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以后,許多作品取材于唐傳奇,這些作品常對原作進行改動,甚至將悲劇化為喜劇,將離散敷衍為團圓,如由元稹《鶯鶯傳》敷衍而成的《西廂記》,原文中的始亂終棄變?yōu)榻K成眷屬。相較之下,《李娃傳》雖亦有改動,但中心內(nèi)容、大概情節(jié)卻是不錯的,只是畢竟朝代與社會背景不同,這一個題材由白行簡的傳奇《李娃傳》到元代石君寶的雜劇《李亞仙花酒曲江池》,還是發(fā)生了許多變化。
關(guān)鍵詞:《李娃傳》;《曲江池》;情節(jié)描寫 ; 性格轉(zhuǎn)變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02
一、情節(jié)描寫上的相異之處
從《李娃傳》到《曲江池》,描寫上雖相差不遠,但細看來,其中也有不少改動之處。
首先是男女主人公相遇的差異。《李娃傳》中,鄭生遇見李娃是在尋訪朋友的路上,為李娃妖冶所驚,開始了煙花柳巷的生活;而在《曲江池》中,鄭生和李亞仙偶遇在曲江池上,二人一見傾心,在這當中,還加入了空有錢財不學(xué)無術(shù)的趙牛筋,這樣一來就有了對比,使李鄭二人的相遇少了一份狹邪之感,多了一絲才子佳人的意味。其次,是對鄭生窮困描寫的詳略上?!独钔迋鳌分袑@一細節(jié)描寫細致入微,如寫鄭生被李娃遺棄后傷心大病的凄涼之詞。而《曲江池》中卻只虛筆帶過,采用他人敘述的方式;第三,是對李娃設(shè)計遺棄鄭生一事的處理上。在《李娃傳》中,詳細描寫了李娃“上香求子”、“母病獨歸”、“到宅離去”的欺騙過程。可是在《曲江池》中,只在第三折李亞仙責(zé)備鴇母無情的唱詞中提到“倒宅計”三字——“他沒錢呵……早把倒宅計安排定?!薄?】而且,還有李亞仙風(fēng)雪探元和一幕;最后,就是對鄭生高中為官之后婚姻、認父方面的處理上。《李娃傳》中李娃打算“功成身退”,倒是鄭府尹認為“不可……備六禮以迎之,遂如秦晉之偶?!薄?】在《曲江池》中二人卻是順理成章的成婚;在認父方面,《李娃傳》中鄭生與父和好如初水到渠成,而《曲江池》中卻有鄭元和拒不認父,李娃以死相逼才勉強同意的一幕。
女主人公性格的改變
從女主人性格上來看,白行簡筆下的李娃性格是圓形的,既有真摯善良的一面,也有奸詐狡猾的一面;但在石君寶的《曲江池》中,李娃的性格卻變得比較單純、單一。
由蓄意引誘到一見鐘情
首先,李娃從一個老練的妓女形象變成了一個“佳人”。
《李娃傳》中,李娃和鄭生的相戀如一場精心設(shè)計的戲——李娃一出場就是倚門賣笑的形象,對于鄭生的徘徊留戀,李娃也脈脈含情。鄭生的朋友也說:“李氏頗贍,前與通之者,多貴戚豪族……”【3】可見李娃本是與達官貴人周旋的妓女。當鄭生再次來到李娃府邸時,李娃便整裝易服,不難看出,鄭生已經(jīng)成為李娃想要“俘獲”的獵物。稍后,李娃和鴇母又上演了一場欲擒故縱的戲碼:因為天色漸晚,鄭生起意留宿,誰知鴇母偏偏“不解風(fēng)情”勸著鄭生快些離開,倒是李娃這個年輕女子出言相留。這一不合理的行為很容易讓人懷疑這是李娃和鴇母設(shè)計好的,從而讓鄭生心懷感動,最終“盡徙其囊橐”弄的“囊中盡空”、“資財仆馬蕩然?!薄?】這時,鴇母露出了真面目,娃情卻日篤,本來讓人認為李娃對鄭生日久生情,誰知劇情卻急轉(zhuǎn)直下,出現(xiàn)了李娃和鴇母設(shè)計“倒宅計”一幕,如此一來,“娃情日篤”也就成了騙取鄭生信任的手段。一個詭詐的形象躍然紙上,這些都是李娃性格中自私貪婪的一面,但在《曲江池》中李娃這種性格卻被逐步的淡化,甚至是掩蓋了。
相對于《李娃傳》,《曲江池》中鄭元和和李亞仙的相見無疑浪漫許多,李亞仙初見鄭元和不再是暗拋媚眼的妓女,她看中的也不僅僅是鄭元和的財,也有他的才貌——“我看那生裹帽穿衫,撒絲系帶,好個俊人物也!”【5】當鄭元和打算在李亞仙身上“使一把鈔”的時候,亞仙立刻說出鴇母的貪得無厭——“俺母親有些利害,不當穩(wěn)便”,看鄭元和不信,便百般勸阻??芍^是有些“才子佳人”味道在里邊了,到李亞仙打算從良時,直接說出了“咱既然結(jié)姻緣,又何須置酒張筵?……我則索你個正腔錢,省了你那買閑錢?!薄?】的話,處處為鄭元和著想了。鄭元和被鴇母趕出去的時候,李亞仙狠狠地罵道:“俺娘眼上帶一對乖,心內(nèi)隱著十分狠……那郎君呵,不帶傷必然內(nèi)損。”【7】非但沒有和鴇母同流合污,反對已經(jīng)貧困潦倒的鄭元和百般關(guān)心。后面又刪減了李亞仙和鴇母合謀設(shè)計“倒宅計”的一幕,可見這里的李亞仙對鄭元和可謂是一見傾心,至少也是有幾分真情實意的。
