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張愛玲》是胡蘭成與張愛玲熱戀時期向讀者推薦歌頌張愛玲的文章,透過幾乎算是張愛玲唯一戀人的胡蘭成先生的評論,讀者可以對她及其作品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胡蘭成很能欣賞張愛玲的美,在《論張愛玲》一文中表達了對其文章的肯定,所以張愛玲以“文章悅?cè)恕薄1疚慕柚m成的視角,分析了張愛玲及其小說的一些典型特征。
關(guān)鍵詞:胡蘭成;《論張愛玲》;張愛玲;小說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02
張愛玲令人叫絕的文字是帶著天才氣質(zhì)的。透過幾乎算是張愛玲唯一戀人的胡蘭成先生的評論,讀者可以對她及其作品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墩搹垚哿帷钒l(fā)表于《雜志》月刊第十三卷第三期(1945年),其中對張愛玲的文筆及文心的做了深度的解析和高度肯定。對于張愛玲的解析,此著作比起1959年胡蘭成在日本發(fā)表的《今生今世》更有論證力。在《論張愛玲》這篇文評中,胡蘭成沒有落入大多文學評論都免不了的窠臼俗套,諸如學院式的枯燥解構(gòu)和大段引用原文的偷懶式評議。相反,這篇評論在一種詩意的氛圍里,用清咧激情的筆觸將張愛玲其人其文肢解成一片綠葉一朵鮮花和一條小溪,爾后再還原成帶有張氏烙印的那片森林那個花壇和那些江河湖海。胡蘭成一手高擎理性的寶鑒,照出了張愛玲文字和個性的知性美與思想淵源;另一手則捧著由“懂得”和“慈悲”的水滴匯成的心湖,映出了張愛玲這個“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之卓絕文筆在文學和美學意義上的魅力。
1“作者悲憫人世的強者的軟弱,而給予人世弱者以康健與喜悅。人世的恐怖和柔和,罪惡和善良,殘酷與委屈,被作者提高到頂點,就結(jié)合為一。”——胡蘭成(《論張愛玲》)
“因為她的愛由于,她的生命力有余,所以能看出弱者的愛與生命力的掙扎?!保ā墩搹垚哿帷罚垚哿徇@種虔誠的人生態(tài)度,被胡蘭成一眼就看透,他很‘懂得’,所以才說:“作者悲憫人世的強者的軟弱,而給予人世弱者以康健與喜悅?!焙m成對其虔誠人生態(tài)度的肯定,無疑鼓勵了一個熱戀中的女子,使她更加愿意去用這樣的態(tài)度寫作,并在之后的作品中,將這點發(fā)揚得更為動人。
張愛玲作品中的男女,大都是小奸小壞可憐可哀的人物,他們作為時代的失落者,無法擺脫所依附的那個階級的衰敗的命運,既拽不住煙消云散行將失去的繁華,又不愿墜入紅塵脫胎成為新人,像無頭蒼蠅在強大的現(xiàn)實面前撞得粉碎,都成為現(xiàn)實命運的犧牲品。張愛玲看到了這些人物跌倒的姿態(tài),并以一種‘慈悲’的目光將其付諸筆端。《沉香屑·第一爐香》中‘自愿’墮落的葛薇龍,《茉莉香片》中心理扭曲聶長慶,《心經(jīng)》中忍辱負重的許太太。作者對于這些并非徹底的人物皆是以一種哀其不幸態(tài)度并給予悲涼關(guān)懷的筆調(diào),賦予憐憫的。
2“她寧愿擇取古典的東西做材料,而已圖案畫的手法來表現(xiàn)。因為古典的東西離現(xiàn)實愈遠,她愈有創(chuàng)造美麗的幻想的自由?!薄m成(《論張愛玲》)
張愛玲的作品中,處處閃現(xiàn)著意象的光輝。她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對意象精準而深刻的捕捉,一直為讀者津津稱奇。在張愛玲早期的作品中,也有十分動人的意象描繪,如《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墻里的春天延燒到墻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但由于意象的繁復、情節(jié)的烘托過于濃墨重彩,相較于其鼎盛時期的作品來說,就顯得有些吵,顯露太多痕跡。在其鼎盛時期的作品中,其慣用的比喻手法也有細微的改變,它們不再那么單薄了,作者賦予了比喻更多繁復的內(nèi)容,甚至常用通感,讓意象有了動態(tài)的畫面感。如《金鎖記》中:“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翠竹簾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jīng)褪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睂诺涫揭庀蟮倪\用,讓她更自由的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幻想,雖這樣的美麗摻雜了些許哀傷,亦是十分觸動人心的。
