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饑餓的女兒》中虹影毫不掩飾地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真實的、不羞澀的、充滿著許多矛盾的,同時還帶有悲觀色彩的中國六七十年代充滿苦難的新女性形象。她是幸運的,她有著一顆許多人所不曾擁有的坦誠、上進(jìn)之心;她也是不幸的,她作為一個私生子,生來就受到了家人及外人的不平等看待。因而一切的矛盾,悲觀,消極就此與她相伴一生。
關(guān)鍵詞:饑餓的女兒;自塑形象;真實;矛盾;叛逆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02
引言
《饑餓的女兒》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坦率誠摯,不隱不瞞的女性形象。它最成功之處,在于其情感不外溢的敘述風(fēng)格,書中有議論,甚至點到哲理,但是故事講述之清淡,與所寫生活的灰暗,與難以置信的殘酷,天災(zāi),人禍,配合得恰到好處。而死神實際地到來,沒有使生命低賤,反而使生命得到升華。這是她的自傳體小說,是中國老百姓生活的真實記錄?!八釛壢魏螌懽骷记桑怯盟约旱撵`魂和血肉一個字一個字地鍛造出來的?!盵1]
正文
《饑餓的女兒》虹影為我們真實地展現(xiàn)了自己的生活,表現(xiàn)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自我形象。
一、毫不掩飾“饑餓”的自我
《饑餓的女兒》塑造了一個毫不掩飾的、真實的、饑餓的自我形象?!昂缬皞€人化的生存經(jīng)驗、拉康式的精神鏡像使得她的創(chuàng)作執(zhí)拗地進(jìn)入女性自我的精神深處,優(yōu)雅而又毫不留情地去打開那些生活的死結(jié)”。[2]她是饑餓的,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精神上,她無疑都饑餓到歇斯底里的狀態(tài)。在那種生活需求與精神需求中,她首次選擇解決自己在物質(zhì)上的饑餓,結(jié)果她的想法破滅了。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將自己交給了歷史老師,以解決自己在精神上的饑餓,但最后因歷史老師的自殺告終,精神上的饑餓也并沒有成果地得到解脫。
在那樣的年代里物質(zhì)的饑餓和精神的饑餓都充蝕著每個人的身體,在現(xiàn)實的生活當(dāng)中許多的人都無視自己內(nèi)心的呼喊,寧可做一個思想的矮子,故意掩藏起真心,追求一種虛假的矜持。但是虹影就有意打破這種常規(guī),她讓內(nèi)心真實與生活的真實統(tǒng)一起來,展現(xiàn)一個女人,以其獨立生命價值、尊嚴(yán),獨特的愛恨方式,為主要特點。
二、懵懂羞澀的自我
在這部小說中我們還看到一個懵懂羞澀的形象。在《饑餓的女兒》中起初在生活上的饑餓是“六六”對生活最基本得認(rèn)識,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當(dāng)她在成年之際,許多青少年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也同樣出現(xiàn)在這個瘦骨嶙峋的女孩身上。當(dāng)天看到院子里的男人都光著身子洗澡時,露出那東西的時候,她便覺得那是丑惡的。這樣的心理是符合那個年齡階段的女孩的。害羞看到那些平日都十分隱秘的東西,當(dāng)一不小心觸及到那個敏感的話題,便使得她不知所措。
懵懂的她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歷史老師,但是當(dāng)她第一次和歷史老師有著親密接觸的時候,她實際上是羞澀的。她在小說中寫道:“我的臉燒得發(fā)燙,為自己再也無法抑制的欲望感到害羞?!盵3]盡管說這顯示出的虹影是大膽的“其對敏感題材和邊緣題材的大膽敘述”,[4]但是她內(nèi)心也似火一般焦作,為之感到的那些難為情也是顯得懵懂羞澀。
