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初中的語文教學而言,文言文的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文言文教學中,一些教師苦心鉆研考題,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他們只是把文言文教學的側(cè)重點都放在了串譯、解題上,雖然也有朗讀,但也只是隨意地讓學生讀讀,能讀準音就行,需要背誦的,能背下來就可以了。還有一些教師也一心想要革新這種應試教學,但只注重了活躍課堂氣氛,運用競賽、討論、表演等形式,結(jié)果學生樂完,笑完后,所得知識只浮于表面。進入課程改革后,大部分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上,仍處于困惑之中。如果,我們不能跳出“考試”的禁錮,習題練習當然免不了,加之學生能力有差異,教師教學總是針對能力中等偏低的學生,大部分文言文都需要串譯。那么,閱讀擺在哪里?教師只能是偷工減料了。其實,閱讀對于文言文教學來說非常重要,加強文言文朗讀能力有助于對學生文言語感的培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得到增強。
不管是古人的經(jīng)驗還是今人的實踐,包括《課程標準》的要求都告訴我們:應該重視朗讀,不能將其偏廢?!墩Z文課標》第四學段(7—9年級)的閱讀標準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边@當然也包括了文言文的朗讀?!墩n標》要求背誦優(yōu)秀文言文16篇。由此可見,朗讀、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熟讀,乃至背誦名篇好段,讀他個瑯瑯上口、口熟心熟,這樣一來,對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見句式、常見實詞、虛詞也就能在再次遇到時憑敏銳的直覺感受出來。朗讀、背誦是一種心、眼、口、耳乃至表情、手勢并用的訓練方法,通過訓練是能練就學生對文言文的敏銳直覺感知的,這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文言語感??梢?,朗讀、背誦之于文言知識的掌握正如“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一樣。
在進行文言文朗讀教學時,我們首先應該尊重學生的普遍認知水平與認知規(guī)律,再就是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因材施教,避免固定模式、千篇一律,做到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循序漸進。
首先,朗讀的教學應符合認知規(guī)律。學生學習文言文是由無到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從學年階段來看,七年級的學生初學文言文,朗讀文言文的能力幾乎為零,因此,這時候需要有準確的示范朗讀及到位的指導,需要教師善于激發(fā)學生朗讀文言文的興趣。此時,不應立刻將學生引入到枯燥無味的解釋翻譯中去,讓學生覺得味同嚼蠟而對文言文驟然失去興趣。到了八、九年級,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增多,難度增大,知識掌握的要求也高了。但如果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語感,有了一定的朗讀基礎,在教學時就可以先讓學生自主探究、交流探討,在學生嘗試朗讀后教師再進行點撥指導。
從一篇課文的朗讀、背誦訓練的順序及目的來看,一般是:聽范讀—仿讀、試讀(掃清讀音障礙,初步明確音節(jié)停頓及語氣語調(diào))—理解讀(明確讀音、音節(jié)停頓及語氣語調(diào),理解字詞句和文意)—入情讀(讀出抑揚頓挫、情感韻味)。
第一步力求讀準。一方面,因為文言文中有一些通假字及生僻字的讀音難讀準,如《三峽》中“略無闕處”的“闕”讀音為“que”,另一方面,由于文言文如同半門外語,在語意不明的情況下,往往句子的音節(jié)停頓較難判斷,教學時課可通過教師范讀指導,或指導學生運用注釋及工具書查明讀音,使學生學會一般的停頓方法,如在長句中的主謂之間、較長的動賓之間、較長的附加成分之間與中心語間、較長的并列問停頓等。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學生“書讀百遍”,增強語感,這樣一開口就能對文言文的音節(jié)停頓及語氣、語調(diào)比較準確地把握了。
第二步是在理解字詞句和文意的基礎上力求讀得暢達。教學時,教師注意指導訓練學生進一步理解內(nèi)容意義,在語氣語調(diào)及重音上更準確地表達出文章的思想。如陳述句要讀得平緩,疑問句、祈使句語調(diào)上揚,感嘆句語調(diào)降抑等。
第三步力求能讀出情韻。在理解的基礎上,如果學生能對文章產(chǎn)生強烈共鳴,朗讀時就能將自己的感情與文章感情融為一體,在朗讀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中達到音、情、韻的和諧統(tǒng)一,產(chǎn)生美的藝術共振。如讀《三峽》讀出祖國河山之壯美;讀《愛蓮說》讀出君子之高潔;讀《岳陽樓記》讀出憂國忘我之情……學生讀出了文言文的情韻,這豈止是獲得了語感的加強,這對理解和品味文言文都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其次,教學的方法應靈活多樣。從朗讀、背誦的教學時間安排來看,課堂上可以主要進行讀準、讀流暢的指導訓練,同時進行入情讀及背誦的指導。晨讀時,則可以讓學生在多讀中自我體味、感悟乃至熟讀成誦。一學年或一學期中,還可以適當安排文言文朗讀比賽,以推進學生的文言朗讀、知識掌握、語感培養(yǎng)。此外,還應將學校教學和學生的校外生活聯(lián)系起來,指導學生多聽、多看、多讀課外文言文作品,拓寬視野,加強訓練,提高文言文朗讀水平,增強語感。
從課堂上的朗讀形式來看,可以有教師范讀,利用電教手段播放相應的優(yōu)秀作品;學生齊讀、分組讀、個別讀、自由讀、比賽讀;文章可以讀全篇,也可以讀精彩片段、句子等。
從朗讀材料來看,材料不同,朗讀指導的側(cè)重點也應有不同。故事性強的作品,如《晏子使楚》《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文中有生動的人物形象,有的還有對話,這樣的作品,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揣摩人物心理,讀出人物性格特征,進行分角色朗讀或結(jié)合表演進行朗讀等。論辯性強的文章,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馬說》等,朗讀時,語氣語調(diào)須一氣呵成。這樣的文章,就可側(cè)重于語氣語調(diào)、力度輕重的指導訓練。寫景抒情性強的作品,如《三峽》《小石潭記》等,文章在景物描寫中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情懷,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注意讓學生體味作者的心情來處理抑揚頓挫。不同類型的作品,根據(jù)文章的特點恰當?shù)靥幚砗糜柧毜膫?cè)重點,才能恰到好處地達到朗讀訓練的目的。
總的來說,要進行文言文朗讀教學,加強學生的文言文朗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其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也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所謂文無定法、教無定法,這都是在掌握了文言文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進行的創(chuàng)新思索。相信通過有意識的朗讀訓練和引導,能讓文言文的語感之花在教學的園地里盛開,讓學生們能真正地體會到文言文的優(yōu)美動人。
(責任編輯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