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jù)《建國判》“定之方中”一文的特點,結(jié)合褚亮的生平、唐代判文的創(chuàng)作制度以及判文的流變規(guī)律分析,認為此文并非《文苑英華》所署“褚亮”作品,判斷其大約創(chuàng)作于開元年間,作者可能是褚思光,因字形近而訛為“褚亮”。
關(guān)鍵詞:《建國判》;褚亮;作者
作者簡介:陳勤娜,女,生于1984年8月,河南通許人,鄭州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02
《全唐文》褚亮名下有《建國判》一篇【1】,有人根據(jù)褚亮的生平履歷,判斷此文是唐代現(xiàn)存最早的判文,甚至將其作為武德貞觀時期的典型例文來研究【2】,但是筆者結(jié)合此文的特點,再對褚亮生平、唐代判文的創(chuàng)作制度和唐代判文的流變規(guī)律進行分析,認為它并非褚亮所作,并對其創(chuàng)作時間和作者作了進一步的推理。
褚亮《建國判》,在《文苑英華》中編在卷五四四“國城門”下,判題作:
典同置臬,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或告其越司視事,詞云知無不為?!?】
判對文共有五篇,其中三篇文章的作者闕名,另兩篇一作楊仲昌,一作褚亮,其中署名褚亮的判對文全文如下:
定之方中,作為宮室。紫微夜視,考太乙之帝居;黃道晝參,取羲和之亭午。于是審曲面勢,置臬懸衡。各有典司,乃(一作乃無)詢於梓匠。越其樽俎,翻見作于同律。晉雖不競,楚勿與知。侵官有刑,罪將安舍?不司宗伯之事,妄為荀息之詞。人亦有言,自貽伊咎?!?】
文中的“典同”在《周禮》中隸屬春官,是掌管音樂的官員,所謂“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5】而“置臬”意為設置測日影的柱子,《周禮·考工記·匠人》云:“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視以景。為規(guī),識日出之影與日入之影,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薄?】鄭玄《箋》謂“槷”為古文“臬”的假借字,“于所平之地中央樹八尺之臬,以縣正之,眡之以其景?!薄?】典同作為掌管音樂的官員,卻行使了匠人的職責,有人告其越司視事,他卻稱知無不為,要求作者根據(jù)這些內(nèi)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篇標明作者為褚亮的判文(含判題),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建國判》在《文苑英華》中,同題多對,同一題目下有五篇判對文;
第二,判題中對涉案人物只稱官職(如典同),既無地點,又無人名;
第三,判題取材于官方規(guī)定的考試內(nèi)容,即屬于通經(jīng)正籍的《周禮》,考察官員職司與考生對越職侵官的觀點;
第四,判對文取《詩經(jīng)·鄘風·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宮”稍改詞句為文章開頭,然后就“置臬”事稍作鋪敘,再簡單發(fā)表個人對侵官的觀點,典型的三段式判文;
第五,此文行文流暢,駢四儷六,對偶精工,如“紫微夜視,考太乙之帝居;黃道晝參,取羲和之亭午”,以“夜視”對“晝參”,以“太乙”對“羲和”,一一相對,頗為精工。
以上幾條是對此文的特點所作的分析,以便于我們下文結(jié)合褚亮的生平和唐代試判文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此文創(chuàng)作者作出分析和判斷。
首先,我們從褚亮生平來分析?!杜f唐書·褚亮傳》載:
褚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人……(陳)禎明初,為尚書殿中侍郎。陳亡,入隋為東宮學士。大業(yè)中,授太常博士……薛舉僭號隴西,以亮為黃門侍郎,委之機務。及舉滅,太宗聞亮名,深加禮接,因從容自陳,太宗大悅,賜物二百段、馬四匹。從還京師,授秦王文學……太宗入居春宮,除太子舍人,遷太子中允。貞觀元年,為弘文館學士。九年,進授員外散騎常侍,封陽翟縣男,拜通直散騎常侍,學士如故。十六年,進爵為侯,食邑七百戶。后致仕于家……卒時年八十八。【8】
由以上記載可知褚亮的大致履歷:約生于陳朝以前,在陳時入仕為尚書殿中侍郎,入隋為東宮學士;唐太宗初年為弘文館學士,后進爵為侯;卒于貞觀中,年八十八。
由于文獻的限制,目前我們不敢妄斷判文的確切產(chǎn)生年代,唐代以前留存的判文,在《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僅收錄三道,都是官吏在臨政治民的政治生活中對實際事件的是非曲直作出的判決,文中的人物、事件、地點都非常明確,與褚亮此文的風格截然不同。
判文至于唐代,由于科舉制度的推動和社會風氣的重視,迅速發(fā)展興盛,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以文理優(yōu)長相尚,判文作為吏部選才的試項,關(guān)于其所起,顧炎武《日知錄》“判”字條云:
試判起于唐高宗時。初,吏部選才,將親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縣案牘疑議,試其斷割,而觀其能否?!?】
《通典·選舉典》又載:
按,顯慶初,黃門侍郎劉祥道上疏曰:“今行署等勞滿,唯曹司試判,不簡善惡,雷同注官。”此則試判之所起也。【10】
