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文學是一種直接源于人類活動的文學形態(tài),是作家文學的發(fā)端。在文學發(fā)展中,民間文學一方面其自身不斷充實完善,另一方面以其豐富的內容、生動的形式和深廣的內蘊滲透入作家文學的文本及經典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之中,從而或隱或顯地在作家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痕跡。從“轉述”這一運用手法和表現(xiàn)形式入手,以文學史中一系列相關作家、作品及文學現(xiàn)象為依托,對作家文學中民間文學的成分進行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民間文學不斷在作家文學中得以傳承,并滲透入其中,不斷呈現(xiàn)出新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民間文學;作家文學;轉述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01
隨著文學的發(fā)展變遷文學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動吸收或傳承民間文學成分,并按照作者的意愿在作品中發(fā)揮作用。作家通過引用、整理、重構、轉述等形式在創(chuàng)作個性作品中使用泯滅個性的民間文學,轉述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戲曲、戲劇、詩歌等領域均有體現(xiàn)。由于本文作者才力所限,只能就本人所接觸到、認識到的進行闡述,發(fā)表議論,固然難免有失之簡略,失之偏頗乃至失之謬誤之處,權且以本文擬作日后深入研究之初綱。
轉述作為引用的延伸,但仍有不同,民間文學的“引用”是指在作者主體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把一些民間文學成分拿來插入作品中使之成為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轉述則是把民間文學成分作為主題創(chuàng)作本身。也就是說作者在原有作品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增加了個人的主觀觀點以及對故事的理解。
我國戲曲中就有很典型的例子。比如《西廂記》就是在元稹的《鶯鶯傳》的基礎上改變的?!耳L鶯傳》是一個經過“整理”的民間故事,后世很多文人 “引用”其中情節(jié)為自己的作品服務,而很多文人并不刻意“引用”,而是開始嘗試用自己的觀點或者自己擅長的文學形式重新“轉述”這個故事,并按照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意愿進行改編與再創(chuàng)造,經過代代相傳,繼承發(fā)揚,終于在元代形成了《西廂記》,故事雖是民間文學情節(jié),但其思想內容與藝術價值已經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但如果脫離開原有的民間文學成分,就不會出現(xiàn)《西廂記》。所以,通過“轉述”的方式,民間文學在個體“作者”的筆下注入了新鮮血液,整體呈現(xiàn)出螺旋上升甚至質的飛躍。
縱觀中國古典文學,很多優(yōu)秀作品都是轉述的產物。以《西游記》為例,唐太宗派玄奘去西天取經,根據這個史實,經過文學轉述或者口授后世在民間產生了一系列的傳說故事,如江流復仇、猿猴相助(乃至有人將孫悟空的原型與印度民間神話中的神猴哈奴曼聯(lián)系起來,且不論真?zhèn)?,但源于民間這一事實是顯而易見的)等等。唐朝的史實在宋元時期又據此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出來,形成了許多話本、雜劇。作家吳承恩將這一系列民間故事整合起來,在“整理”、“引用”的基礎上,用自己獨有的創(chuàng)造力加上個性意愿“轉述”這一系列故事,最終以全新的面貌出現(xiàn),形成了名垂千古的中國敘事文學的最高峰——《西游記》。除此之外,《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等古典名著都是通過作者主觀“轉述”,達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
外國戲劇作品中,劇本的改編成為轉述的另一主要表現(xiàn)形式。如古羅馬凱撒、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莉奧帕絲托拉的軼事,更多是作為民間傳說在民眾之間流傳。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為表現(xiàn)古代的“愛情”,通過改編為劇本《安東尼與克莉奧帕絲托拉》轉述這一故事;而當代的蕭伯納為了表現(xiàn)古代人的“政治”,則以劇本《凱撒與克莉奧帕絲托拉》轉述埃及艷后的故事。由此,同樣的民間故事為了承載作者的意志,通過“轉述”就在不同作家的作品中發(fā)揮不同的作用。
不僅戲曲和戲劇中有“轉述”,詩歌中也存在著對民間文學的“轉述”,不過這其中的“述”也許并不一定是對“故事”的“敘述”,在這種文學體裁中,更多的是對前人詩歌所表現(xiàn)的“美”的意境的“轉述”。比較典型的例子如朱湘的詩《采蓮曲》:
“小船呀輕飄,楊柳呀風里顛搖;荷葉呀翠蓋,荷花呀人樣嬌嬈。日落,微波,金絲閃動過小河。左行,右撐,蓮舟上揚起歌聲。菡萏呀半開,蜂蝶呀不許輕來,綠水呀相伴,清凈呀不染塵埃,溪間,采蓮,水珠滑走過荷錢。拍緊,拍輕,槳聲應答著歌聲。藕心呀絲長,羞澀呀水底深藏;不見呀蠶繭,絲多呀蛹裹在中央?溪頭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猶。波沉,波升,波上抑揚著歌聲。蓮蓬呀子多:兩岸呀榴樹婆娑,喜鵲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羅。溪中采蓬,耳鬢邊暈著微紅。風定,風生,風蕩漾著歌聲。升了呀月鉤,明了呀織女牽牛;薄霧呀拂水,涼風呀飄去蓮舟?;ǚ家孪悖苋胍黄n茫;時靜,時聞,虛空里裊著歌音?!?/p>
“采蓮” 最初是源于民歌,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題材,樂府中的名詩《江南》的“魚戲蓮葉間”的意境描述采蓮過程中的美。梁簡文帝、吳均、昭明太子等都寫過采蓮詩。在他們的詩中,多處體現(xiàn)出民歌被采用并改造。中國現(xiàn)代文學著名詩人朱湘寫過采蓮曲,那是對古典詩詞、民歌的“采蓮”意境所作的進一步繼承、發(fā)揚、轉述與拓展,成對兩字句在全詩中不斷出現(xiàn),嘆詞“呀”作為句中連接,詩歌平添了一種清新樸質而又不失華貴的童趣與天真,自然、親切、流暢、秀麗,堪稱詩歌“轉述”的成功之作。
參考文獻:
[1]、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9年。
[2]、 劉守華,陳建憲主編《民間文學教程》,華中師大出版社2002年。
[3]、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4]、 劉鐵梁主編《中國民間文學經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