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民間音樂、美術、舞蹈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藝術形式。它生動地反映了民間民俗生活,強烈地表現(xiàn)出人們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大多具有選型夸張變型、想象豐富、鄉(xiāng)土氣息濃烈等特點。民族藝術由于來源于各民族的生活實際,反映各民族的生活習俗及喜怒哀樂,故各地區(qū)、各民族的藝術又各具特色,十分豐富。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蹈 舞蹈文化 傳承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194-01
中國民間舞蹈的根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而日益精深與不斷升華的中國文化;是鼓舞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也是激勵著我們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勇于弘揚中國文化的動力。中國民間舞蹈文化同全世界其他民族的民間舞蹈文化一樣,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它貫穿了幾千年漫漫的時光,不斷發(fā)展變化并影響著其他藝術形式。它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有著罕見的生命力。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在不斷地發(fā)展和變化,正是這種頑強的生命力使得民間舞蹈經受住了考驗,生生不息。世界民間舞如此,中國民間舞亦如此。沒有一門藝術可以像民間舞那樣能夠最直接、最生動、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觀地表現(xiàn)該民族人民的性格、氣概、氣質、生活方式、本質精神、物質文化、生存狀態(tài)乃至宗教信仰等。所以,民間舞在中國的美學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已成為中國文化構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對永葆這一文化載體的生生不息、燦爛美麗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將對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意識進行分析與思考。
一 倡導民族民間舞蹈傳統(tǒng)的自然傳承方式
這是一種由上一代的藝人言傳身授給他們的接班人(特別是一些涉及宗教儀式的舞蹈),他們沒有專門的記錄方法,能夠記錄的只是他們的身體,所以他們也就必須一招一式地去教授給他們的傳人。但因現(xiàn)在人們對物質世界與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新的文化從四面八方涌進了他們的視線,他們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這些傳統(tǒng)技藝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二 引導民族民間舞蹈在民眾的自娛性活動中傳承
民間舞蹈一般是在節(jié)慶或平時勞作的時候大家集體參與的,以自娛自樂為主,不需要有人去專門的教,只需要在一起又唱又跳,久而久之便能夠掌握。這樣的舞蹈因為是以自娛為主,所以不同的人在跳的時候也會有一些自編的情況存在。同時,在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可能性也就較大,他們會把在外面看到的聽到的比較好看好聽的舞蹈或音樂融入到他們的舞蹈中,然后再加入自己本民族的東西繼續(xù)跳下去。云南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省份,這樣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民族融合。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其他民族的東西,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慢慢改變,這也是我們無法去阻止的變化。這些民族自身的傳承方式,有的是人為在改變著,有的是自身在發(fā)生著變化,而我們要去記錄它的變化,知道它是什么樣子的。
民間舞蹈的傳承對于保護和延續(xù)民族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可以給我們提供最原始的素材,同時讓民族本身保持自己的個性,使那些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化不至于流失。
其實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是一種繼承和發(fā)展,現(xiàn)在的繼承是將這些文化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細化、更為系統(tǒng)和完整地保護。對于民族文化的繼承,我們首要的工作是在尊重民族本來風格的情況下進行,這也是民間舞蹈的一種發(fā)展趨勢,目的是讓我們能夠在繼承文化的同時還可以得到舞蹈文化帶來的美的享受。
三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繼承方式
第一,將民族民間舞蹈融合到課堂教學中。針對各民族不同的風格特點,以及能夠達到的不同訓練目的,將各個訓練內容進行細化。由專業(yè)的教學機構進行統(tǒng)一的編輯并制訂出相應的學習計劃。這樣的方法主要適用于專業(yè)的大中專學校,以培養(yǎng)專業(yè)的舞蹈類學生。與一般群眾性舞蹈有一定區(qū)別,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身體條件并能夠較為準確地掌握所學的內容。例如,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所涉及的很多民族民間舞蹈教材都是由許多老前輩們在過去幾十年中發(fā)展并創(chuàng)編的?,F(xiàn)在全國的一些重大的舞蹈賽事也將民族民間組合列為一項單獨的比賽,就是有意讓我們的民族民間舞蹈更多地進入到課堂教學實踐中,讓我們可以更為積極地去繼承并發(fā)展這些舞蹈文化。
第二,以舞臺作為依托將民族民間舞蹈用表演的形式進行發(fā)展。將民族民間舞蹈用更為豐富的內容(情節(jié))更為細致精準地表現(xiàn),這樣需要演員具有全面的個人素質,能夠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舞蹈中所要體現(xiàn)的內容(故事情節(jié))或民族精髓。同時,舞臺的表現(xiàn)形式還可以較為全面地將民族的服裝、道具、音樂等進行表現(xiàn)。例如,近幾年比較受歡迎的《云南印象》《母親河》等,都是較為原生態(tài)并能夠全面表現(xiàn)民族自身魅力的舞臺作品。同時,也能夠讓廣大群眾所接受,并且受到較高的藝術評價。
第三,發(fā)展群眾參與的廣場舞蹈。這些主要包括非專業(yè)的以參與為主的群眾舞蹈。如中老年健身類舞蹈、幼兒及少兒舞蹈啟蒙教育等。這些舞蹈不需要去太多地要求身體素質或專業(yè)技能,主要以自娛自樂為主,在放松的同時還可以鍛煉身體且了解一定的民族文化。國外有自己的健身舞蹈,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用民族舞蹈作為基礎的健身舞蹈,這樣不但可以弘揚民族文化還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也可謂是一舉兩得。
如何發(fā)展并將我們的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是文化工作者們不斷探索和尋找的重要工作,這需要我們齊心協(xié)力共同努力。同時,也是為后世建立更多文化財富的重要事業(yè)。無論是不同的膚色或是不同語言,文化作為人類溝通的橋梁讓我們去互相學習相互欣賞。因為它就是美好,我們需要生活中處處都充滿著美好的氣息。讓我們將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展示給世界,讓世界了解并贊美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讓我們共同去實現(xiàn)民族文化就是世界文化這一偉大的事業(yè)!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