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柳永作為北宋時期的詩人,他以他的人生經(jīng)歷為我們寫下一首首寓意深刻的詩作。本文通過對柳永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生經(jīng)歷的分析,來探究他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又通過對于柳永的一些作品的分析去解讀柳永個別詩作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
關(guān)鍵詞:柳永;詩作;創(chuàng)作心態(tài)
作者簡介:孔德潔,安徽合肥人,現(xiàn)就讀與安徽大學,為11級文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01
我們知道,一個作家選擇什么樣的題材,表現(xiàn)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與他自身的人生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密不可分。從詩人柳永為我們留下的詩詞中,我們看到了他所想表現(xiàn)的情緒。也正是他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和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才寫出了那些為世人傳唱的詩詞。
北宋真宗、仁宗時期,社會進入了全面繁榮時期,結(jié)束了五代的分離,社會生產(chǎn)力得到了恢復發(fā)展。這個時期就是詩人柳永生活的年代,也就是所謂的“百年無事”的時期。
柳永是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劉家時代為官。柳永少年時也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在家勤學苦讀,希望能傳承家業(yè),官至公卿。然而他的仕途并未如他希冀的那樣順利,而是坎坷曲折的。三次進京應試均落第,他沮喪憤激寫下了《鶴沖天》??婆e落第使柳永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然而在憤慨之余,他還是對仕途懷有憧憬,為了達到心理上的平衡,他故意大放厥詞表現(xiàn)對于名利官場的不屑。柳永將他內(nèi)心深處的矛盾表達了出來,說明落第給他帶來的痛苦煩惱。那一句“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寫出他對功名利祿的不屑,盡顯了他的叛逆精神。他開始逐漸的遠離統(tǒng)治者,親近歌伎。當柳永第四次赴京應試時,卻得到宋仁宗的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敗,柳永真的有些憤怒了,他干脆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從此無所顧忌地縱游妓館酒樓之間,致力于民間新聲和詞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官場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詞人柳永,使他的藝術(shù)天賦在詞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他將人生追求由外部的社會政治轉(zhuǎn)向自我,轉(zhuǎn)向內(nèi)心。于是柳永重蹈以前“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的舊轍,歸宿于羅綺之中?!白哌M了更為細膩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中”對他來說,“時代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了。在溫柔鄉(xiāng)里,他排遣自己的孤獨,尋找內(nèi)心的平衡。柳永對時世的嫉妒,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在仕途的打擊而開始,他要以一種“墮落”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廝混,他執(zhí)著于歌妓的世界,在他的眼里,歌妓是一種美的化身。
那樣一個歌舞升平的時代,許多文人的小令篇幅短小,文辭雅致,講求含蓄,這儼然還是詩的表現(xiàn),全然不能滿足舞榭歌臺的需求。柳永將小令變?yōu)槁~,盡顯曲調(diào)韻味,唱出了曲子所要表達的情感。當時教坊樂工和歌妓每得新腔新調(diào),都請求柳永為之填詞,深得歌伎喜愛。柳永也因此常出沒于青樓歌館,結(jié)識了許多歌伎,并做了許多關(guān)于歌伎的詩詞。而在柳永的歌妓詞中,他沒有發(fā)出宋玉“曲高和寡”,知音難求的呼聲,因為他終日沉溺于青樓歌館,“知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的生活中,他也沒有屈原在《離騷》中的“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兮,又何必懷乎故都!”的“知己意識”,這是一種純熟的理性表述,雖不無沉痛而能冷靜的對待,則更多的是對一種強烈的悲哀與憤慨情感的表露。柳永則極力地描繪出歌妓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本質(zhì)。他努力地從不同的角度賦予妓女崇高的地位,女性不是士大夫們既定的淑女風范,而是突出她們生活中多彩的個性,極力提升她們的價值?!睹韵梢访鑼懙木褪且晃簧硐菸勰喽南蜃杂?、光明、高潔的不幸歌妓的典型形象,寫出了她對自由生活和美好愛情的渴望與追求。
柳永詞大部分都是描述市民階層男女之間的感情,體現(xiàn)的完全是市井細民的心思,沒有任何寄托,常常被前人以“鄙俗”目之。以被晏殊譏諷的《定風波》為例,此詞以女子口吻來寫,寫一個市井婦女對愛情的美好向往,表現(xiàn)了世俗女性大膽而潑辣的愛情意識。在其他文人的同類題材詞作中,愛情缺失的深閨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來順受,內(nèi)心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詞中的女子,則大膽主動地追求愛情,無所顧忌地坦誠心中對自由平等的愛情的渴望。
柳永的詞順應了宋代經(jīng)濟發(fā)展、都市繁榮的社會需要。在詞中盡顯了宋代的繁華富庶。對大都市的描寫相當精彩,尤其他的名篇《望海潮》,稱贊杭州之美:“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比堑媒鹬魍觐伭?,“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隔年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
柳永在五十歲前后考中進士,短短兩年仕途,屢遭排貶,因此進入四處漂泊的“浮生”, 養(yǎng)成了一種對蕭索景物,秋傷風景的偏好。柳永常以宋玉自比,他的詞中最多提到的古人就是宋玉,在許多詩中可以看出宋玉詩風的影子。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的
柳永坎坷的一生造就了他的不凡。他細膩的情感,與歌伎的深厚感情,也使他比其他文人更懂得女子的心思,使他創(chuàng)作出許多驚世駭俗的詞,也使得下層的歌伎有了情感傾訴的對象,使得世人也聽到了她們的心聲。柳永變“雅”為“俗”,將詩詞回歸民間。他是宋代詩詞發(fā)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他開拓了慢詞這個領(lǐng)域,將宋詞帶向更廣泛的領(lǐng)域中。柳永和他的詞也將永為世人銘記。
參考文獻:
[1]、謝朓坊.柳永詞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趙謙.柳永歌妓詞三題[J].文學遺產(chǎn),1994(4):60.
[3]、劉天文.柳永年譜稿[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1).
[4]、 聶茂.市俗情欲的張揚與精神自慰的傳播——柳永的悲劇心態(tài)和矛盾世界探幽[J].船山學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