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一種簡單有效的上瞼型內眥贅皮矯形方法。方法:采用常規(guī)重瞼成形術切口,在內眥贅皮處設計與重瞼成形術切口相連接的上瞼內側三角形旋轉皮瓣成形+去除兩個三角形皮瓣的新術式。自2006年3月~2010年12月,上瞼型內眥贅皮共19例,并進行為期3個月~2年的初步隨訪。結果:對隨訪的就醫(yī)者的重瞼形態(tài)和內眥部形狀進行評估,新內眥成形良好,切口愈合良好,瘢痕不顯,重瞼線自然流暢,手術效果滿意。結論:本術式適用于上瞼形內眥贅皮矯形術,及上瞼皮膚松弛的重瞼術,術后形態(tài)較好。
[關鍵詞]重瞼術;上瞼型內眥贅皮;上瞼皮膚松弛
[中圖分類號]R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7-1133-03
內眥贅皮是發(fā)生在內眥部的縱向弧形的皮膚皺褶,又稱蒙古皺襞。皺褶將內眥角及淚阜部分或全部遮掩,使兩內眥間距離加寬,內眥贅皮是臨床上常見的容貌畸形,由于內眥贅皮的存在,行重瞼成形術時,常使上瞼的皮膚皺襞過低,影響重瞼的形態(tài)完美。自2006年3月~2010年12月,術者采用本法矯治上瞼型內眥贅皮共19例,術后效果較好,適用于上瞼型內眥贅皮。
1 臨床資料
本組19例就醫(yī)者(38只眼睛),男性1例,女性18例,年齡20~65歲。19例就醫(yī)者均同期行重瞼成形術和內眥矯形術。
2 手術方法
2.1 切口設計:患者取平臥位,用美藍在上瞼距瞼緣5~7mm處繪出重瞼成形術切口線,止于正常內眥點水平處略偏下標記為A點,切口線內側端與贅皮緣頂端交點標記為B點,然后自B點沿內眥贅皮緣止于贅皮緣末端標記為C點,連接A、C兩點(兩點距離不應小于3mm),自C點向重瞼成形術切口線做一連線的交點標記為D點,使△ACD為CA=CD的等腰三角形,自D點向贅皮緣線做一連線的交點標記為E點,DE≦CD,形成∠CDE≧60°的△CDE。上瞼皮膚松弛者,按常規(guī)先設計重瞼線,再根據皮膚松弛度設計皮膚去除量,內眥處同上設計基底位于內眥的△CDE。術前示意圖見圖1~3。
2.2 麻醉:切口及分離區(qū)域用0.5%利多卡因加1∶200 000腎上腺素行皮下和眼輪匝肌下局部浸潤麻醉,每側約0.2~0.3ml。
2.3 手術過程:沿所標記切口線分別切開去除上瞼及內眥部△BDE和△ACD等多余的皮膚、部分瞼板前眼輪匝肌和結締組織,充分松解△CDE皮下組織,并修整錯構的眼輪匝肌,或縮短內眥韌帶,充分止血后,旋轉△CDE皮瓣,將D點和A點無張力縫合,并固定于內眥韌帶或深部組織,重瞼成形按常規(guī)用7-0尼龍線間斷縫合皮膚切口,縫合后平整無“貓耳”,操作完成。
2.4 術后處理:術后切口處涂紅霉素眼膏保護傷口,局部用紗布覆蓋,略微加壓固定術后24h,去除紗布和清潔傷口。術后第5~6天拆線。
3 結果
本組19例患者中,5例失訪,其余14例經3個月~2年的初步隨訪,術后新內眥成形良好,淚阜外露適中,內眥切口愈合良好,瘢痕不顯,重瞼線自然流暢。術后1個月有5例內眥部增生發(fā)紅,3~6個月逐漸軟化消退,顏色與周圍皮膚膚色相近。所有隨訪患者均對手術效果表示滿意。典型病例見圖4~6。
4 討論
內眥贅皮(epicanthus)是遮蓋內眥部縱向弧形皺褶,為亞洲地區(qū)蒙古人種所特有。臨床上以上瞼型內眥贅皮多見,部分可伴有或不伴有重瞼。行重瞼術時未矯形內眥贅皮者,術后內眥贅皮愈加明顯,重瞼近鼻側被內眥贅皮覆蓋,達不到美學效果。
4.1內眥贅皮的成因:掌握內眥贅皮的成因是徹底矯正它的關鍵。關于內眥贅皮的成因許多學者多有論述,主要有:①鼻背低平發(fā)育不足、眼瞼水平皺襞的皮膚過少,內眥部皮膚水平方向過剩、垂直方向不足張力過大[1];②上下瞼眼輪匝肌于內眥韌帶起始處錯位、錯構所致內眥韌帶淺層纖維和眼輪匝肌走行于內眥皺襞內等[2-4]。本文不再贅述。根據內眥部眼輪匝肌起點移位的特點內眥贅皮分為[3]:上瞼型、下瞼型、上下瞼型。上瞼型:為上瞼眶隔前部眼輪匝肌在內眥部起點的畸形。多為眼輪匝肌眶隔前部淺頭在內眥部的起點出現外移和內眥韌帶淺頭增長所致,嚴重時牽拉下瞼部眼輪匝肌起點輕微外移。內眥贅皮起于上瞼瞼板前或眶隔前,斜向內下方,止于下瞼緣的內側。外觀上,內眥角呈現尖端指向內下方的尖形,皮膚厚度正常。
