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交通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 課題編號11YS05
摘 要:當代中國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小提琴作品,作品或取材于中國民族音樂素材,或取自中國古曲,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音樂特色和民族內涵,從內容上、音樂性、旋律上都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本文對于當代中國小提琴作品的特點做分類淺析,以展望中國小提琴作品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當代;小提琴作品
[中圖分類號]: J64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2
從1949年以來,當代中國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小提琴作品,這些作品貼近群眾,深入生活,從作品的內容上、音樂性、旋律上都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像《金色的爐臺》、《黎家代表上北京》、《瑞麗江邊》、《豐收漁歌》及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優(yōu)秀作品的問世更是掀起了國內群眾欣賞小提琴作品、學習小提琴演奏的熱潮。本文將根據(jù)當代中國小提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內容特點來進行分類解析,在分析回顧我國前期小提琴作品的同時,對現(xiàn)在和未來小提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有所展望。
中國當代小提琴作品總體來說是非常貼近群眾生活的,作品取材通俗,旋律優(yōu)美,能很快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和喜愛,同時又具有極高的藝術性,趣味高雅,這是為人民群眾所熱愛并且作品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西方古典的音樂如J·S·巴赫、貝多芬、莫扎特等大師的作品,雖然是極富內涵且藝術價值極高的作品,但是因為音樂語言和表現(xiàn)方式、內容與中國普通群眾的欣賞習慣有差異,再加上很多西方古典音樂畢竟是至少一百多年以前的作品,與當下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一定距離,所以并不能馬上為群眾所接受。而用我們自己民族特色的音樂語言和表現(xiàn)方式內容結合小提琴這種旋律性極強的樂器演奏的作品,則很好的深入了群眾,產(chǎn)生了極大地反響。
根據(jù)作品內容及取材的不同,中國當代小提琴作品大致可以劃分為這樣幾類:
1、表現(xiàn)人民群眾對于黨的擁護,對于偉大領袖的愛戴。中國在經(jīng)歷了長期的外國列強的欺凌和腐朽的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黑暗時期后,在共產(chǎn)黨的帶領下終于迎來了翻身的日子,人民開始當家做主站立起來了。在建國后,一批歌頌黨和毛主席的中國小提琴作品問世,深情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毛主席、對黨帶領群眾翻身做主的由衷感激之情。其中著名的作品有:《喜見光明》、《金色的爐臺》(又名:毛主席的光輝把爐臺照亮)、《黎家代表上北京》、《壯錦獻給毛主席》、《滿懷深情望北京》等。作品《黎家代表上北京》主題節(jié)奏明快、熱烈,象征著黎家人民即將到北京見到毛主席時內心喜悅和激動的心情;副部主題的旋律深情、溫暖,表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人民對黨和祖國的熱愛,對主席的深情關懷。作品《金色的爐臺》是根據(jù)上海鋼鐵工人集體創(chuàng)作的歌曲《毛主席的光輝把爐臺照亮》改編的小提琴作品,作品開始的主題旋律深情而柔和表達了工人們對毛主席的深情愛戴,中間快速的部分則表現(xiàn)了鋼鐵工人激烈奮戰(zhàn)在鋼鐵生產(chǎn)第一線的工作場景,作品后半部分高亢的演奏表達了鋼鐵工人對未來的美好展望和壯志豪情。
2、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秀麗的自然景色及人們美好生活的一些場景,同時借景抒情,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歌頌,對祖國和人民深切的愛。這些作品包括:《瑞麗江邊》、《海濱音詩》、《金色的田野》、《牧歌》(沙漢昆)、《苗嶺的早晨》、《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天山春曉》等等,其中描寫少數(shù)民族的作品都汲取了當?shù)孛褡逄厣男珊推渌魳凡牧?,使之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它的音樂材料來自于新疆塔吉克族的民間素材,根據(jù)笛子獨奏曲《美麗的塔什庫爾干》改編。樂曲主題旋律高亢熱烈,給聽眾展現(xiàn)出一幅寬闊草原和層疊山脈的美麗畫卷,同時表現(xiàn)出塔吉克人民直率、熱情的民族性格。