三、不屈服于命運的自我
重慶南岸一帶的中學(xué)生,幾乎與大學(xué)無緣。每一屆的高中畢業(yè)生,考上大學(xué)的幸運兒捏著手指可以數(shù)的清楚。但是她并未因為這個原因就此放棄了高考。她不斷地努力,不管是自己較為擅長的知識,還是對她來說很難的死記硬背,她都一步又一步地努力向前。她在相當(dāng)簡陋的屋子里看著書,復(fù)習(xí)著舊的知識,她深知在那樣的一個社會沒有知識是不行的。即使她的生活是貧窮的,對于知識的追求她也不會因此停止。她不屈服這樣的貧窮的命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相對于生活在她身邊的那些每日都歧視她這種行為的人而言,無疑她是上進(jìn)的,她是不甘屈服于命運的人。
她的不甘屈服于命運還表現(xiàn)在她對自己幸福的追求上。當(dāng)她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自己的“歷史老師”的時候,她并沒有因為會有社會的輿論就此放棄了這份感情。而是大膽地表達(dá)了她對歷史老師的“愛”。即使當(dāng)她出身就注定不會和比自己大很多歲的男人在一起,但是對于自己的真實感情卻是不加隱瞞的。虹影在小說中塑造的“六六”就大膽地突破了這個局限,她不相信自己的命運就此停留,她敢于向那些不為人所敢于突破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四、充滿矛盾的自我
虹影小說為我們展示的也是一個都充滿著矛盾的個體。
首先,在對性欲態(tài)度上。在小說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我是個小女孩,就不太明白不過男人有那么個東西,即丑惡又無恥的掉在外面”[5]可見在那個時候的主人公眼中那些院子里的男人們露出的那東西是丑陋的,是無恥的。然而,當(dāng)她第一次當(dāng)她與歷史老師發(fā)生關(guān)系的時候,她對自己和歷史老師在性愛場面的描寫卻又是那樣的生動,如饑似渴。那時的她對于性欲、對于男人的色欲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表現(xiàn)在她對歷史老師的感情態(tài)度上。在她有歷史老師的孩子之前,她總是堅定地說道,她是愛他的,想成為他的女人,哪怕他并不愛她,哪怕他不給她想要的未來。那種愛就是男女之間的那種淳樸的愛情。但是知道歷史老師離開之后,她才猛然發(fā)現(xiàn),她對歷史老師的那種愛,似乎并不是愛。其實他們或許從來都不是真實的相愛過。她在歷史老師那兒尋求的其實并不是一個情人或者是一個丈夫,而是在尋找在她生命中那缺失的父親,一個情人般得父親。這種似“愛”非“愛”的關(guān)系一直都圍繞在小說中。
最后,對下一代的態(tài)度上。當(dāng)她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她本是不想要那個孩子的。但是突然之間她有轉(zhuǎn)了念頭,她希望留下她與歷史老師的愛情的結(jié)晶,“想生一個男孩最好是和歷史老師長得一模一樣,貌不出眾,平平常常,但是不要歷史老師的藝術(shù)家的神經(jīng)質(zhì)。她又想到她連自己的基本的生存保障都不具備,更是談不上可靠的安全幸?!盵6]。其實這個孩子的降臨似乎并不是什么幸運之物,反而這會影響到她的一生。就如同她親生父親所說的“明知六六的私生身份會給自己帶去屈辱卑賤,但是對生命的本能敬意使他隱忍了這一切?!?[7]最后她決定與其讓這個孩子活下來到這個世界上來受罪,還不如讓他在生命尚未開始就將他從這苦難的生活中解救出來。
五、悲觀消極的自我
許多人看過這部小說之后都有將會有這樣的一種想法,這個十足矛盾的主人公其實并不是那樣的樂觀積極,盡管她對于命運是不甘屈服,但是從她的骨子里面始終透露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那就是悲觀消極。在她的眼中她是那樣的不幸,她總是在懷疑著自己的身世,她總是在遇到困難的事情之后,在受到責(zé)備之后想到死亡。