二、由同情憐憫到真摯愛戀
在兩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除了性格上的轉(zhuǎn)變之外,對鄭生落魄后的情感也有所變化。
《李娃傳》中,李娃是設(shè)計詭計的始作俑者之一,所以,在“倒宅計”之后,她并沒有主動地尋找過鄭生,是在大雪天的偶遇才有了后來的種種。當李娃見到以往一擲千金的貴公子渾身是傷,要靠乞討為生時,內(nèi)心深處的善良之情被激起,不由得“抱其頸,以繡襦擁而歸于西廂。失聲長慟曰:‘令子一朝及此,我之罪也?!薄?】所以,當鴇母再次要求李娃遺棄鄭生的時候,李娃不再與其同流合污,提出要自贖自身,和鄭生另辟住處。這里可以看出李娃的懊悔內(nèi)疚之情,這是李娃性格中善良一面的爆發(fā),但這時候,李娃對鄭生較多的感情是同情和歉意,李娃對自己造成的慘劇感到悔恨,并企圖彌補。另有一處可以證明此觀點,即鄭生高中之后,李娃說:“今之復(fù)子本軀,某不相負也。”可見,李娃重遇鄭生后,對鄭生所作種種,有善良本性的復(fù)歸,有同情憐憫的激蕩,有贖罪之心的激勵,也有俠義本性的迸發(fā),或許也有愛戀,但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更多的是一個真心贖罪的同情者!
在《曲江池》中,這種情況完全改變了。當鴇母將鄭元和趕走之后,李亞仙在家里茶飯不思,鴇母為了讓她對鄭元和死心,拉她去看窮困潦倒的鄭元和,想讓亞仙死心,沒想到李亞仙依舊處處維護鄭元和,甚至不愿再接其他客人,愛戀之情可見一斑。另外,《曲江池》中還添加了“李亞仙風(fēng)雪探元和”的情節(jié)——李亞仙主動叫侍女梅香去尋找鄭元和,還瞞著鴇母前去探望,直接向鄭元和表達了自己的癡心,面對鴇母的責(zé)問和驅(qū)趕,李亞仙表現(xiàn)出絕不妥協(xié)的決心“你就將他趕離后院,少不得我也哭倒長城……我和他埋時一處埋,生時一處生?!薄?】可謂是用生與死表達了自己的堅定和癡情。鄭元和做官之后,李亞仙并沒有打算“功成身退”,而是順理成章地嫁給了鄭元和??梢姡肚亍分械睦顏喯?,對鄭元和有著自始至終地愛戀,她對鄭元和的種種,已經(jīng)超越了同情的限度,上升到愛戀的程度。
綜上所述,從《李娃傳》到《曲江池》,李娃從一個設(shè)計者變成了一個受騙者,由一個贖罪憐憫的形象上升到一個忠于愛情的忠貞女子。
三、男主人公的性格轉(zhuǎn)變
兩部作品中,除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之外,男主人公在性格上也發(fā)生了變化。
在《李娃傳》中,鄭生的形象比較軟弱,這在初遇李娃時便顯露無遺,如他在李娃家門口徘徊猶豫,雖當時李娃也含情脈脈,但鄭生卻不敢主動上前。再如他與父親的相處上也是唯唯諾諾,作為鄭生的父親,初聞鄭生因流連煙花身敗名裂,氣憤實屬人之常情,但后來痛下毒手卻頗有些超出人之常理??墒?,當鄭生做官重遇父親時,父親一句“吾與爾父子如初”就完全原諒了父親當年的無情,如果說這也能算是“孝順”的表現(xiàn),但在父親問起他這些年的經(jīng)歷時,鄭生不敢說出李娃的資助,反而違心地說“送某至此,當令復(fù)還。”,想來也是因為怕父親反對責(zé)備,由此可見鄭生的軟弱性與妥協(xié)性。
