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是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過程,這種過程看似簡單,但這其中也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在當今世界上,科技迅猛發(fā)展,翻譯不再是語言的簡單交換,而是一種跨世界的文化交際。在英漢的翻譯過程中,我們能夠明顯地看出兩國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怎樣去減少翻譯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誤差呢?本文將作出分析。
關鍵詞:文化差異;產(chǎn)生原因;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2
在英漢翻譯中,我們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一定的誤差,這是在所難免的,因為中英兩國在文化上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例如,我國將龍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圣物,甚至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選擇吉祥物時,一些專家也曾將龍納入奧運會吉祥物之列,但是,在西方人眼中,龍是邪惡的動物,它們只會殘害人類,是個不祥的動物。所以,龍沒有成為奧運會的吉祥物,大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再如,在英語中“old cat”這個詞組,倘若我們不了解英國的文化傳統(tǒng),只會將它直譯成“年老的貓”,但事實上它卻是“尖酸刻薄的老太太”的意思。還有我們在日??谡Z中所聽到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 它的意思是“傾盆大雨”,但是一些初學者往往就會把它譯成“下貓下狗” ,這樣就產(chǎn)生了許多笑話,而歸根到底的原因就是對文化差異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在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就能看出中英兩國明顯的文化差異,但是,這樣的差異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
一、翻譯過程中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原因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不同
眾所周知,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會造就不同的民族性格,正如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謹,俄羅斯人豪放,這些民族性格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自然氣候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些不同的民族性格,也在翻譯中所透露出來。英國靠近大西洋,春天吹來的第一縷春風是西風,所以著名的詩人雪萊曾寫下了一首贊揚西風的詩《西風頌》。而也正是氣候的原因,英國的天氣變化多端,英國人出門都會隨身攜帶雨傘,以防天氣有變。他們打招呼時最先說到的也是天氣。與英國不同,中國東臨大海,地勢也是西高東低,第一縷春風是東風,而不是西風。中國的天氣不像英國的天氣那樣變幻無常,所以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很少會去詢問“天氣怎么樣”,而是問“最近好么”“身體怎么樣”“吃飯了沒”。由此可見,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對英漢翻譯有著不小的影響。
2、民族宗教信仰不同
在外國人眼里,人類是由亞當和夏娃創(chuàng)造的,而上帝是他們心中的神,他們信仰崇拜上帝。下面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例子,“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 s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倘若我們直接翻譯,那么它的含義就是“約翰可以依靠,他既不吃魚,還玩游戲”,這樣翻譯是不是有些不知所云呢? 究其原因是對歷史文化背景不夠理解。在英國歷史上宗教斗爭甚為激烈, 舊教規(guī)定在齋日教徒可以吃魚。后來新教推翻舊教,新教教徒為了表示忠于新教而選擇不吃魚。所以“eat no fish”在此就轉譯為了“忠誠”之意。既然忠誠了,那么就要規(guī)規(guī)矩矩,所以“play the game”就轉譯為“守規(guī)矩”之意。
由此可見,不同的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不容忽視。在中國,自古就有儒、道、佛三大宗教,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有我們所了解的“如來佛祖”“玉皇大帝”“觀世音”等等,中國人將他們奉為神,直到如今,還會有人信仰。在這其中佛教由于很早傳入我國所以對我國的文化影響最大,有很多成語就源于佛教。例如:五體投地、現(xiàn)身說法、苦中作樂、天花亂墜等。如果在翻譯時我們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那么一定會出錯,有時還可能會鬧出許多笑話。
3、價值觀念不同
每一個民族,每一種文化都有自身的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與文化緊密相連,不同的文化中所反映出了不同的價值衡量的標準,所以,有時我們也要客觀地去評價一個國家及民族的價值觀念。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就以謙虛謹慎,淡薄豁達來要求自己,不喜歡出風頭,不喜歡招搖,如果一個人過于突出,那么他必會遭災,“行高與眾,人必非之”正是此意。在中國人的觀念之中,國家的利益高于集體的利益,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不能因追逐個人利益而拋棄整體利益。而西方社會競爭激烈由此導致在西方人的觀念之中,人是獨立的個體,人有權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應該獨立發(fā)展,獨立衡量事物,并靠著自己去實現(xiàn)自己的自身價值,個人的利益是無上的,只有靠著自己的拼搏與努力,才會獲得成功。這樣的觀念也造就了他們孤傲的個性。