她并不是對任何事情都那樣的敢沖敢闖,她特別在意自己的身世,所以每每想到自己身世的秘密時她總是顯得那么的不自信,甚至是悲觀。她總是用很消極的想法來充實她精神的饑餓。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充滿著饑餓,又對命運坎坷的喋喋不休,也有對身世浮沉的感慨萬千。她通過《饑餓的女兒》將這一個真實的自己毫無保留地展示了出來,包括她的身世背景,還有那不堪回首的十八歲,還有在十八年甚至是更長時間里苦難的人們就這樣淋漓盡致的暴露在我們的視線之中。
六、叛逆的自我
她是叛逆的,這種叛逆有她對于母親的,對兄弟姐妹的,對于街坊鄰里的,當(dāng)然還有對于那個時代和那個世道的。她生下來就知道了她是什么樣的命。她或許生就一副叛逆的樣子,那樣的家庭那樣的社會里順從的人沒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尊嚴(yán)。
她常常是沉默的,在一個沒有什么溫情和慰藉可言的家庭里,她對于苛責(zé)打罵常常是隱忍的,對于打她的三哥,罵的姐姐,也常常是懼怕的,她多數(shù)時候是沒有反抗的。但她的心里較著一骨子勁,但是都透過文字一一跳了出來。
她需要被人疼愛,被人注意,在家里得不到的,她需要別人補償給她,于是她對于那個跟蹤她的陌生男人,雖有脊背發(fā)麻發(fā)涼的感覺,也并不是從心底里懼怕,甚至,她希望會發(fā)生一些什么事情。要是一個正常的女孩誰還會想要發(fā)生那些不好的事情呢?她的這種叛逆是讓人生畏的。
一件東西盼的太久了,盼的太急切,缺失的太久,當(dāng)它真正到來的時候,反而沒有絲毫驚喜,心里的期望被可憐的從高空重重摔下,連殘存的希望也被一點點掏空的時候,早已在孩子心里種下了仇恨和冷漠,于是她面對自己生父疼惜的笑容,面對父親的殷勤時竟然沒有絲毫的動容,只有恨和漠然,她狠心的轉(zhuǎn)身,有些故意的意味,也是變相的報復(fù)。父親明知六六的私生身份會給自己帶來屈辱卑賤,但對生命的本能敬意使他隱忍了一切,這就是她,既渴望父愛,又對之殘酷。那是因為在她的骨子里面一直都透著這種叛逆。因為她們的錯帶給她的是無盡的傷痛,因而她這也做也可以說是對親生父母的一種報復(fù)。
結(jié)束語
一個借助小說《饑餓的女兒》展示的那個真實的自己,一切雖都只是回憶,只是過去,但在小說中的那個自我是真實的,不加掩飾的。不管在別人的眼中,她是大膽的也好,還是放蕩的也好,那都是真實的她沒加任何的掩飾;說她是叛逆也好,還是敢于突破也好,那也都是她真的是寫照。其實所反映的不僅僅是主人公在那個年代生活的苦難,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困難。就如同葛浩文先生,他說,“《饑餓的女兒》是一本年輕姑娘與她的家庭的故事。但也屬于一個時代和一個地方,在某種程度上也屬于一個民族。”[8]
參考文獻(xiàn) :
[1]、 桑地. 《<饑餓的女兒>:虹影的“女兒”》 [N].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7月12日.
[2]、 張卉.《虹影小說<饑餓的女兒>中的苦難意識》[J].安慰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07版
[3]、[5] [6] 虹影.《饑餓的女兒》[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3.4
[4]、胡轍.《獨特的寫作姿態(tài)與立場》[D]南昌大學(xué),2007
[7]、 凌逾.《“美杜莎”與陰性書寫—論虹影小說<饑餓的女兒>》[J],《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4、3
[8]、 夏春平.《專訪:倫敦的重慶女孩虹影和她的<饑餓的女兒>》,http edu.sina .com.cn ceitique.200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