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大學這一學習階段的獨特情況,分析了目前在大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描述了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提出了輔導員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結合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勢和可實施性,總結了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2
隨著高校招生人數(shù)的逐年提高,高等教育從精英型向大眾型轉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的外部原因:如獨生子女人數(shù)增多、就業(yè)壓力增大、社會競爭激烈;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內部原因:如身心從發(fā)育成長期進入成長定型期,生活狀態(tài)從家庭生活進入半社會化的集體生活,經濟上由家庭供養(yǎng)支配轉向家庭供養(yǎng)自主支配。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
大學階段是每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階段,也是由學校邁向社會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往往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劇烈的變化,大部分同學有較完善的自我意識,能較好的認識自己,說服自己,他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交往廣泛,有知心朋友,他們可以通過自身調節(jié)來克服困難;也有一部分同學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下面按大學生的學習階段來具體分析問題。
1.大一新生進校時的不適應感易引發(fā)自暴自棄、自閉等心理問題
首先,眼前的現(xiàn)實和曾經的理想存在巨大反差。很多同學都對大學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到了大學以后發(fā)現(xiàn)學校、專業(yè)和生活沒有想象中的完美,從而容易讓學生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其次,人際關系的不和諧。有些同學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在上大學之前都是家中的絕對中心,上了大學就是踏進半個社會的人了,他們不懂如何與人交往,就容易被孤獨化。
2.大二學生的學習和情感壓力帶來的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1]
一方面,大學的學習和生活要求學生自身有較強的自控能力,知識的傳授上也更加注重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高中時區(qū)別很大,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部分同學可能沒有合理的分配時間,過多的參加了社團活動,有的同學可能迷戀上網、打游戲等,這樣很容易就導致補考和虧欠學分。而現(xiàn)在大部分高校普遍實行學分制,學分又和學位證掛鉤,部分學生到了大二時就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拿不到或快拿不到學位了。另一方面,英證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等一般都集中在大二,在一般的課業(yè)學習之余,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對于一些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壓力若不能及時排解的話,容易引起焦慮和恐懼等心理問題。
3、大三學生在考研、考公務員和就業(yè)等出路方面的矛盾心理
大三是一個需要考慮一年后是考研、考公務員還是就業(yè)的重要時期。根據歷年的公務員招考職位信息可以看到,公務員招考的門檻越來越高,但是很多同學熱衷于公務員的穩(wěn)定性,難以抉擇。對于考研還是就業(yè)呢?由于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考研熱的現(xiàn)象,很多人是受這種氛圍的影響才去考研的,到底是花三年的時間繼續(xù)深造還是賺取更多的工作經驗,成為困擾大學生的重要問題。
4、大四學生易產生追求自我實現(xiàn)與現(xiàn)實相沖突的悲觀心理
自我意識的增強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是他們向往和追求的目標,這種愿望隨著年紀的增長而不斷增強。許多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在各種場合和活動中顯示自己的才華,同時也希望學校和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使得他們的才能得以實現(xiàn)。然而,高校擴招使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到大學接受教育,但也導致人才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當他們面臨畢業(yè)時,沒有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工作、工資待遇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值,就業(yè)期望與現(xiàn)實之間往往存在較大差距,往往讓他們感覺前途渺茫。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
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始于上世紀80年代,但真正得以迅速發(fā)展和普及是在教育部2001年出臺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之后,它對各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未能落到實處,主要表現(xiàn)為如下幾個方面:
1、對心理健康教育有認識偏差
首先,中國是一個比較傳統(tǒng)的國家,在心理健康方面起步較晚且重視程度不夠,民眾對此了解和認識也不夠到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一直處于比較被動狀態(tài)。其次,在實踐教育過程中不斷地強調、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同時又常常把很多心理健康問題歸結為道德品質問題,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2]。由于這種認識誤區(qū)的存在,造成了高校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而輕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觀事實,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從屬于思想政治工作而不能得到足夠重視。