在張愛玲慣用的意象中,有著獨特的張氏魅力??赡苁芾L畫影響,她擅長于構(gòu)造古典的圖案,而那些古氣盎然的藝術(shù)圖景里卻蘊藏著現(xiàn)代的精神內(nèi)涵。她一方面沉浸在古典的傳奇性的氛圍中筑造她的形象世界,一方面又潛心于對人性做非?,F(xiàn)代的感情與破譯,用古典的故事外殼表現(xiàn)關(guān)于現(xiàn)代人的主題,表現(xiàn)生命在強大的環(huán)境力量的摧殘下扭曲變形,表現(xiàn)人在兩種文化夾縫中茍且偷安的精神狀態(tài)。建筑在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學美學鑒賞基礎(chǔ)上的底子,兼容了印象派觀照實景和抽象繪畫象征現(xiàn)實和主體的奇巧,她于讀者面前推出了一幢幢清越中不無柔媚絢爛的張式文學建筑群:那不是機械的中西合璧和新舊碰撞,而是從古典的溫泉里流瀉出來的新世紀甜蜜適口的瓊漿玉液。
3“因為她的才華有余,所以行文美麗到要溶解,然而是樸素的?!薄m成(《論張愛玲》)
胡蘭成在其文章中指出“行文美麗要溶解,然而是樸素的。”他贊揚這種樸素。如《金鎖記》中戛然而止的收尾處“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庇秩纭都t玫瑰與白玫瑰》中,“振保把手卷著她兒子的海裝背后垂下的方形翻領(lǐng),低聲道:‘你很快樂。’嬌蕊笑了一聲道:‘我不過是往前闖,碰到什么就是什么?!癖@湫Φ溃骸闩龅降臒o非是男人?!瘚扇锊⒉簧鷼?,側(cè)過頭去想了一想……”
張愛玲初期的小說充斥著繁復的意象,濃烈的色彩,多人物長情節(jié)的喧鬧感,她抱著“出名要乘早”的念頭,讓自己不算太多學識卻有太多靈氣和才氣在那一瞬間被激發(fā)出璀璨奪目的光芒,然而這種自我放逐和模糊的狀態(tài),讓人讀下來難免產(chǎn)生一種暈眩之感。但是在其紛繁的意象鋪陳中,卻是有樸素如雋語般的箴言語句。在張愛玲后期的作品中,她的表述趨向于平淡化,開始追求簡單的故事和不著痕跡的作風。在《十八春》和《多少恨》,男女主人公沒有以前小說中的斤斤計較和奸佞算計,而是一些始終逃不過命運擺布的俗世可憐人,在其寫作手法上,行文至樸素,然這種樸素,亦是十分凄美的。
4“她是個人主義的,蘇格拉底的個人主義是無依靠的,盧梭的個人主義是跋扈的,魯迅的個人主義是凄厲的,而她的個人主義則是柔和,明凈?!薄m成(《論張愛玲》)
胡蘭成在文章中將張愛玲比作是繼魯迅之后在文學作品里尋求“自由”和“新生”的杰出作家。胡文精辟地論道:“魯迅是尖銳地面對著政治的,所以諷刺、譴責。張愛玲不這樣,到了她手上,文學從政治走回人間,因而也成為更親切的。時代在解體,她尋求的是自由,真實而安穩(wěn)的人生?!钡拇_,如果避開小說的政治訴求和直接的社會效應(yīng)不說,魯迅的著名小說如“狂人日記”和“祥林嫂”等的思想性實在與張愛玲不少作品里人物命運所揭示的人性意義是殊途同歸的。胡蘭成評到,魯迅和張愛玲在小說里展示的個人主義在前者是“凄厲的”,而在后者“則是柔和,明凈”的。這也不奇怪,魯迅是斗士式的文人,而張愛玲是民國時期上海灘的淑女作家,他們的文學表達手法自然是有異的了。
不再特別關(guān)注道德、倫理、法律、國家等普遍秩序的作用,而把思考的重心放在日常世俗生活、個人、內(nèi)在以及所謂‘地方主義的利益’上去。張愛玲寫上海,寫香港,寫淪陷區(qū)的文化,寫戰(zhàn)亂下的平凡人。四十年代初,淪陷區(qū)的文化專制統(tǒng)治下,張愛玲回避著憂生憂世的人文精神,亦沒有悲壯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她不懂亦厭煩政治,以一個特殊文人的姿勢,寫盡洪流夾縫中艱難生存的男女,這不僅顯現(xiàn)了都市市民冷漠的政治觀念,也凸顯了她強烈的個人主義。
張愛玲是個人主義的,但這里的個人主義并非胡蘭成所說的‘柔和的個人主義’。她也說,“在小處她是自私的,在大處她不是自私的。”張愛玲柔和的個人主義,正是大處的不自私,她將這樣的柔和放入文字中,以慈悲的目光觀摹人世,正如胡蘭成所說:“她以眼淚,不是悲愴的而是柔和的眼淚洗凈了人間”。這種柔和的個人主義始終貫穿與張愛玲的寫作中,她的所有作品幾乎都在以不同姿態(tài),不同程度的悲憫態(tài)度,描述著凡庸靈魂在遭受摧殘過程中的一切經(jīng)歷。
結(jié) 語
張愛玲就像一顆流星,劃過抗戰(zhàn)時期枯竭的淪陷區(qū)文壇。在與胡蘭成相依的短短兩年多時間里,她幾乎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雖然這以后她一直沒有停止寫作,但是就一個作家的原創(chuàng)力而言,最光燦的時刻,顯然就在這兩年。胡蘭成引用郭沫若女神里的一段則是對張愛玲性格和作品魅力所作的畫龍點睛式的總結(jié):“黃帝與共工大殺一遍之后,戰(zhàn)場上變得靜寂了,這時來了一群女神,以她們的撫愛使宇宙重新柔和,她就是這樣,是人的發(fā)現(xiàn)與物的發(fā)現(xiàn)者。”
參考文獻:
[1]、胡蘭成.論張愛玲[J].雜志月刊.1945
[2]、張愛玲·張愛玲經(jīng)典作品選[M]·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9
[3]、胡蘭成·今生今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4]、胡辛·最后的貴族張愛玲[M].21世紀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