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應該遵循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道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精義之一,同時也是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然而,高考的指揮棒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方法、技能的傳授和指導而忽略了對學生適時地進行情感教育。一個沒有愛心、缺乏責任感的人,即使有較高的才智,也不能充分地實現其社會價值。一個不能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人,一個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自我的人,即使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或巨大的財富,也不能感受心靈的安寧,不能充分體驗人生的幸福。因此,教學中不能只一味地追求分數,而是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才是正確的教學理念。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工具學科的語文,在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優(yōu)勢。縱觀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確系文質兼美,貯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這里有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yǎng)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
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呢?
一、分析學情,尋找情感契合
語文課上,準確、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學情分析是前提條件,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師了解到身處信息時代的學生,他們深受網絡和“快餐文化”的影響,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因此,在《再別康橋》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其中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容易將學生帶入詩境,同時可以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二、深鉆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高中語文必修1至5冊教材中,大多篇章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這些課文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幾種:第一類,表達對祖國、故土、人民的熱愛之情,如《故都的秋》。第二類,表現一種至愛親情,如《祭十二郎文》《大堰河,我的保姆》《陳情表》等。第三類,忠貞不渝的愛情作品,如《氓》《涉江采芙蓉》《孔雀東南飛》等。
1 對第一類篇目,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照本宣科講一些應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大道理。從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說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反感的,常常把這類課的學習與一些枯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來。蘇霍姆林斯基曾有這樣的偉大論斷:“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出偽君子”。作為語文教師,應準確及時地把握學生的這一特殊心理,適時講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現階段留學歸來報效祖國的年輕學子,名人回報祖國的具體行動、言語及“落葉歸根”的傳統(tǒng)思想等。講清楚作為一個公民為什么應熱愛祖國、熱愛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講大話。
2 對第二類篇目,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除了緊扣課文的內容外,還需輔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加以“正面影響”??擅鞔_針對現階段高中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針對他們同親人(特別是父母)的所謂隔膜、代溝問題,把中華民族瞻養(yǎng)長輩、親人和睦、手足情深等傳統(tǒng)思想,把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艱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殷之情貫穿于教學之中。如《祭十二郎文》的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叔侄問的摯愛、深情,讓他們體會到一種難能可貴的親密無間的“兩代關系”,以使學生通過對這類課文的學習,樹立一種美好的、正確的人際關系思想。
3 第三類篇目,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也是一個需要語文教師正面、慎重處理的問題。面對這類課文,學生一方面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種“等著瞧老師怎么講”的心理。過去很多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這個問題多有忌諱,往往顧左右而言他,輕描淡寫地一晃而過。這種“回避或禁錮”的做法,反而加深了他們對愛情的興趣,以及對愛情的涉足與嘗試?,F代傳媒及文藝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學生成熟早,因此,中學生早戀也似乎成了一種“流行”。那么何不抓住這類課文來一個“借題發(fā)揮”,從而達到正確引導的功效呢?如果中學生走入社會沒有愛情方面的知識,沒有正確的愛情道德觀,就很難正確對待愛情。因此,語文老師應轉變教育思想,不應該視愛情問題為禁區(qū),針對中學生身心及思想行為特點,引導中學生小心踏入這片圣潔的土地。因而上這一類課文的時候,我們不應回避“愛情”這樣的字眼,而是應該教會學生正確的愛情觀。如在《孔雀東南飛》的教學中,學生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并發(fā)表了自己對愛情的看法,他們說:“焦仲卿如果真愛劉蘭芝,就應該讓她改嫁,得到更大的幸福?!睂W生自覺地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發(fā)表見解,作為教師,不僅不要打壓他們,相反的,應該鼓勵他們。我們還要聯(lián)系實際,比如談到中學生早戀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論,但教師要歸納總結,談清白己的看法,曉之以理,讓學生從理性上認識什么是愛情。這樣處理,其效果是很明顯的,語文教師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
三、精心設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把問題巧妙地隱含在富有啟發(fā)性的具體情景中,使問題含而不露,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索,是為“問題情境”。這是情感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燭之武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他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他也是一位英雄。那么,學生是否在情感上體驗到這一點呢?這就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教學,我們可以提出幾個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1.請找出描寫燭之武接受使命時的情況的句子,并分析此時燭之武內心的真正想法;2.根據燭之武深入敵營的杰出表現,討論、分析其性格特點?!皢枴贝媪恕爸v”,學生自己感悟代替了教師的講授,深入思考代替了一廂情愿的灌輸,學生漸漸地學會如何來感受、體驗文章中的真情實感,從而發(fā)現課文所呈現出來的人性美。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任務,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一顆博愛、寬闊、敏銳的心,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使學生得以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責任編輯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