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莊子是中國先秦時期的重要思想家,為中國思想史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范圍內(nèi)都有重大的影響。他們在生死觀的問題上,有著一定的共通之處,卻也有著根本的差異。本文旨在通過對兩種生死觀的描述,探討其差異性,并對其差異性對現(xiàn)世生活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加以對比。
關鍵詞:莊子;佛教;生死觀;差異性
作者簡介:
敬曉愚,女(1983.2—),四川南充人,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基礎部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李丹,女(1974.12—),重慶巫溪人,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01
所謂生死觀,就是看待生命起滅的態(tài)度。生和死,對于有生萬物來說,是一件公平的事,任何生命物都會經(jīng)歷生和死的過程,只是生命的過程存在長與短的差異而已。人類對于生死,從來都非常重視,總是希望活得長一點,死得晚一點。但是,歷史上有兩種思想?yún)s不這么認為,即莊子和佛教思想。
莊子和佛教在生死觀上有一定的共通之處,就是超越生死,并不認為生死是人生大事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他們在超越生死的過程中又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因此,也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完全不同的影響。
本文則擬將莊子與佛教的生死觀淺作比較,探討其差異性以及這種差異對現(xiàn)世生活造成的不同影響。
一、莊子的生死觀——生則生死則死
莊子的生死觀,在《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里闡述地最為全面,其中的一句話概況了莊子生死觀的核心觀念:“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薄?】生或者死,都是命運,由上天決定,就像日夜交替一樣。在這個前提下,莊子認為,人不應該拘泥于生命的狀態(tài)是活著還是死亡。
當人活著的時候,應該摒棄對名利的追逐,應該重視生命,讓生命得到最大的自由。如《莊子·讓王》: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于子州之父,子州之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2】得天下、治天下,可謂是人世間最高的名和利,但是許由不受,子州之父說沒有空閑,忙著關注自己的問題。這些人對待名和利的態(tài)度,是莊子對名利態(tài)度的折射。在莊子看來,名和利,都是人生的負累,即“生之累”。這些“生之累”都是因為活著存在的,如果死了,就能擺脫這些負累了。當然,莊子并沒有鼓勵人們非自然結束生命的意思,他只是建議人們在活著的時候可以選擇少背負一些不必要的“生之累”。
當人死去的時候,也不應該因為生命的結束而悲傷。莊子的妻子死去的時候,他鼓盆而歌,歡喜鼓舞,似乎過于不近人情,但是他認為妻子的死亡,只是回歸本源,與四時順行,重新回歸到天地之間,是另一種存在,這并不是一件悲傷的事情,所以他為之唱歌?!安炱涫级緹o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兌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莊子·至樂》)【3】這種思想在他自己快要死的時候,拒絕弟子為他厚葬時說的話中也有體現(xiàn):“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保ā肚f子·列御寇》)【4】
因此,莊子對于生死的基本態(tài)度概括起來就是六個字:“生則生,死則死”,生是從天地中化氣為形,從而有生;死是化形為氣,歸于天地。整個過程不由人操控,人也不必去強求,以免給自己增添過多的負累,反而降低生命的質(zhì)量。
二、兩種生死觀的差異及其影響
從前面的基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莊子和佛教在生死觀上雖然都不拘泥于生死,但卻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莊子的生死觀是看輕生死,順其自然;佛教的生死觀則是無視生死,超越自然。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深受老子思想影響的莊子,也將萬物的本源歸于天道自然。從莊子的角度來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永恒的,是不滅的,跟自然相比,人的生命如同毫末,根本無需執(zhí)著于長短,而應該去拓寬生命的寬度,追求自由,凡事不必強求。這種順其自然的生死觀,在先秦時期,積極現(xiàn)實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夾攻下,顯得非常消極被動,也很少為統(tǒng)治者所重視。
佛教無視生死,認為人的身體是形,是色,是應該超脫的對象?!栋闳舨_蜜多心經(jīng)》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侵T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比怏w只是一種相,無需執(zhí)著,應該著重于精神的涅槃,逃脫六道,證阿羅漢道,證菩薩道,成為不生不滅的神。
這兩種生死觀的根本差異在于,莊子認為人生只是一個過程,佛教認為人生是一次磨煉;而這兩種態(tài)度導致了兩種不同的做法:一個主張順,一個主張修;一個消極,一個積極。
對于后世來說,這兩種思想都影響深遠,直到現(xiàn)在,不同人群的人生觀還受到了他們的影響。
莊子的思想是道教思想的源頭之一,但是道教并不是純粹的莊子思想,它混合了很多其他派別的思想,只保留了法自然,清靜無為的基本理念。對于生死,道教看得很重,可以說是重生畏死的典型。他們希望通過清靜的修為和煉丹術的配合,逃脫現(xiàn)世的肉體,羽化升仙。而成為神仙之后,就能長生不老,就能法力無邊。其實這只是一種逃避,比起莊子的生死觀來說,道教的生死觀顯得膽怯了很多。
佛教的思想則更為正面,因為道教講求的是個人修為,個人超脫,并不關注人間大眾,或者說在修煉的過程中忽視大眾。而傳入中國的佛教思想,以大乘教為主,則要求人們要以慈悲之心對待周圍之人,通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超脫自我,到達彼岸。作為六度之首的布施,就是為他人服務,從而幫助自己從痛苦的六道輪回中超脫出來,脫離人身,不再受生死之苦。從社會意義上來說,佛教教導人們與人為善,是對社會關系起正面作用的生死觀。
注釋:
【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P177.
【2】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P744.
【3】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P450.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P851.
【5】西晉白法祖譯《佛般泥洹經(jīng)》卷上,《大正藏》冊P1.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秦平.莊子的生死觀芻議【J】.學術月刊,1999(8).
[3]、陳偲.比較儒道釋的生死觀【J】.科教文匯,2007.12.
[4]、釋堅意.佛教的生命觀【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