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對黃自藝術歌曲進行分析,以《玫瑰三愿》、《天倫歌》為例,展現(xiàn)其藝術歌曲在歌詞、和聲、旋律等方面的獨特魅力,強調(diào)了他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所作的貢獻。
關鍵詞:詩歌 抒情歌曲 中國風格
一、音樂與詩歌的完美結合
詩歌是音樂的靈魂,黃自的歌曲創(chuàng)作與詩歌的關系十分密切。黃自歌曲中的旋律與詩歌語言配合非常緊密,尤其注意旋律和歌詞的聲調(diào)配合,注重旋律在表情達意方面所起的作用,甚至使用“字句描繪”的手法來強調(diào)旋律的表現(xiàn)力。如《春思曲》用降半音和減七和弦來表現(xiàn)“應是梨渦淺”的“淺”字,《長恨歌》的《六軍不發(fā)無奈何》中用升半音和增音程來表現(xiàn)“迢迢蜀道長”的“長”字。黃自自幼愛讀古典詩歌,他用唐宋詩詞譜了《花非花》(白居易)、《峨嵋山月歌》(李白)、《點絳唇·賦登樓》(王灼)、《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等曲。根據(jù)詩詞的內(nèi)容,以音樂描寫了不同的意境,《點絳唇》和《南鄉(xiāng)子》是慷慨沉雄之作,開闊的旋律上下跌宕,表現(xiàn)出雄渾的氣勢;《花非花》和《卜算子》則用輕描淡寫的筆觸,通過柔和的抒情性旋律和色彩性和聲,表現(xiàn)出恬淡悠遠的境界。
二、抒情歌曲的精髓——《玫瑰三愿》
《玫瑰三愿》是黃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由著名詞人上海國立音專文學教授龍七作詞。歌曲直抒胸臆,像一幅素描勾勒的白描。鋼琴對旋律只是起襯托作用。小提琴與鋼琴的前奏之后樂曲采用動機模仿的手法,吟唱出玫瑰盛開的場景,流露出無限的贊嘆。第二段唱出三個愿望:“我愿那妒我的無情風雨莫吹打”,“無”和“吹”字處理成外音,音樂委婉。接著“我愿那愛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是前一句的變化移位,音樂懇切。當唱出“我愿那紅顏常好不凋謝,好教我留住芳華”。音樂充滿激越而又凄婉,行程樂曲高潮。最后在弱節(jié)奏主和旋上結束,仿佛一聲哀嘆。歌曲充滿高雅的貴族氣息,超凡脫俗。其旋律的優(yōu)美和精致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歌曲創(chuàng)作的最高典范。歌曲非常短小,不足三分鐘。但這首藝術歌曲在曲式結構、和聲色彩、旋律織體和整體音樂氛圍上受著德國藝術歌曲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若把它放到西洋藝術歌曲的寶庫中去也一定不會遜色的。但同時,這曲詞所傳遞的意境,這旋律跌宕起伏所表達的細膩情感,卻又真真切切的是中國的、東方的,是“小園香徑獨徘徊”式的寂寞與憂傷,與溫婉的宋詞意境默然相通。
歌曲為兩段式結構,前十二小節(jié)為第一樂段,全曲在鋼琴低緩、沉靜帶傷感的簡短序奏中開始。第一樂句起首“玫瑰花玫瑰花”,有如簡素的白描,有如質(zhì)樸的宣敘,氣韻清雅,格調(diào)高遠?!盃€開在碧欄桿下”中,由“開”字加重,推高,“在”字稍作沿駐后沿“碧欄”下行,留駐回轉后于“桿”字推高,并隨“下”字回環(huán)而落,最后復歸于沉靜?!皺?、桿、下”三字元音飽滿,字字頓挫,節(jié)奏也漸漸放慢,似有傷春悲秋郁結不忍之意。每一個字中又包含著諸多細小微妙的音色力度氣息的變化。接著,“玫瑰花玫瑰花,爛開在碧欄桿下”又重復了一遍。第二樂句在第一樂句的基礎上提高了音域,旋律線的起伏更為豐富,情緒的表達也更為熾烈。這時,鋼琴伴奏似乎也受到了情緒的感染,變得活潑生動起來。一段簡短的連接句之后,樂曲直接進入到了第二段。經(jīng)過第一樂段的情緒渲染,心中的愿望噴薄而出。——“我愿那妒我的無情風雨莫吹打/我愿那愛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紅顏常好不凋謝/好教我留住芳華”——擬人手法和排比句式的使用,輔以旋律的模進發(fā)展,伴隨著心潮的翻涌,一浪勝一浪地將情緒推至全曲的高潮。三個樂句,分別在“妒”、“愛”和“紅”字上達到了音域和力度的高潮,但隨即又回落。再涌起,又回落,凡三次。在簡練而富幻想氣質(zhì)的鋼琴尾曲聲中,一切復歸于寧靜。
三、中國化風格的藝術歌曲——《天倫歌》
《天倫歌》是由黃自1935年在上海創(chuàng)作的,而這首歌曲原本是為由費穆執(zhí)導的電影《天倫》而創(chuàng)作。黃自為了配合電影關于孝道的主題,加強了旋律中五聲音階的使用,塑造典型化的中國音樂風格。這種典型的中國音樂風格,并不是黃自歌曲創(chuàng)作的唯一、甚至大部分作品風格,但歌曲并沒有受制于典型化的中國五聲音階,乃是吸取了體現(xiàn)于美國那些部分從英國民歌發(fā)展過來的(客廳歌曲)的風格,就是那些后來成為了美國的經(jīng)典藝術歌曲。這些美國歌曲,就算是強調(diào)五聲音階,也多兼用第四與第七聲,配合其旋律的高低起伏,表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優(yōu)美。黃自不單能兼用第四與第七聲,而且配合歌詞以普通話發(fā)音的聲韻類別和聲調(diào)走向,設計出既有東方又有西洋典雅氣息的歌唱旋律。歌曲不單滿足老外對典型化中國氣息的追求,也滿足了中國音樂人對吸收西方音樂技術的追求。
當然,歌曲最明顯引用的西方科學技術功能為和聲,應用于供歌唱伴奏的鋼琴,而鋼琴本身也是剛引入中國沒有多久的西方樂器。至于歌詞方面的內(nèi)容,以孤兒的凄苦心聲為開首,然后換以同情者的聲音替換,同情者再由同情轉為鼓勵孤兒。其中,以歌曲里提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篇)為中心,并以《周禮.禮運》篇的「大同」理想為目標,鼓勵孤兒以舍己、服務他人的精神去體驗天倫。雖然這些思想引句都是出于儒家典籍,但仔細閱讀,不難發(fā)現(xiàn)來自基督教的意象、思想。
四、結語
黃自的藝術歌曲是中國藝術歌曲的經(jīng)典之作,一方面他按照我們民族的藝術氣質(zhì)將西方的技法量體裁衣,為己所用,以求中國的藝術歌曲與世界音樂同步;另一方面他深入挖掘傳統(tǒng)音樂的精華,從而提升中國藝術歌曲的審美價值,并把這種中國化藝術歌曲推向世界,為中國典型化的藝術歌曲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錢仁康.《音樂研究》[M]——黃自生平簡述.上海
[2]儲聲虹.中國優(yōu)秀藝術歌曲集[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8
[3]胡郁青.中外聲樂發(fā)展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