由此可知,試判作為選拔人才的一項活動,或者說判文作為取士選官的一個試項,應當開始于唐高宗時。此外,吏部銓選主要是對六品以下官員進行的考試,根據(jù)褚亮的生平履歷,其在唐朝入仕既早(至其卒年尚未進行試判取士),起始官位又高(試判多用于六品以下的文官選拔),所以可以判斷,褚亮是不可能參加以判文為試項的銓選考試的。而根據(jù)前文分析的《建國判》的五條特點,前兩條中一題多判和判文中不出現(xiàn)人名地名等特點綜合分析,這一組判文當是唐朝判文考試留下的文獻,所以應當可以說,《建國判》“定之方中”一文,當非褚亮作品。
根據(jù)此文特點和褚亮生平,確定了此文非褚亮所作,結(jié)合唐代試判文的發(fā)展規(guī)律,可以對本文的創(chuàng)作時間與作者進行推理。《通典·選舉典》云:
初吏部選才,將親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縣案牘疑議,試其斷割而觀其能否,此所以為判也。后日月寢久,選人猥多,案牘淺近不足為難,乃采經(jīng)籍古義,假設甲乙,令其判斷。既而來者益眾而通經(jīng)正籍又不足以為問,乃征僻書曲學隱伏之義問之,惟懼人之能知也?!?1】
根據(jù)《通典》所言,判文作為考試文體,在實行初年,取材于州縣案牘疑議,判文中常出現(xiàn)人名地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選人多而官闕少,案牘淺近不足以區(qū)別考生水平,開始采用經(jīng)籍古義作為考試內(nèi)容,最后發(fā)展為以僻書曲學為題。此為唐代天寶以前判文發(fā)展的三個階段【12】。在對《建國判》進行分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取材于《周禮》,屬于通經(jīng)正籍的時期,從時間上來講,大約是則天至玄宗開元年間一段時間。
在作品的體制和語言特點方面,如前文分析,此文以《詩經(jīng)》“定之方中”開頭,針對題意進行鋪敘,然后發(fā)表個人看法,作出判斷和裁決,是比較明朗的三段式結(jié)構(gòu);而語言上,此文駢四儷六,對偶精工,行文流暢,這些都是試判文比較成熟的象征,亦可以佐證其大約創(chuàng)作于武氏當政以后。
唐代判文多用于吏部選官的考試,所以一般而言,同題判文常常創(chuàng)作于同一時間,而且《文苑英華》所載的五篇《建國判》,體制和語言特點相近,僅有兩篇署名,另三篇闕名?!督▏小贰岸ㄖ街小币晃姆邱伊磷髌?,另一篇《建國判》的作者是楊仲昌。關(guān)于楊仲昌其人,《新唐書·楊元琰傳》云:
(楊元琰)子仲昌,字蔓。以通經(jīng)為修文生。累調(diào),不甚顯。以河陽尉對策,玄宗擢第一,授蒲州法曹參軍,判入異等,遷監(jiān)察御史。坐累為孝義令。鸞降庭樹,太守蕭恕表其政,徙下邽。終吏部郎中?!?3】
楊仲昌為楊元琰之子,歷任修文生、河陽尉、蒲州法曹參軍、監(jiān)察御史、孝義令、下邽令、吏部郎中,唐玄宗時曾對策第一,擅長判文創(chuàng)作,曾因試判入異等而擢授官職,卒于開元二十八年以前,主要活動在玄宗開元年間。
楊仲昌的判文除了《建國判》外,還有一篇《馬驚師徒判》,除了楊仲昌,同題判文另有褚思光、梁庶、呂令問、梁涉、楊慎金和劉濬等作者,其中關(guān)于褚思光,《唐會要》載:
(開元)七年。文辭雅麗科。邢巨、苗晉卿、禇思光、趙良器及第。⒁
可見褚思光的仕宦活動也是在開元年間,與楊仲昌同時,有可能同時參加舉選考試,創(chuàng)作同題判文。另外,古人豎排書寫“褚思光”,就文字而言,形近易訛,“思光”二字不無訛為“亮”的可能,也就是說,《建國判》“定之方中”一文可能是褚思光所作。
由于文獻闕如,關(guān)于《建國判》“定之方中”一文,只能判斷它并非褚亮所作,推測大致創(chuàng)作時間為開元年間,具體作者則材料不足無法判斷,存在因形體相近而將“褚思光”訛為 “褚亮”的可能。
注釋:
【1】《全唐文》卷一四七,第1485頁.
【2】任洪敏.初盛唐判文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3】《文苑英華》卷五四四,第2773頁.
【4】《文苑英華》卷五四四,第2773頁.
【5】《周禮注疏》卷二三,第619頁.
【6】《周禮注疏》卷四一,第1147頁.
【7】《周禮注疏》卷四一,第1148頁.
【8】《舊唐書》卷七二,第2578頁.
【9】[清]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卷一六,第1272頁.
【10】《通典》卷一五《選舉三》第84頁.
【11】《通典》卷一五《選舉三》第85頁.
【12】 關(guān)于唐代試判文的發(fā)展階段,筆者另具拙文《唐代試判文的分類及其難易程度》有詳細分析,發(fā)表在《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13】《新唐書》卷一百二十,第4315頁.
【14】《唐會要》卷七六,第1388頁.
參考文獻:
[1]、《周禮注疏》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通典》[唐]杜佑編撰.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第1版.
[3]、《舊唐書》[后晉]劉昫等編撰.中華書局.1975年5月第1版.
[4]、《新唐書》[宋]歐陽修等編撰.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1版.
[5]、《唐會要》[宋]王溥編撰.中華書局.1955年6月第1版.
[6]、《文苑英華》[宋]李昉等編.中華書局.1966年5月第1版.
[7]、《全唐文》[清]董誥等編.中華書局.1983年11月第1版.
[8]、 《日知錄集釋》卷十六.[清] 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