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母親的女兒觀,與女性出生卑微緊密相關,同時也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和女子要“講孝道”的婦道觀念的根源;深感男尊女卑的古代母親,要遵循“三從四德”,對女兒進行女紅教育,為以后勤儉持家奠定基礎;古代母親對女兒也進行“事父母、事舅姑”婦道觀念的教育,為以后很好地處理婆媳關系奠定了基礎。雖然傳統(tǒng)的教育觀存在著嚴重地束縛女性的自由和發(fā)展的方面,但在勤儉持家和處理婆媳關系方面值得現(xiàn)代人借鑒。
關鍵詞:中國;古代母親;女兒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01
中國古代母親的女兒觀,與女性出生卑微緊密相關,同時也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和女子要“講孝道”的婦道觀念的根源;深感男尊女卑的古代母親,必須遵循“三從四德”,對女兒進行女紅教育,為以后勤儉持家奠定了基礎;以及古代母親對女兒孝道觀念的教育,無不為家庭和諧增添了一份力量,雖然歲月緩緩流逝千年,但這些觀念對今天母親教育女兒仍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一、中國古代母親對女性的認識
中國古代母親也是從小長大,經歷了女兒、妻子、母親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深感女子出生的卑微、地位的低下,導致“女子無才便是德”和“孝道”觀念的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古代母親對女性也不乏一些認識。
(一)出生卑微的觀念
中國古代女子從出生之始,地位就十分低下,在古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古者生女三日,臥之床下,弄之瓦磚,而齋告焉。臥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磚,明其習勞,主執(zhí)勤也。齋告先君,明當主祭祀也。三者蓋女人之常道”意思是古人生下女孩三日之后,讓她睡在床下,將織布用的瓦磚給她當玩具,(男孩則是睡在床上,將卿大夫用的圭璋給他當玩具)并將生女之事齋告宗廟。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女子出生后就被區(qū)別對待,造就女子以后的卑下柔弱。讓女子從小玩弄瓦磚,就是告訴女子應當親自勞作、不辭辛苦;齋告先祖,就是要告訴女子應當準備酒食,幫助夫君??梢娕訌某錾哪强瘫惚弧皹撕灮绷?,即便隨著年齡的增長,也無法摘掉這個“標簽”。
(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
由于“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造成婦女人格低下、沒有尊嚴,《大戴禮記》說:“女者,如也。子者,孳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長其義理者也,故謂之婦人?!本褪钦f,女子這個稱呼,本身就含有女人依靠男人的教導而孳長義理的內容。婦女一定要順從一切男人,包括父親、丈夫、兒子,處于社會的最底層。造成古代母親大多數(shù)才識淺薄、只是看重自己的“婦德”。在日常生活中,這一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女兒。
(三)講孝道的觀念
古代母親要求女兒對公婆要孝順,用侍奉父母的方法侍奉公婆,應將公婆當做自己的親生父母一般,“敬與父同,愛與母同”。雞初打鳴,就應把公婆起床的盥洗水、衣服等準備停當,冬日要把床烘暖,夏日要把席子扇涼,驅盡室內蚊蠅。呂得勝在《女小兒語》中說:“古分內外。禮別男女。不避嫌疑,招人言語。孝順公婆,比如爺娘。隨他寬窄,不要怨傷。尊長叫人,接聲就叫。若叫不應,自家先到。長者當讓,尊者當敬?!蹦赣H教導女兒:對長輩要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
二、中國古代母親要求女兒遵循“三從四德”的教條
在儒家思想浸潤的封建社會,一直都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女子最重要的本分就是“三從四德”。“三從”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種思想伴隨女子的一生。在實踐中又要求婦女用“四德”來約束自己。三從四德對于婦女一生最大的影響是奴性的滋長,其實質是就是柔順?!叭龔摹敝械摹霸诩覐母浮敝饕憩F(xiàn)在女兒在家要順從父親,孝順父母。推而廣之,出嫁后也要孝順舅姑,因為公婆養(yǎng)了丈夫的小,兒子和媳婦應該養(yǎng)公婆的老,然而在當今社會,婆媳關系處理不好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因此需要特別強調“侍奉父母、舅姑”的問題和當今瀕臨消失的“婦功”教育。
(一)“事父母、事舅姑”的職責
《女論語·事父母章》母親教女兒應該這樣做:“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朝早起,先問安康。寒則烘火,熱則進食,渴則進湯”。從生活的小處開始做起,盡為女子的職責、盡所謂的孝道。
古代母親教育女兒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出嫁后更要處理好“婆媳關系”。《內訓》就告訴女子“舅姑所愛,婦亦愛之。舅姑所敬,婦亦敬之。樂其心,順其志,有所行,不敢專;有所命,不敢緩。此孝事舅母之要也。”也就是說女子出嫁后應該孝敬舅姑,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同時事父母、事舅姑不要只是外安其身,還要內安其心,這樣才算是盡了孝道。
(二)婦功的教育
教女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由于社會體制的原因,女子只能在家接受母親或女師的教誨,所以教育的內容也只以培養(yǎng)溫良的婦德和學習女工為主。學習女工是古代女子的必修課,在《女論語》中便有所體現(xiàn)“凡為女子,須學女工。紉麻緝苧,粗細不同。機車紡織,切勿匆匆??葱Q煮繭,曉夜相從。採桑摘柘,看雨占風。滓濕即替,寒冷須烘。取葉飼食,必得其中。取絲經緯,丈匹成工。輕紗下軸,細布入筒。綢絹苧葛,織造重重。亦可貨賣,亦可自縫。刺鞋作襪,引線繡絨。縫聯(lián)補綴,百事皆通?!睍心赣H教育女兒必須學女紅,這些紡織、縫紉、刺繡等技藝和這些技藝的成品都可稱之為“母親的藝術”。這一藝術不僅可以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豐富家庭的文化生活,而且也可以體現(xiàn)婦女的價值,甚至會關系到女子一生的幸福。
三、中國古代母親女兒觀的當代啟示
中國古代母親的“出生卑微”、“女子無才便是德”、“三從四德”等觀念,在當今無疑受到批判和剔除。然而,中國古代母親對女兒的教育觀不完全是現(xiàn)代母親教育女兒的障礙,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思想,可供當代母親所借鑒,尤其是在處理婆媳關系上的“孝道”、管理家庭生活上的“勤儉持家”等,值得我們傳承和發(fā)揚光大。
當前社會各大報端及生活中頻頻出現(xiàn)“毒媳婦”、“拜金女”、“小三”、“賣淫女”等身影,究其根源不難發(fā)現(xiàn),正是當今崇洋媚外的“文化”,使得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國家也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從政策開始落到實處,進行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徐梓.女誡——女性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2]、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