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語言的過程,其實應該是文化學習的一個過程。 語言教學,特別是針對初學者而言,課堂上文化因素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外語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外語素質以及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使學生在學習另一種語言的同時感受到一種不同的文化,獲得用該語言交流的能力。
關鍵詞:文化;語言;外語教學;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2
近年來,隨著各國之間交流的頻繁,交流領域的不斷擴大,語言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出來,語言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美國語言學家斯丕爾在《語言》一書中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闭Z言交流只有在了解對方語言文化特性,背景,生活習俗的條件下,才能避免交流中產生的誤解。
以往的外語教學中,人們對語言的研究單純強調語言的內部結構與形式,只注重于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如語法、詞匯、句法等,而忽略了語言是要用來交流的,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語言學家克拉姆奇在《教學的環(huán)境與文化》中提到:“如果語言被看做一種社會實踐,那么文化就成為語言教學的核心,文化意識必被視為強化語言效能的途徑,同時被視為語言效能反映的結果?!蓖庹Z學習者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身的外語素質和一種新的思維模式,那么跨文化交際在外語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跨文化交流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外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不僅在于系統(tǒng)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更要側重于專業(yè)領域的研究或為 專業(yè)領域的研究提供知識背景和方法。外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流,就是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
在教授外語的過程中,不少教師都認為語言文化的傳授是值得被考慮的。自從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同時考慮到所有學習的基本目的,外語教學的目標已經改變?yōu)槲幕涣鹘虒W。這也是為什么Christian Puren在《語言教學法歷史》一書中:“學習一門語言是要使學員有機會在交際場合中,適當的使用目標語言達到溝通的效果。”事實上,我們可以說文化交際已經融入到我們的價值觀體系,我們的社會行為舉止當中。因此,文化的組成是建立交際能力的一部分。而交際能力則被構想為一個屬于目標文化的知識結合體,并且它可以預見語言交流中的誤解,避免語言交流的突然中斷,解釋一些出現沖突的情形。現在的外語教學應該更多的考慮文化層面上的教學,因為任何兩種不同語言系統(tǒng)的接觸必然會使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產生相互影響。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作為外語學習興趣復興的見證者,文化在外語教學當中越來越被重視。人們對于交流效率的關注,也激勵著交流者們更多的關心初學者的文化和目標文化。在這種情形下,雙層策略文化教學法被提出。該策略在于提供一種學習方法并且該方法將一直陪伴著初學者。
今天,我們認為學習一門語言也包括了學習該語言背后的文化,是初學者對文化的持續(xù)重建的過程。通過接觸另一種語言和文化,人們可以獲取一種信仰,能夠發(fā)現該文化的特性。文化的價值在外語教學中被得到普遍認同,這對于今后在實際情況下提高交流效率,豐富跨文化知識和完成社會任務都是有益的。
二、 跨文化交際融入外語教學的方法
在外語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兩種語言系統(tǒng)的對比必然導致兩種語言所傳達的文化的對比。J.Courtillon在《La notion de progression appliquée à l’enseignement de la civilisation》“學習一門外語是學習一種新的文化,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和方式,一種思維方式,另一種新的不同的邏輯,是在一開始就進入一個神秘的世界,去了解個人行為,去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新的見識,去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
跨文化教學法是通過觀察、分析、實體化和意識形態(tài),來引導學生學習語言,以期到達初學者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相融合的一種形式。比如在法語語音學習語音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比較英法讀音的差別。對于個別特殊的讀音,可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該詞是否為外來詞,以法語為例,如:christ來源于希伯萊語,意味基督,是個宗教詞匯,教師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christ的詞源以及背后的文化現象??缥幕虒W法在課堂上的引入,對教師擁有專業(yè)知識的需求很高。更為困難的是,教師要確保初學者在另外一種因素介入的同時能夠以正確的心態(tài)對待它。跨文化教學法實際上是幫助初學者用一種寬容和警惕的態(tài)度來認識另一種文化。
跨文化教學法是建立在語言學習者本國文化基礎上。語言學習者需要有一種客觀批判的態(tài)度對待本國文化。因為有些語言學習者過于理想化本國文化,而從根本上拒絕接受他國文化。然而,正是在兩種文化相對抗的過程中,初學者通過重新認識本國文化而更好的意識他們的自己的特性。
三、如何在課堂上建立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語教學不能是單純的語言教學,還應擴大學生的視野,了解法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皩W外語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記住了一連串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很難有效地加以運用,而且每每用錯”,陳舒在《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中指出:“語言課堂就是聯系語言和文化的場所。在中國尤其如此,因為課堂是學外語的主要場所”。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獲取是一個過程,文化是延續(xù)不斷的,語言學習者不能期盼一朝一夕就能夠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發(fā)展中,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是不斷地變化,每一個不斷變換的角色都需要不同的文化來支撐。這使人們很難知道究竟需要多少文化知識才能滿足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語言是先成為文化的首選載體后,才成為交流的工具。在此種情況下,若是只認同本國文化而不考慮在學習過程中脫離傳統(tǒng)文化,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是無益的。初學者教師不應該把語言學習者單純看成是學習語言的人,看成一臺只知道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應當看成對話、語言習慣和社會文化的參與者。 教師要避免談論文化丟失,身份丟失,文化身份回歸的必要性,文化身份的保護或者是凈化。因為文化是一個持續(xù)變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
在語言學習課堂上,語言學習者經常會遇到本國文化和所學語言承載的他國文化交織在一起的情況,教師可以借助不同的觀點指導語言學習者研究所學語言及其文化,但不要有對該語言國家或是該語言國家的人進行消極或積極的評價,而是要激起語言學習者的好奇心,打開他們的視野,不應該讓他們過高或過低的去評價所學的語言文化。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對語言的品位,對另一種知識的渴望,使他們能夠解放自己的思想。
雖然教師可以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但對于外國文化也不可能知曉一切,他們主要的工作還是在于教授語言學習者一種面對外來文化的方法,鼓勵他們更細心的面對文化差異。教師還應當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拋棄成見,消除偏見,幫助學生進行跨文化的適應。
參考文獻:
[1]、 Beacco, J—C. 1995. Les dimensions culturelles des enseignements de langue. Paris, Hachette, livre.
[2]、 Abdallah—Pretceille, M. 1998. Apprendre une langue, apprendre une culture. In Cultures pédagogiques n° : 360. Paris, janvier 1998.
[3]、 Dr. Gaouaou Manaa, L’enseignement/apprentissage du francais langue étrangère et la quête d’une nouvelle approche avec les autres cultures, Synergies Algérie n° 4 — 2009 pp. 209—216
[4]、 范靜, 研究生二外法語課程建設思考,《科學文匯(中旬刊)》, 2010.11.
[5]、 王偉華, 淺談法語二外教學特點,《湘潮 (下半月)》,2008年第9期,總第2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