2、師資力量嚴重不足
我國有的萬人以上高校才配備1—2名心理咨詢教師,當前,大約不足10%的高校能達到1:5000的師生比,有的高校則為1:30000。這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和香港、臺灣高校相比,相差甚遠。如美國1999—2000年的師生比平均為1:1681.5;香港的師生比平均為1:1000[3]。
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當
從學校方面上講,一些高校沒有積極做好心理健康預防工作,而把工作重心放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上。這樣只能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還有,一些高校存在希望依靠心理講座達到教育目的的做法,邀請知名心理學者開設講座,對于普及心理知識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三、輔導員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輔導員的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在心理上更貼近大學生,更能理解大學生的想法,從而能很容易取得大學生的信任。輔導員工作在學生中間,熟悉學生的學習情況、家庭情況、性格和生理缺陷等基本情況,而且還對學生所學專業(yè)以及不同學習階段,學生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有全面的了解,這就給輔導員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平臺。
1.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
全面了解每位學生是輔導員開展心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輔導員應該無條件的關心接納每一位學生,這對于剛進入陌生環(huán)境的大學生來說非常的重要。其次,和家長保持緊密聯(lián)系。相當多的家長在子女考入大學后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提供經濟支持上,而對子女的心理成長問題則關注不夠,現(xiàn)代家庭很多是獨生子女,很多家庭由于多種原因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不足。長期生活在這樣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在大學校園里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再次,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通過心理測試、個案分析,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要主動關心心理弱勢群體,經常性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和談心,給他們鼓勵和幫助。
2、建立有效地預警體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預防,那么建立有效地預警體制將是前提條件。輔導員在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關注的同時,應不斷加強自身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積極參加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方面的培訓,閱讀相關心理學知識的書籍及時地補充心理學知識。輔導員要在每個班級設立心理健康信息員,并對該同學進行有關知識的培訓,使他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讓這個學生能及時地反饋班級同學的心理狀況,通過這些工作可以有效地預防由心理問題引發(fā)的惡性事件的發(fā)生。輔導員還要經常同任課教師以及寢室管理人員加強聯(lián)系,這樣能更多地掌握學生的動態(tài)和心理狀況。
3、積極引導學生自我調節(jié)
大禹治水,宜疏不易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一樣,輔導員要充分發(fā)揮各級
團學組織、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等部門的積極作用,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不僅使學生課余時間感到充實愉悅,還可以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4.密切關注學生特殊群體
現(xiàn)階段,大部分的大學生能保持健康、積極和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密切關注學生特殊群體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這其中要特別關注貧困學生、網絡成癮學生、性格內向學生和逆反心理較強的學生。隨著我國高校貧困生體系的進一步健全,大多數(shù)貧困生都能順利完成學業(yè),但有些貧困學生虛榮心較強,經不起貧困帶來的精神壓力,他們總覺得窮是沒面子的事,不敢面對貧困,與同學相處敏感且自卑,采取逃避、自閉的做法。這類學生需要輔導員不僅在物質上提供幫助,而且要鼓勵他們自立自強、樂觀的面對未來。網絡成癮的學生往往是自控能力較差,或者是人際交往困難,他們無法合理分配好自己的時間,把過多的時間沉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難以自拔。面對這類學生輔導員要引導他們不斷增強自控能力,有一點點進步就要肯定和贊揚,這些能激發(fā)、提高他們潛在的自我能量。
高校輔導員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以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幫助每一個大學生在順利完成大學學業(yè)的同時,以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走向社會,建設國家。
參考文獻:
[1]、 楚嶺輝.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xiàn)狀及對策探析[J].佳木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26—128
[2]、 李桂蘭.高校輔導員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10):292—295
[3]、 馮鐵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現(xiàn)狀及政策建議[J].湖北大學學報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125—129
[4]、 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學[M]. 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3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