4.2手術要點:為矯正內眥贅皮改善眼周美學效果,國內外許多學者不斷探索改進推出了繁多的內眥贅皮矯形術式,內眥贅皮矯形手術方法較多。合理的內眥贅皮矯形術都是對內眥部組織重新排列來減輕垂直向的皮膚張力,以取得較理想的矯正效果。選擇任何一種手術必須以既糾正內眥贅皮達到美觀的效果又減少術后瘢痕為原則。許多方法的皮膚切口多,內眥部的瘢痕袒露明顯。在使用“'V-W'內眥成形術[5]”矯正上瞼型內眥贅皮后,術后早期上瞼內1/4可出現皮膚松弛性皺褶,雖然1~3個月可以展平,但受術者不滿意。 因此,筆者根據上述原則,受D.R.Millard關于“通過手術形成的種族融合[6]”的啟發(fā),設計了適宜上瞼型內眥贅皮+重瞼成形術新術式。注意事項:①病例的選擇:此方法僅適用于矯治上瞼型內眥贅皮同時要求行重瞼術的患者;②術前設計:先常規(guī)設計重瞼線,再根據上瞼皮膚的松緊程度及內眥贅皮的分級程度設計去皮范圍,筆者的經驗重瞼線的內眥止點略低于內眥點;③內眥部錯位眼輪匝肌淺頭的處理:內眥贅皮存在眶隔前眼輪匝肌淺頭位置的異常,術中必須對異位的淺頭徹底松解,或切除內眥韌帶淺層的致密結締組織,才能達到無張力縫合,獲得良好眼瞼外形,否則矯正效果不佳,甚至術后不久內眥贅皮復發(fā);④縫合:內眥點的縫合必須要固定于深層組織,這要可以減少增生性瘢痕的發(fā)生率,考慮重瞼線的長度,至少在D點和A點無張力縫合后鄰近的上一針與深層組織固定牢固。
4.3術式特點:①本術式設計簡潔,術野暴露充分;②術后主要切口與重瞼切口順延,由于錯位眼輪匝肌淺頭的處理及△CDE皮瓣的松解在內眥部垂直張力的作用C點下移,使AC切口平行于下瞼緣,經過臨床實踐,筆者未發(fā)現本術式瘢痕增生現象;③去除的皮膚及旋轉的△CDE皮瓣,消除或改變了瞼形內眥贅皮內眥部的皺襞,使重瞼線順暢自然;④本術式僅適用于上瞼型內眥贅皮并同時行重瞼成形術者,尤其是上瞼皮膚較松弛者,內眥部皮膚的去除量及術后成形,筆者的經驗優(yōu)于傳統(tǒng)的術式。
4.4 筆者采用本術式的內眥矯形從美學角度講均顯矯正不足??赡苁鞘中g設計保守,此組病例均未行內眥韌帶縮短;或因術中錯構組織處理不徹底,術后內眥贅皮復發(fā);再有受術者對美學上標準內眥角的接受程度。曾有受術者反饋內眥矯形后,顯得成熟了(失去了原有的天真相)。這要求筆者術前必須反復溝通,尊重受術者知情權和選擇權,以達到受術者滿意的和諧美為終極目標。
總之,本手術具有方法簡單易于掌握,術中出血少和組織損傷小,術后瘢痕不明顯的優(yōu)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內眥部術后早期的瘢痕雖能逐漸減輕最終不明顯,但還是必須在術前向就醫(yī)者說明,以免就醫(yī)者不滿意。王煒教授:“就發(fā)展而言,眼部整形美容是整形美容外科最具有研究和發(fā)展前景的領域之一”。
[參考文獻]
[1]Park JI.Epicanthoplasty in Asian eyelids[J].Plast Reconstr Surg,1996,98(4):602-609.
[2]Yoo WM,Park SH,Kwag DR.Root-z epicanthoplasty in asian eyelids[J].Plast Reconstr Surg,2002,109(6):2067-2071.
[3]馮越蹇,張海明,胡守舵,等.內眥贅皮的分類及相應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7,16(4):512-514.
[4]趙宏武,盧范,宋建星.內眥贅皮的解剖成因探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1,10(3):176-177.
[5]范俊田,盧彬.“V-W”內眥成形術[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5,8(4):450- 451.
[6]戴維·拉爾夫·米拉德,著.程寧新,王原路,熊斌,譯.整形外科原則[M].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104-106.
[收稿日期]2012-03-21 [修回日期]2012-05-10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