在《曲江池》中,鄭元和的性格無疑果敢、堅強很多,甚至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識。鄭元和一見到李亞仙,毫不掩飾自己的驚羨之意和愛慕之情,對張千說道:“你見這兩個婦人么?那一個分外生的嬌嬌媚媚,可可喜喜……是好女子也呵!”【10】甚至還當場就對表示要在李亞仙身上“使一把鈔”,面對李亞仙“鴇母愛財”的警告也是毫不退縮,比之《李娃傳》中鄭生“竟不敢措辭”的性格強硬了不少。再看鄭元和與父相處上,也和《李娃傳》有天壤之別:他不但沒有主動去拜謁父親,在父親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己時,也沒有重新與父親和好的意愿,甚至在李亞仙勸他與父親重歸于好時,鄭元和也還是振振有詞——“縱然死了,也該備些衣棺,埋葬骸骨,豈可委之荒野,任憑暴露,全無一點休戚相關(guān)之意?……與父親有何干屬?而欲相認乎?”【11】可謂是字字在理,句句有情,還是李亞仙以死相迫才勉強和父親向相認。不過這里的鄭元和,雖然與父親相認,卻不再對父親唯命是從,這一點從他的“不告而娶”上有明確的表現(xiàn)。由此可見,這里的鄭元和,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的封建“孝子”,而是一個有自己的人格和想法,敢于追求自己所愛,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反抗意識的男子。
綜上所述,從《李娃傳》到《李亞仙花酒曲江池》,二者對于同一題材的處理,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其中無論是情節(jié)的變動,還是結(jié)構(gòu)的變化,歸根結(jié)底最為明顯的是主人公性格的變化:男主人公的性格由懦弱轉(zhuǎn)為堅強,而女主人公的性格則由復(fù)雜轉(zhuǎn)為單一。
注釋:
【1】 王季思主編《金元戲曲》(卷三),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第517頁
【2】 唐·王度等著、石海洋、李明華等編《唐宋傳奇》,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頁
【3】 唐·王度等著、石海洋、李明華等編《唐宋傳奇》,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頁
【4】 唐·王度等著、石海洋、李明華等編《唐宋傳奇》,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頁
【5】 王季思主編《金元戲曲》(卷三),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第506頁
【6】 王季思主編《金元戲曲》(卷三),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第508頁
【7】 王季思主編《金元戲曲》(卷三),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第510頁
【8】 唐·王度等著、石海洋、李明華等編《唐宋傳奇》,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頁
【9】 王季思主編《金元戲曲》(卷三),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第517頁
【10】 王季思主編《金元戲曲》(卷三),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第505頁
【11】 王季思主編《金元戲曲》(卷三),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第522頁
參考文獻:
[1]、 李軍鋒《關(guān)于唐傳奇中李娃形象的再思考》,牡丹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0年
[2]、沈新林《同工而異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學(xué)報,2001年
[3]、 程貴榮《癡情青樓女子,傳奇汧國夫人——<李娃轉(zhuǎn)>李娃形象淺析》,學(xué)術(shù)研究,2008
[4]、 陶慕寧《從<李娃轉(zhuǎn)>到<繡襦記>——看小說戲曲的改編傳播軌跡》,南開學(xué)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