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繞《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著眼于語文課人文性、工具性兼具的特點,探討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中應如何加強對學生思想情感、審美情趣、文化素養(yǎng)、藝術品質(zhì)、美好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文性 新課標 非智力因素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c)-0168-01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然而,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語文教學中除了傳授知識外,還應重視和加強對學生思想情感、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文化素養(yǎng)、藝術品質(zhì)、美好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本文就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養(yǎng),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微淺探討。
1 在感受生活、感悟人生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思想情感、提高道德修養(yǎng)
《新課標》:“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真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提高道德修養(yǎng)?!北贝蠼淌谟诘ふf:“教育就是關注人的道德養(yǎng)成、價值觀、世界觀的逐步醞釀養(yǎng)成?!闭Z文課應引導學生在小小課本中體悟字里行間所蘊涵的真、善、美、理、智、情,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提升他們的思想品格與道德修養(yǎng),讓有情有感有義有理的語文課帶給他們自身成長的啟迪、思想情感的熏陶和道德品質(zhì)的完善。
老舍的《我的母親》中的溫情、溫暖和愛,并非每個孩子初讀此文都能體味得很深刻,而通過對作品內(nèi)涵深層次的剖析實現(xiàn)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升華,則不僅要求學生有智力因素的參與,更要有非智力因素—— 思想情感的介入,同樣,他們不會從生命哲學的角度讀透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不懂其中寄予的對生命的崇敬和贊美,那么,勇敢面對各種不利于生存的因素、堅韌不拔地開辟未來的深義便形同虛設;他們感受到《在畫布里搏斗的人生》中謝坤山的堅強,就不會為懦弱找借口,就不會輕易被困難打到,更不會輕言放棄、輕待生命。這些文字背后的道德品質(zhì)的力量就會化為他們的人生動力和對道德品質(zhì)的追求,這樣的語文課才真正擁有了它特有的優(yōu)勢和魅力,也才真正會教育人、引導人、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功能,使人形成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道德風尚和行為規(guī)范。
2 吸取文化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
語文是知識的載體又是文化載體,它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容是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它同時又獨具藝術性,帶有強烈的主觀表現(xiàn)性與個人獨特性的特質(zhì),這就決定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感受力,文化吸收力。
古代文章、詩詞、歌賦則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在教學中,始終不要忘記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鑒賞能力,要讓學生對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有一定的了解,鍛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思想能力的同時,把文化素養(yǎng)積淀到靈魂深處,腹有詩書氣自華。《論語》中有多少警句哲言,可以讓學生去品悟去提升對事物事理乃至人生的深刻認識,從古代先賢的思想中戲曲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岳飛《滿江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給學生的是對正義對尊嚴對理想的捍衛(wèi);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大江東去,浪淘千古風流人物”給學生的是豁達灑脫的豪邁人生的啟迪;《三國演義》中的智慧,魯迅筆下震醒靈魂的文字……語文課本就像一個舞臺,孩子們就是觀眾,老師就象編導,在整個舞臺上,孩子們可以學會鑒賞品位感受文字、文學、文化的魅力,提升感受藝術的能力、積累文化素養(yǎng),讓孩子們在熏陶中積淀成長提高。
3 感受自然之美、社會之美或藝術之美,提高審美能力
“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晶”,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外在的自然風景是與內(nèi)在的心靈相互疊印,相融為一的?!读羧〉ば恼蘸骨唷烦溆鴼夤?jié)美、《送東陽馬升序》體現(xiàn)著逆境中奮斗的美、《喜看稻菽千重浪》展示了無私奉獻、勤奮堅持的美、《陳情表》表現(xiàn)了人性人情美,只有追求美、挖掘美,才能努力再現(xiàn)教材之美。而美感是通過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具體感受的,那么借助教學手段可以通過再現(xiàn)、強化、傳遞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美,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如在教學古詩《春江花月夜》時,利用多媒體使一幅幅與詩風格相近的書畫作品映入學生的眼簾,一首首委婉優(yōu)美的古箏樂曲飄入學生的耳廓,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學生通過文字去自然地進入情境,再讓他們抒發(fā)自己的感受,體會月朗風清春暖花開的夜晚的美,體會那份離愁別恨那份感嘆惆悵,體悟人生哲理。這樣,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就能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悟到詩中所蘊涵的美妙意蘊。要發(fā)現(xiàn)美、把握美、傳達美,讓學生懂得去發(fā)現(xiàn)美、珍惜美、創(chuàng)造美。
“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fā)展。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都貫串著審美追求。未來社會更崇尚對美的發(fā)現(xiàn)、追求和創(chuàng)造。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
4 在文字傳達的義與理中塑造學生健全美好的人格
語文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教育、更是解決人心靈問題的教育,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與優(yōu)勢決定它應該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嘗試,這樣它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其巨大而獨有的教育、感化、傳承文明的作用。要發(fā)揮我們的聰明才智,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機,??讓每個學生煥發(fā)活力。不但要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峰,還要攀登人文素養(yǎng)的高峰!
人是社會的人,個體不能脫離集體,這就要幫助學生在學會交往、學會尊重、學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識的過程中,完善自身人格。例如在《蘇武傳》、《師說》、《岳陽樓記》等的教學中,告訴學生去思考如何做一個頂天立地、智慧豁達的人;《音樂巨人貝多芬》告訴學生人可以扼住命運的咽喉成為一個不會被打到的巨人;《愚公移山》告訴學生做個真正智慧、堅持、不怕困難的人;《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可以告訴學生做一個珍惜友誼、懂得合作互助的人。如何做人,正是素質(zhì)教育的首要任務。個體和集體的關系中最多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在教學環(huán)境中引入競爭的理念,倡導公平、友好的競爭,則能夠培養(yǎng)學生樂觀開朗、豁達大度的心理品質(zhì),完善學生的人格。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進取的每一個閃光點并予以肯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把學習的根扎在廣袤的人的發(fā)展需要的土地上,是進一步完善學生現(xiàn)代人格、超越自我的一個重要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沖鋒.論語文素養(yǎng)及其培養(yǎng)[J].當代教育科學,2010(18):60-63.
[3]王尚文.求同存異,致力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J].語文學習,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