.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4]李光華.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文集[C].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