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jù)語文自學能力的構成要素,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有方可循,有法可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的動因。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 自學能力 培養(yǎng)
依據(jù)語文自學能力的構成要素,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就有方可循,有法可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的動因。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辈诲e,如果有濃厚興趣的引導,那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不自覺地獲取了新知識。
我認為,要培養(yǎng)小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做練習,讓學生在作業(yè)的完成中產(chǎn)生一種成就感。以前,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使得老師們總是用題海戰(zhàn)術轟炸學生,剝奪了學生的休息和娛樂,使得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極端反感。
近年來,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提倡,有的老師又盲目減負,連一些基本的練習也懶得給學生布置。其實,這是對素質(zhì)教育的誤解。我們不能走兩個極端,應該讓學生做適當?shù)木毩暋毩曨}的設計,要有針對性,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定,要有相應難度卻又可以完成的練習。
學生在練習的同時,不僅可以訓練思維能力,且在正確完成練習后,可以獲得一種輕松和愉悅,獲得成就感,增強了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可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語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在興趣的帶領下主動地學語文,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將所學知識服務于社會,這必將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轉(zhuǎn)變觀念、克服“慣性”。如果用老觀念、老方法教新教材,新教材的作用難以發(fā)揮,新教材的編寫意圖難以實現(xiàn)。許多老師習慣于對課文作字字落實,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講,生怕學生聽不懂。
一堂語文課,老師從上到下的灌輸,學生只作聽眾和觀眾,沒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沒有討論的機會。一句話,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了,使本應充滿生機、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變得刻板、乏味。學生疲于應付老師滔滔不絕的分析,怕記掉了,記錯了。其效果如何呢?學生只能學到老師教給他的東西,卻缺乏自己的感悟和體驗,更談不上自主地探索。無論老師教給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學生自己去學并學會自學,才能打破這種有限,才能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預習習慣,不上無預習之課。
每課未上之前,都要指導學生如何預習,并布置具體的預習習題,以備上課時檢查。這樣既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教師。學生有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許多問題學生自己已解決了,教師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紹,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上師生的位置也發(fā)生變化,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學生會把預習成果拿來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會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拿來討論。讓學生走在教學的前面。
在教學中,教師走在前面,還是學生走在前面,兩者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如,一篇文章的教學,老師查字典、找資料,與學生查字典、找資料,大有區(qū)別。有的同學經(jīng)常問老師某字的讀音,他們等待老師的告訴,而我常不告訴。因為這樣會養(yǎng)成他們不查字典的習慣,甚至養(yǎng)成等待告訴的習慣。因此,課堂上,作家背景,可讓學生先介紹,教師只作強調(diào)和補充;課文讓學生先讀,老師帶領同學糾錯,然后示范讀;如此反復多次,直到同學們都認為滿意為止,一堂課上完,可試著讓學生來總結,老師在旁邊聽,注意學生是否掌握了要點,然后老師再作補充糾正。
讓學生走在教學實踐的前面,不僅使同學們獲得了多方面多層次的鍛煉機會,而且使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情況高頻率地反饋給老師,老師獲得了豐富的信息,隨時調(diào)整組織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教學,真正使教學活動變得真正意義上的師生的“互動”。
讓教與學融合到一起。讓教與學融合到一起,就是讓老師參與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參與教師的教學。讓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不僅是老師與學生一起探討學習,而且使老師站在學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學、設計教學。這樣老師才能選擇準角度,把握住難易,掌握好分寸。讓學生參與老師的教學,內(nèi)容是很豐富的,方法是多樣的。
小學語文課外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還可以讓小學生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有校內(nèi),也有校外;有具體的統(tǒng)一活動,也有個人的當?shù)鼗顒?;有較單一的語文訓練活動,也有結合其他學科的開放性、娛樂性的活動。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抓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書山報海,讀什么,怎么讀,這就必須給學生指明正確的路子和科學的讀書方法。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確課外閱讀的目的。小學生識別香花毒草的能力低,好奇心強,他們?yōu)榱恕斑^把癮”,往往在課外閱讀中沉迷于“武俠小說”或“言情小說”。
因此對小學生必須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確課外閱讀的目的不是“獵奇”或“過癮”,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為了達到提高小學語文能力的目的,就必須在配套的課外讀本的同時,選擇一些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較強的,與課內(nèi)學習聯(lián)系較緊的書刊來讀。
閱讀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起點是對語言符號(文字)的識記和積累,而其效率的提高,除了閱讀實踐以外,還要靠閱讀技巧和閱讀規(guī)律的準確把握和熟練駕馭,因而,掌握閱讀技巧和閱讀規(guī)律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