4、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英國人的思維方式有著很大的差別,這些差別我們從一些簡單的例子上就可以看出來。經(jīng)濟危機中國受到的影響很小,是因為中國人賺了錢以后會將大部分儲蓄起來,而不是全部用來消費。在英國人看來,賺的錢就應該用來享受,儲蓄起來那就永遠也享受不到生活了。中國人將自己的財產(chǎn)留給子女,英國人則會讓自己的子女自己去掙錢,不會留給他們?nèi)魏伟嘿F的遺產(chǎn)。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比較直觀的,而不像英國人注重邏輯思維和推理。中國人覺得直覺很重要,注重認知過程中的感覺和經(jīng)驗,而英國人則會去客觀地認識事物,所以他們的邏輯思維較中國人而言是略勝一籌的。思維方式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就不盡相同,這會直接影響文化的交流,所以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誤差。
二、減少文化差異所產(chǎn)生誤差的解決方法
1、全面理解英語單詞的意義
不同于中文,一個英語單詞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在翻譯時也不能只停留在這個英語單詞常見的意義上,而是要全面理解英語單詞的意義,倘若我們只是將單詞的意義生搬硬套于句子之中,那么就會產(chǎn)生更多的誤差。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之時全面理解英語單詞的含義,在理解之后,去領悟推敲它的引申之意,這樣才能將要翻譯的文本之意表達的完整和全面。
2、了解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
英漢翻譯過程中,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會造成不同的翻譯效果。例如Hawkes把《紅樓夢》中的“阿彌陀佛”譯成了“God bless my soul”,在中國的無量壽佛在西方人的眼中就變成了上帝,這看似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其實這就是由于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成的。在西方,沒有佛祖這樣的神,上帝就是人們心中的神,所以Hawkes會這樣翻譯也就不足為奇了。在翻譯時,我們要考慮不同的歷史、社會背景,并注重他們的異同。當然,文化差異不是輕易就形成的,它也經(jīng)歷了長久沉淀,所以,英語翻譯的人員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土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從這個切合點人手,把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翻譯失誤降到最低
3、學會正確運用漢語中的一些慣用語
學會正確運用漢語中的一些慣用語,用最好的方法來傳達文化內(nèi)涵。英漢翻譯過程是一個看似簡單但事實上繁雜的過程,因為我們要對英國文化進行細致的了解及分析,然后用最準確的語言將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來。我們所翻譯出來的內(nèi)容,不僅要符合文本的意思,還要達到精煉而且有自己本國的語言特色這樣一個效果,即既不會失去原本的意思,又有我們自己語言的特色。這樣一來,我們所要表達的文本內(nèi)容就更加容易被本國人所接受。
4、了解更多關于中英兩國的文化知識
從事英漢翻譯活動的人必須了解許多關于兩國不同的文化常識,因為倘若了解得不多,很難將翻譯這項工作做完整。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著不同的特征,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包含了不同的方面,英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甚大,直接對譯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只有掌握積累更多的關于兩國的文化知識與常識,才能將翻譯工作做得更好。在課余時間,我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媒體多了解一些英國文化,民族風俗習慣,也可以讀一些有關方面的書籍來了解英國的文化知識。
5、恰當運用翻譯理論及技巧
翻譯也可以算作是信息傳播的一種形式,只是這種形勢較為特殊。 在翻譯過程之中,我們不單單是在將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我們也是在進行著兩國不同的文化交流,傳遞著不同的社會信息。在兩種文化相互傳遞之時,操縱者所選擇的語言符號不再是原來的符號系統(tǒng),而是產(chǎn)生了文化換碼。近些年來,許多專家及學者一直都致力于研究翻譯的理論及技巧,也有許多關于翻譯理論和技巧的書籍相繼問世。這種現(xiàn)象不只出現(xiàn)在國內(nèi),國際上也很早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所以若想從事翻譯工作,我認為,多看一些關于翻譯理論和技巧的書籍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些書籍可以給以后的翻譯工作帶來許多的方便,同時也可以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
由此看來,在英漢翻譯過程中,我們在掌握好我們的母語的同時,也要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英語各方面的知識。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運用多種不同的手段來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區(qū)域的歷史知識、風俗習慣、文化背景。這樣,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就會將誤差減少到最少,從而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蘇巖《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差異透析》[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6)
[2]、丁珊《淺議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因素及策略》[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0(08)
[3]、余玲《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