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頒布的基礎音樂教學大綱,確立了新世紀新的音樂教育觀。它不再以傳授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為主要目的,代之以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為核心。因此,我們也稱當代的音樂教育為“音樂審美教育”。新課標以音樂藝術為載體,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充分認識“審美教育”這一核心是音樂教育的關鍵所在。下面結合新頒布的《音樂課程標準》,就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談些膚淺的看法:
一、擺正審美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地位
新課程標準已經(jīng)明確了音樂教育的目標就是審美教育。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擺正審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里享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樹立正確的“三觀”價值。教師在課堂上應力求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多樣化、新穎化,從學生的審美心理及特征出發(fā),重視學生的審美探索活動,達到讓學生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目的。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心理情感尚未完全成熟,對音樂的感覺只是一種聽覺的感知,談不上理解,我們可以“寓教于樂”,在輕松的氣氛中“玩中學,學中玩”,多開展一些比賽環(huán)節(jié),通過表演、競賽展示自己的才能獲得成功的滿足。同時教師可以根據(jù)音樂的表現(xiàn)適當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的二度創(chuàng)作,從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同時也升華了審美體驗。
二、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關系
誠然,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具有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音樂,感受音樂。但是,知識技能的學習只是音樂教學中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有一定審美能力的人,音樂課程相對來說是短暫的,不可能伴隨人的一生。而人對音樂的愛好、對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將是人一生的財富。中小學基礎音樂教學更是如此。提高學生的音樂愛好及音樂素養(yǎng)是首要任務,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協(xié)調(diào)好音樂知識技能訓練和審美教育的關系。根據(jù)學生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合理地適當?shù)剡M行有關技能訓練,而不能作為主要任務和目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音樂教育被罩上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光環(huán),其輔德作用被無限夸大。例如:“音樂可以振奮精神、鼓舞斗志”“一首好歌就是一堂政治課”等等。“藝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容忍灌輸”,這種“說理”代替“審美”的方式不可取。當然,我們并不否認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強調(diào)突出藝術性。我們的教育是審美教育,必須堅持走藝術化道路。
三、拓展課外音樂課程,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音樂審美教育
電視、電影、文娛晚會等與音樂有關的藝術文化形式對中小學生們來說有著很大的吸引力,視聽結合的藝術更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目前來說,音樂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比較糟糕,不健康的流行音樂泛濫市場,而這些小孩子們分辨能力較差,只是盲目隨從,因而失去了這個年齡應有的童真童趣。所以,對于流行音樂,教師則要引導學生區(qū)分良莠,遏制不健康的流行音樂,適當?shù)匕岩恍┍容^優(yōu)秀的流行音樂帶進課堂。如;《同一首歌》《中國人》等等,都是不錯的音樂。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情調(diào)鋼琴、風靡海內(nèi)外的中國第一支女子民樂組合——女子十二樂坊等等也是不錯的。還有課外可以多開展一些大眾化的文娛活動,如建立合唱隊。合唱訓練不僅能使廣大少年兒童在歌唱技能音樂素養(yǎng)等方面得到提高,而且在審美能力、合作能力等諸方面都得到培養(yǎng),可謂一舉多得。這也與新課標“將審美教育貫穿于活動之中”的理念相吻合。
四、加強音樂教師自身素養(yǎng)
音樂教育成功與否,關鍵在教師。沒有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再好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案都不可能實施。因此教師對于音樂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音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音樂教學內(nèi)容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積極融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的音樂審美動力,先感動自己再感染學生。另外,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的動作既要瀟灑活潑,又應穩(wěn)重端莊,表情姿態(tài)親切自然,充分展示教師的審美修養(yǎng),給學生以優(yōu)美感、高雅感、信任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影響和熏陶。
總之,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現(xiàn)美與創(chuàng)造美,塑造美的心靈、美的人格,讓學生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這個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這就需要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