作品讓小提琴有意模仿冬不拉等當?shù)孛褡鍢菲鞯难葑喾?,來體現(xiàn)純正的民族風味。而“熱烈舞蹈”的部分則用塔吉克特色的節(jié)奏來表現(xiàn)各種不同的舞蹈,惟妙惟肖?!度瘥惤叀肥侨嗣褚魳芳沂┕饽显谠颇喜娠L時所寫的一首著名的作品,可以說是他器樂作品里面最有名的一首。這首創(chuàng)作于六十年代的作品同樣采用了當?shù)氐拿褡逡魳匪夭?,?yōu)美的旋律刻畫出瑞麗江邊令人流連忘返的美景,傣家村寨的獨特文化氣息和勤勞樸實的傣族人民寧靜、安詳?shù)纳?。這首作品的旋律有很強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充分地發(fā)揮了小提琴歌唱性樂器的特點,是一首具有濃厚詩意的小提琴作品?!睹鐜X的早晨》是作曲家陳剛根據(jù)口笛曲改編過來的一首小提琴樂曲,以苗家飛歌特有的旋律音調為主要素材。作品一開始小提琴模仿鳥兒的各種叫聲,表現(xiàn)了早晨寧靜的苗家山寨里林中小鳥蘇醒,開始鳴唱的景象。隨后,歡快的苗族特色的音樂主題反映出苗族人民開始勤勞的一天,快樂生活的場景。
3、古曲改編的中國當代小提琴作品和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的作品。這一類的小提琴作品有:《漁舟唱晚》、白石道人曲調 《側商調“古怨”》、《廣陵散》、《西皮散板與無伴奏賦格》(工上尺)、白石道人曲調《角招》、《鬲溪梅令》、《古曲 酒狂》、《空山鳥語》、《春江花月夜》等等。這些小提琴作品多為古琴曲改編,這些古曲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具有豐富的音樂內涵和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通過古曲與小提琴的結合,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的小提琴音樂的發(fā)展之路。這其中,《廣陵散》原曲是我國一首大型的古琴曲作品,又名《聶政刺韓王曲》。這部作品被認為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全曲貫注一種憤慨不屈的浩然之氣,“紛披燦爛,戈矛縱橫”。在這首改編的小提琴曲《廣陵散》中,小提琴用較大跨度的滑指來模仿表現(xiàn)古琴曲的演奏手法,用自然泛音模擬古琴的泛音音色。在四弦上高把位的演奏聲音色彩濃重而有力,表現(xiàn)了一種置死地而后生、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作品《漁舟唱晚》也是同名古琴作品改編,小提琴的《漁舟唱晚》除了表現(xiàn)湖光山色的寧靜秀美景色和漁人的悠閑生活外,富有歌唱性的小提琴則把主題旋律流暢充分地展現(xiàn)了出來,旋律線性的感覺得到了增強。古代的名作和小提琴的結合,使古曲的音樂表現(xiàn)更加多樣化,同時對于作品意境的表現(xiàn)使聽眾有新的體驗。值得一提的是,在古曲改編方面楊寶智老師的貢獻頗多,以上不少古曲改編曲都是他的作品。
4、主要描繪人們生活場景,描繪各地人們工作、生活的景象和對于豐收的喜悅的作品,如《慶豐收》、《豐收漁歌》、《新春樂》、《新疆之春》等等。這些作品篇幅雖然不大,但是生動鮮明,氣氛活躍,樂曲感染力強,能夠很快抓住聽眾。如《慶豐收》是一首很經(jīng)典的小提琴作品,也是現(xiàn)今很多中國小提琴家音樂會的必拉曲目。作品的引子是類似于西北民間山歌的一個調子,高亢嘹亮,開場就向聽眾展示出一幅西北黃土高坡、層巒刪疊的自然景象。接下來,小提琴用較短的跳弓演奏活潑熱烈的主題音樂,生動地展現(xiàn)了人民群眾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喜人景象,樂曲音樂語言通俗樸實、節(jié)奏明快,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可以說,當代中國作品從各個方面都更多的汲取中華音樂文化的養(yǎng)分,努力表現(xiàn)中國各民族音樂的特色,和小提琴這樣的極富歌唱性、抒情性的樂器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作品都一直為群眾所熟知。雖然時代的進步和演變,人民生活的不斷變化,不管是從人民音樂文化生活的需要還是小提琴音樂的發(fā)展來考慮,我們都需要更多更好的中國小提琴作品的問世。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這些新的中國小提琴作品能否從高高的嚴肅音樂圣堂上走下來,貼近群眾的生活,了解群眾的需要,為群眾所喜聞樂見。之前的當代中國小提琴作品已經(jīng)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得到了群眾的喜愛,作品在群眾中也很好的傳播開來。那么,新的中國小提琴作品也需要更多的挖掘民族特色的音樂,弘揚中國的文化,讓中國的小提琴音樂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錢仁康音樂文選》上海音樂出版社 1997年出版 錢亦平 編著
[2]、《1949—1979中國小提琴作品選》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 編
[3]、《1979—1989中國小提琴作品選》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 編
[4]、 《中國小提琴作品集》湖南文藝出版 2010年2月出版 練小全 魏景文 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