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會,是親友之間匯集錢糧相助急需,約定俗成的民間借貸活動。四川的合會歷史悠久,在民間金融業(yè)中占有重要位置。民國時期四川合會的沿革、運行機制等有其自身特點。
關鍵詞:民國時期 ;四川;合會
作者簡介:任杰(1987—),女(漢族),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0級碩士在讀。
[中圖分類號]:K8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1
合會,是中國長期盛行的一種民間互助組織,有朋會、打會等多種稱呼,它是發(fā)起人因婚喪、投佃或經商等需要籌資而邀集親友參加的民間互助金融組織。本文以民國時期四川合會為核心,通過對有關文獻史料的剖析,從合會的沿革、運行、類型及特點進行初步探討。
一、合會的沿革及其運行機制
合會在我國歷史悠久,其起始時間,正史未見記載,據王宗培先生的研究“合會在中國之起始,似在唐宋之間”[1]。清末民國時始見其正式記載,據前南京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所編《民事習慣調查報告錄》記錄,當時合會遍布全國,如江蘇省的“十賢會”,陜西華陰的“孝衣會”,安徽天長縣的“七賢會”等等[2]。
合會在清末四川民間金融中已頗為重要,“自晚清以來,綿竹縣的民間借貸,就一直風行,類別頗多,以‘協(xié)商借貸’為主”[3];“清末民初樂山流行的會式名目繁多”[4]。民國時期,合會遍及城鄉(xiāng)。但隨著外貨傾銷,軍閥混戰(zhàn)和水旱災害的破壞,四川農村經濟逐漸由慢性衰退走向急劇崩潰,農民普遍的貧窮化使會員難找而嚴重影響了合會的發(fā)展。到解放前夕,四川金融紊亂,物價飛漲,合會也日趨減少。
合會的運行分以下幾步:(1)請會。因發(fā)起人(會首)急需現(xiàn)款或實物,故邀請親友(會腳、會友),向其陳述成立合會的原因和所需款數(shù),征求其同意[5]。(2)齊會。會腳邀齊之日會腳所集資金交由會首。(3)轉會和得會。齊會后,按預定的會期,每隔一段時間轉會一次,每次轉會所籌集款項,給予得會之人。(4)終會。經過數(shù)次轉會,只剩最后一個未得會者,終會之時,由其收取會款,此會解散。
二、四川合會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將合會分為不同的種類。
按會員繳納款項的內容,分為貨幣和實物兩類。前者為金融會,如銀會、錢會,雅安地區(qū)的“三莊會”、“四季會”皆為此類;后者為股會,如糧會、谷會,四川天全縣的“五福會”,漢源縣的“十全會”皆為股會。
按會員繳納款項的用途,分為儲蓄類、保險類、慈善類和借貸類。儲蓄類,即會員將籌集的款項,或存于金融機構,或貸放他人,以期獲利;保險類,即會員遇到婚喪嫁娶等情況時才能得會的合會。如民國四川雅安地區(qū)的“喜事會”,會員因男婚女嫁,缺少錢糧而無力籌辦時“由主事人邀請親友,設宴款待,啟齒請求,資助湊數(shù)”[6];慈善類,即會員集體出資幫助一人,具有饋贈性質。四川樂山的 “干會”,多為會員遭遇天災人禍,以致清貧至極或身體殘廢,于是“聚集數(shù)人成會,各交同等數(shù)目的會金,湊成相當金額,一次饋贈受惠人”[7];借貸類,即發(fā)起人因缺資需要而發(fā)起的合會,它與農民的經濟聯(lián)系密切。
按會員得會方法,可分三類:一是輪會,即會前由會員共同協(xié)商決定得會次序的合會。此種會式流行于四川各地,如三臺、雅安地區(qū)的“月月會”,樂山地區(qū)的“五福會”。輪會期限從半年到十數(shù)年,會員少則六人,多則十幾人。會腳繳納的金額按其得會次序遞減,得會越早,繳納金額越多。得會越晚,繳納越少。此外,輪回有新舊之分,舊式輪會的會首還本不還息,新式輪會的會首則要還本還息。
二是搖會,即以搖骰、抽簽和拈鬮來決定得會者的會式。第一期由會首得會,此后則通過搖骰子等法選出得會者。
搖會不限人數(shù),多為兩、三個月舉行一次,分為堆金會和縮金會。堆金會每期會金固定,會額逐漸增高,會首還本不還息,得會的會腳逐期付出利息。民國時期四川樂山和巴縣地區(qū)極為盛行堆金會。一些手上有余錢的婦女和老年人因生活面窄小,無力做生意,故約集幾個志同道合的親友,公推其中一人為首,各會員交齊會金若干,交由會首貸放他人,借款人按日攤還本息。期滿后會首與會員分攤所收本利。此后,又換一人繼續(xù)負責放款??s金會每期會金遞減,會額固定,會首需還本付息,得會的會腳利息逐漸扣除。
三是標會,即以投標競爭方式決定得會者的會式。第一期由會首得會,第二期起,會腳將所能接受的利息寫在紙上,出息最多則為得標者。20世紀30年代,四川農村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合會會員因破產騙取會金逃亡者大量增加,因標會規(guī)定得會者需找一有信用者或商店為其擔保,并負完全責任才能拿到會金,可靠性較高,因而這一時期在四川極為風行。
三、四川合會的特點
1、互助性。合會重在以道德力量維持會員共同利益,聯(lián)合私利與公利。它使會首“整借零還”得濟急需,并免受高利貸盤剝;會腳則“零存整取”、“化零為整”[8],以備不時之需,均具有合作互助的意義。
2、地緣性與血緣性。合會多為信用借貸,“需以信義為起,以信義而守,以信義而終”[9],這就需要以“熟人”社會為基礎。而這一時期四川農村地區(qū)大眾聚族而居,安土重遷,鄉(xiāng)族關系緊密。合會才得以在四川發(fā)展。
3、時興時衰,受時局影響較大。合會的期限從一、兩年到數(shù)十年不等。在社會秩序較為穩(wěn)定時,會員可以信義相守,貫徹始終,但民國時期四川由于“土匪、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的毒害”[10],加之連年混戰(zhàn),時局不斷變化,因此四川合會受其影響也時興時衰。
總之,合會因其設立簡單、利率較低且無需抵押品,因而民國時期在四川農村廣為流行,它對抵抗高利貸業(yè)、調劑農民的生產生活產生很大作用。但同時合會會期普遍較長,會員關系以“信義”為紐帶,缺乏相應監(jiān)管,所以因會員不交會款而“爛會”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由此可以看出合會的發(fā)展與當時四川的金融狀況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王宗培 . 中國之合會[M]. 中國合作學社, 1935
[2]、 前南京國民政府司法行政部 . 民事習慣調查報告錄(下冊)[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
[3]、 四川省綿竹縣志編纂委員會 . 綿竹縣志[M].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4]、 樂山金融志編纂委員會 . 樂山金融志[M.] 巴蜀書社, 1999
[5]、 吳承禧 . 合會在中國今日農村金融中的地位[J]. 中國農村經濟論文集.中華書局, 1937
[6]、 雅安地區(qū)金融志編委會 . 雅安地區(qū)金融志[M].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7]、樂山金融志編纂委員會 . 樂山金融志[M]. 巴蜀書社, 1999
[8]、 雅安地區(qū)金融志編委會 . 雅安地區(qū)金融志[M].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9]、徐暢 . “合會”述論[J]. 近代史研究. 1998(2).
[10]、劉剛 . 四川農村衰落現(xiàn)狀[J]. 農村經濟. 第4卷. 1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