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陶淵明的田園詩進行了簡單分析,探討了陶淵明的田園詩中的人性美、思想表達以及人生境界。
關鍵詞:陶淵明;田園詩;人性美;人生境界;思想表達
作者簡介:吳玉西,女(1975—),四川樂山人,講師,樂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課程部系專職教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01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田園詩的內容豐富,藝術風格樸素、自然、真淳,而且寄意深遠、境界開闊。
一、陶淵明田園詩中的人性美
陶淵明詩的內容均是自己親身見聞和感受,詩中的生活場景是每個平凡人最平常的生活。正是選擇了這樣最典型意義的景物,用人們熟知的形象,藝術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讓人倍感親切。
如《桃花源》,它講述了一個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從人們生活的實際作為出發(fā)點,對人性的真善美進行直觀的評價和分析,通過桃花源的寧靜安樂、虛無縹緲的理想社會,反映現(xiàn)象社會的動蕩不安,通過桃花源人們的善良,來揭示現(xiàn)實世界人性的丑惡的一面。所以,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xiàn)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這也正是對作者心理的一種提示,由于陶淵明當時所處的社會動蕩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所以,后人稱其為“靖節(jié)先生”。在詩人的心里,其詩中字里行間都透漏著一種希望過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即便是幾間茅舍,透過茅屋里散發(fā)出來的輕煙裊裊,穿過幽深小巷,與兇險四伏的官場相別,也能真切地體會出生活的真諦。雖然這樣的生活寂寞、清貧,可是詩人卻愿意悠然于這自娛自樂的山水田園之間,被自己的情趣所陶醉。在陶淵明的作品中,類似于這方面的田園詩很多,無一不洋溢著桃花源的安定與祥和。
二、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表達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chuàng)作,除了對人性真善美的表達以外,還有著其獨特的思想基礎,而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其個人的生活經歷的基礎之上的,少年的他生活在農村,出身于沒落地主家庭的他,對家鄉(xiāng)的故園風光有著濃厚的感情,這些都為其作品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的題材。
陶淵明田園詩富有很深的哲理。人們在閱讀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或者以象征,或者以比喻,或者以象征,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寓理于形象之中。陶淵明的詩似塘水,清澈、透明,已經達到一種洞照萬物的境界,詩的寓意都深刻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如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痹娙司幼≡谛鷩痰膲m世,生活卻是如此的平靜、心靈是如此的安寧,其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詩人自己保留著一顆遠離俗世的心,詩詞語言樸實,字里行間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諦。他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這正是是由于詩人精神超脫世俗的思想才能達到一種境界。
陶淵明田園詩表達效果各有不同,但是總體上講,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追求的是一種用意境與情感融匯的完美的境界。在詩中,通過景物描寫,述說了陶淵明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返璞歸真,投入到這優(yōu)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中,詩人既寫人也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自己在東籬下采菊,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樣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讓人忘記周圍的一切,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但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親近。“心遠地自偏”,隱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遠。如果心靈“焦距”調好,就可以“大隱隱于市”,處鬧市若幽谷。詩人借助豐富想象,賦予月亮濃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繪得善解人意、可喜可親,仿佛成了詩人可以傾訴心聲的知音,這正是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諦,獲得悠閑恬靜的心境的緣由。
三、陶淵明田園詩中的人生境界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其自然風景營造出一種自在溫暖的藝術氣氛,體現(xiàn)出一種超脫飄灑的心靈境界。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朝廷政治昏暗,政治競爭激烈,詩人品厭悟官場的黑暗。所以,詩人在其詩中運用新穎巧妙的比喻,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通過吟詠表現(xiàn)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對大自然的熱愛,從而讓世人認識到一個特殊的陶潛,其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但是又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沖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同時,這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xiàn)。如詩人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道出了陶潛作為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深刻地表達了詩人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
在陶淵明的作品中,其思想中新鮮的內容不多,但詩中的情感意象卻頗有新意,詩人將風物景色表現(xiàn)得極有氣勢,詩人從大處落筆,雜合聲光,寫出了田園清新、寧靜、明麗的氣象,詩的節(jié)奏以輕快為主,語調流轉合理,富有氣勢。另外,詩人在表達情感時,既求詞性工整,又以追求強烈表達效果,通過這些田園詩中朗爽俊麗的特點與其生活的現(xiàn)實社會低沉之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匯成了一種獨特的出世風格,一方面,增強了詩歌的哲理性,另一方面,詩人將抽象與議論結合起來,緊緊扣住田園情懷,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大自然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自己的人生境界,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jié)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jié)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總結:
陶淵明的田園詩做到了將自然心靈化、情感化而不露斧鑿之痕而至化境,使讀者在讀到詩人的詩的同時,自然而然體味到詩人的人生境界,值得人們細細品味。讀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參考文獻:
[1]、 韓昱.淺析陶淵明田園詩情景事理相結合的藝術特征[J].長沙通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0,(04) .
[2]、 巫玉榮.菊樣的人生,恬然的智慧——淺析陶淵明田園詩中的人生訴求[J]. 作家, 2011,(24) .
[3]、 華錫蘭.論田園詩歌的藝術美感——從陶淵明的田園詩談藝術之美[J]. 文教資料, 20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